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法制化策略研究
摘要: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其法制化建设则是确保高校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的坚实基础。本文基于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以法律规范为基础、以制度保障为引领、以教师素养为核心三个角度,提出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法制化策略,为提高高校师德建设的法制化水平提供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法制化
师德法制化主要通过法律手段对教师行为进行规范。世界各国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也都聚焦在职业操守和个人品德等方面,美国有《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英国有《教师职业标准》,日本有《教师伦理纲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也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校师德建设的法制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深入探究高校师德建设法制化的推进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完善高校师德建设法规内容,强化法治思维
新时代加强师德建设的法制化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这些法律规范了教师的行为准则,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法制化搭建了基本框架。[1]但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由于高校教师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教师师德行为问题的多样性,使得高校教师角色日益多元化,其师德失范行为呈现多样化特征,学术造假、侵害学生权益、发表不当言论等行为时有发生。对此,高校要以师德失范行为为警示,扎紧制度的笼子,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高校师德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法制化的长远发展。
基于此,高校应着力以我国现有法律规范为基础,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师德建设有效程度以及师德发展状况,细化法律法规内容,不断完善校内师德建设的法律法规相关内容。首先,在处理教师师德问题时,高校要针对教师教学、科研、行为等方面显现的问题,细化当前高校师德规范法规内容并采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明确高校教师师德具体行为界限,避免在惩处过程中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其次,要加大对师德失范行为的惩处力度,根据法律法规内容以及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严重程度采取差异化处理。在师生关系方面,明确界定高校教师与学生的行为边界,禁止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包括权利诱惑等不正当手段,同时,明确高校教师在学生评优评先、保研推荐等方面存在“人情照顾”等问题,防止高校教师的情感越界以及权利滥用。在学术研究方面,由于当下先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较为广泛。应明确禁止高校教师利用人工智能伪造实验数据或科研成果,筑牢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底线。
通过完善高校师德建设法规内容,可使高校教师依据法规内容行事,明确法律边界,强化高校师德建设法制化思维,进而提高高校师德法制化建设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为新时代高校师德法制化建设奠定法律基础。
二、以制度保障为引领:强化高校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形成法制约束
强化高校师德建设监督机制不仅能够有效防范教师出现师德失范行为,而且能有力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法制化,促进其长远发展。第一,要健全高校师德建设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日常监督。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校党委组织、人事部门、教务处等部门强化对高校教师的实时监督,助力教师在制度框架内发挥自身能动性。另一方面,可以成立专门高校教师师德监督部门,并配备专业监督人员,重点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科研、日常管理行为等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并通过定期谈话或汇报等方式了解高校教师的思想动态。同时,要畅通校内举报或投诉渠道,不断提醒高校教师自省,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以此增强教师自我约束能力。近几年,教育部、各高校陆续成立了教师工作司(部),有利于更好地对教师进行规范管理。第二,畅通外部监督渠道。一方面,要着力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管力度,确保教育行政部门在审查、调查等方面的职权,定期对校内教师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同时,通过定期发布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结果,让公众了解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师德检查工作的最新进展,以此增强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引入社会、舆论监督以及学生监督。其中,社会监督可通过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社会各界意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以及新闻媒体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并及时回应社会切实关切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舆论监督重点依托新媒体平台对师德先进典型进行报道与宣传、对师德失范行为进行曝光,以此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学生监督重点针对教师师德行为、教学行为等进行监督。第三,着力建立内外监督协同机制。校园不是法外之地,要将高校内部监督力量与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外部监督力量结合起来,共享师德信息资源,确保内外监督信息同步,从而畅通信息传递渠道,使得高校师德建设的法制化工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最终形成完善的师德法制化建设的监督机制。
三、以教师素养为核心:加强教师师德法治意识培养,提高法制素养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法治意识培养不仅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法制化的精神内核,而且是高校教师师德从他律转向自律的关键。因此,为了强化新时代高校师德的法制化建设,高校要着力加强教师师德法治意识的培养。第一,从理论方面看,教育者先要受教育。[2]高校应提高对师德法制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对高校教师进行师德法制化的宣传、培训,加强教师对国家师德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将教师师德法制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为此,可通过邀请专业法律人士或师德典型人物等举办教师法律知识的讲座、专题报告或培训会等,重点包括《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及《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政策文件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高校教师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与高校学术相关的内容,促使教师明确法律规定教师各项权利与义务,提高对教师师德建设法制化的认知。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开展宣传与警示教育。其中,通过宣传优秀师德典型人物遵纪守法以及爱岗敬业等先进事迹,发挥其引领作用,激励教师自觉践行高尚师德;通过对师德失范人物具体实践进行深入分析,为高校教师起到警示与预防作用,着力以其形象、具体的内容,弥补理论教育的空白,帮助教师形成浓厚的法制学习氛围,并有效提升教师道德修养、法治思维与法律意识,自尊自律、慎独自爱,引导教师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第二,从实践方面看,高校要鼓励教师将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转化为自身实际行动,并且根据现阶段高校师德法制化建设的进展,加强教师在法律风险识别等方面的能力训练。通过模拟师德失范典型案例场景,让教师运用相关法律内容进行调节,以此引导教师掌握交往边界,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并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以此厚植教师守法懂法用法思维,真正让教师的知法守法意识入脑入心。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师德师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做“四有”好老师、成为“大先生”的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强化教师法治思维、形成法制约束、提高法制素养,是筑牢高校新时代优良师德师风的基础,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将教师师德置于法律规范之内,促进教师依法从教,规范从教,不断完善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文章来源:《安徽科技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317.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