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湿地型郊野公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摘要:郊野公园源于上世纪中叶的欧洲,并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取得到长足发展。我国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近些年引入了郊野公园的概念,并在广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建设。同时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时间不长,建设理论不够完善,因此对有关于湿地型郊野公园的概念就更加缺乏清晰统一的认识,在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还没有实现完整的体系,而湿地型郊野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学科,使得设计者缺少湿地型郊野公园本质特征的把握,缺乏对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变化的植物造景景观的系统研究,因而导致设计上的不理甚至失败。由此可见对湿地型郊野公园植物造景的研究意义非凡。
本文在明确郊野公园的概念及特点,并将其与城市其他绿地类型加以分析比较,探讨郊野公园发展的背景,郊野公园的建设类型基础上对湿地型郊野公园的特点加以分析,分析湿地型郊野公园与其他郊野公园的区别。探讨研究在郊野公园中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恢复湿地环境、构建新的湿地植物群落的原则和表达运用方法,以及材料的选择等方面。以天津市梅江湿地公园设计方案为例,分析探索湿地类型的郊野公园植物造景。期望得出科学的展现湿地型郊野公园植物造景设计的方法及建议,为创建一个美观、生态、适合市民游憩活动的空间提供一些切实可操作的思路和依据。
关键字:郊野公园,湿地型郊野公园,植物造景,植物群落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内容、目标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些年以来,城市的高速发展,生活跟工作的节奏也越来越快,使得现代人身心也倍感压力。因此,人们希望能够贴近大自然,用优美的自然环境舒缓自己紧绷的情绪。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生态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水体与绿地的建设与保护郊野公园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利用现用林地条件,挖掘天津地区文化底蕴,融入适合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休闲、健身、娱乐、体验、科普等多种活动,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的多种休闲要求。可以改善小气候,保护物种多样性,能为生态城市的建设作出很大的贡献。
“郊野公园”的概念起源于英国,就其发展体系而言,在英国也最为成熟完善。在郊野公园的发展早期,英国的科学研究和政策文件对郊野公园的功能定位、指标界定和规划建设起了主导作用。郊野公园在我国的兴起主要以游憩为目的,近年来环境的恶化也使郊野公园的功能也适时做了相应的调整,开始转为建设和以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注重整体规划和生态环境的湿地型郊野公园。
天津地理位置濒临渤海,因水而立,以水而兴。其陆地的形成经历了河系水流、海进海退多次往返,由于汇水集中,排水不畅在天津周边形成了大面积水面,逐渐形成了典型的湿地环境生态特点,成为了北方独具特色的湿地人文景观。近一个世纪以来,天津城市建设进程不断飞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天津湿地面积呈持续减少趋势,湿地面积减少态势依然继续。通过在城市周边发展建设包括湿地资源在内的郊野公园是良好有效控制大城市无序扩大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缓解城市建设与绿化用地之间瓶颈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城市里,天然或人工的河流湖泊环境中,都有低地沼泽等湿地存在,这些湿地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发挥了十分关键作用,但这一作用往往被人们忽视。湿地型郊野公园的建设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景观美化和生态效益。
1.1研究意义。
在建设美丽中国,发展建设展现大自然野趣风貌的园林绿化成为现代园林绿地规划发展的新方向下,天津营造湿地型郊野公园是良好有效控制大城市无序扩大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用地紧缺,绿地发展空间受限,城市承载力不断受到挑战的重要有效途径。而植物造景在湿地型郊野公园营造中更具重要性,已经成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上保存城市重要自然绿色空间,为生活节奏加快的城市人群的各种压力不断加大,提供身心舒适、精神放松,缓解烦躁疏导、调整的一个重要元素。
植物造景不但具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的生态文明意义,还具有哲学价值、人文和社会意义。
从哲学角度来说,湿地型郊野公园的植物造景建立不单单是在生态功能层面的,更应该认知成天津湿地自然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过程。郊野公园中巧妙运用植物造景来创造自然野趣的景观效果,自然以其本身不受约束的形势发展,譬如充满地域性乡土气息浓厚的植被,奇花异草争奇斗艳的自然野生植物和各种生物不受人类威胁限制的自由生长繁衍,这种将自然生物与自然生境和谐共生向世人展示的形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解。
从人文角度来说,湿地型郊野公园植物造景得当可以满足天津城市居民热爱与向往自然、质朴、野趣,“返璞归真”的湿地环境,带给游人精神愉悦和美的享受,丰富多彩的游憩体验,使人们在郊野公园大量可识别信息中获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的丰富想象,使公众与自然之间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让公众更多感受本土郊野特征鲜明的特有气质,抒发人们内心热爱家乡自然和生命的情怀。
从社会意义上来讲,由于天津市特殊的地理位置,湿地分布广而多,湿地型郊野公园的建立一方面抑制了城市无序扩张蔓延,是处理好郊区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当地政府发展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郊野地区是现代城市居民日常游憩活动的重要场所,可以预见郊区土地的游憩开发将会越来越频繁,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合理的植物造景思路指导,将对城市绿带造成严重甚至不可逆转的不良影响。因此,推进天津湿地型郊野公园植物合理保护和运用,积极引导城市居民亲近和爱护植物所营造的活动空间领域,把城市中、近郊具有较大面积的呈自然状态的绿色区域,包括人为干预程度小的传统农田、村落,和处于原始或次生状态的郊野自然景观给予充分的重视,因势利导地将湿地型郊野公园植物造景发展成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时代所需求的、拥有鲜明特色和文化性的绿色生存环境,是关系地方物种能否保留的关键,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
1.3研究目标
天津城市边缘环境大多以湿地为主,因此在天津构建湿地型郊野公园在阻断城市无序扩张蔓延、资源过度开发的同时,也有效保护改善了湿地植被、野生动植物资源、水产资源。植物作为郊野公园的重要组成元素,不仅具有多重生态功能,还具有重要的景观意义,其景观营造是研究湿地型郊野公园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的重要切入点。湿地型郊野公园植物造景对于天津城市区域改变未来生存状态以及生态防护功能的构建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目的就是在明确郊野公园的概念及特点,发展背景,建设类型,湿地型郊野公园的特点基础上,对天津湿地型郊野公园植物造景恢复湿地生境、构建新的湿地植物群落的原则和表达运用的方法,植物造景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植物造景对天津湿地和郊野公园建设开发保护的意义。
植物造景从设计到成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精心的设计和科学的养护管理是湿地型郊野公园建设未来效果的有力支撑。植物造景的研究对于天津市湿地型郊野公园建设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风景园林设计师在植物造景方面,不但要体现艺术化、人为化,更需要在自然生态认识足够深入的情况下,加强对自然恢复与营造设计所必备的研究,这样才能够营造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天津湿地型郊野公园。
1.4研究内容。
本文将重点研究天津湿地保护和郊野公园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理解湿地、城市郊野公园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特性;对于湿地型郊野公园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
(2)总结出城市环境中如何完成湿地型郊野公园植物造景,在设计过程中应运用哪些原理,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如何选择植物材料等进行阐述。
(3)结合实际项目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进一步探讨城市湿地型郊野公园植物造景设计方法。
1.5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查阅国内外大量有关湿地理论的文献资料及政策法规,并参考城市郊野公园建设和发展的相关资料,提出城市湿地的保护手段、湿地型郊野公园景观设计方法,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
随着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城市湿地型郊野公园的研究日益深入,城市郊野公园的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本文将选取一些国内有代表意义的城市湿地公园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天津梅江湿地公园的设计方案,从中得出值得借鉴的地方,为梅江湿地公园的造景建设提供实践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3)项目参照
以天津梅江湿地公园设计方案的规划为基础,结合天津地质地貌的特点,针对梅江湿地公园植物造景设计研究中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不足,提出发展对策的设想和见解,从而展望发展的前景。
第一章 郊野公园综述
1.1 郊野公园概念
郊野公园(Country Park),源于英国,英国郊野公园的定义是:A country park is an area designated for people to visit and enjoy recreation in a countryside environment 即郊野公园是为人们游览、享受郊区环境所营造的区域(Wikipedia,2010)。
《港澳大百科全书》中对香港郊野公园的定义为:远离市中心区的郊野山林绿化地带,开辟郊野公园之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回归和欣赏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和游玩的好去处(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1993)。
英国朗文地理词典(Clark,1985)对郊野公园的解释是:10km2左右的一片土地,面积远小于国家公园,免费供公众游憩使用,通常设有自然游步径且沿途安有标志牌以及一些动植物科普信息。
蔡伟(2009)给郊野公园下了定义,郊野公园是指位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城市边缘或近郊的,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景观区域,以生态系统保护、游览休闲、康乐活动和科普教育为功能的开放性公园。
李德根(1999)在论文《香港郊野公园野公园的定义:“郊野公园 (Country Park)是指在城市近郊的郊野地区划定的区域,这区域集环境保育、休息、康乐和自然教育于一身,它的划定和发展是有法律基础的,并由特定的政府部门去执行法律赋予权力的规划、发展、管制及管理的工作”。
丛艳国等(2005)从景观要素方面提出了郊野公园的定义:郊野公园是指位于城市外围近、中郊区绿化圈层,具有较大面积的呈自然状态的绿色景观区域,包括人为干扰程度小的传统农田、处于原始或次生状态的郊野森林自然景观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 - 2002)中将郊野公园归类为“其它绿地”,它是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是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生态、景观、旅游、娱乐条件较好或还须改善的区域。这类绿地“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它的统计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一致。
易澄(2002) 在论文《浅议生态园林与郊野公园》中从生态园林研究角度提出了郊野公园的定义,郊野公园是地处城市近、中、远郊区的具有大面积原始状态的自然景观区域,是介于城市公园和自然风景区中间状态的园林绿地,是位于城市外围近、中郊区绿化圈层。
许东新(2008)认为,郊野公园是在适当管理下,人们易于到达的乡村游憩场所,区位环境迥异于城市中心区,是在城市化地区为城市居民就近创造的一种具有乡村原始风貌的开放活动空间,为生活在高度人工环境下的城市居民就近提供一个领略乡村自然景观、呼吸新鲜空气、开展户外运动、放松身心、享受环境的场所,同时兼有自然保护、环境教育、社区交流的功能。
综上所述,郊野公园可以从功能、区位两方面重新界定,即郊野公园是位于建设与区域布局的研究》提出香港郊易达的城市边缘或近郊区域,以生物多样性科普、保育、休憩为主要功能的开放性公园。
1.2 郊野公园的类型
郊野公园尚未形成统一和明确的分类系统,常见的是将其按功能、休憩目的、活动设施、景观特色和地貌进行分类。按照主要功能分类,郊野公园的可分为郊野休闲公园、郊野游憩公园、郊野自然公园和郊野运动公园四种类型;按照所提供的活动设施分类,郊野公园分为三种类型:原野地区、游乐地区、特别地区;按游憩目的分类,郊野公园可分为自然风光型、人工艺术型、文化娱乐型、运动休闲型、生产体验型五种类型;按景观特色分类,郊野公园可分为湿地景观型、山水景观型、森林景观型、田园风光型、综合景观型;按地貌分类,郊野公园可分为湖库型、江河型、平地型、山地型海滨型。
1.3 郊野公园的功能
(1)环境保护功能
郊野公园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面积位于城市边缘的郊野公园可以明显地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改善城市水环境与大气环境,保护地表和地下水资源,调节周边小气候,减少城市周围地区的裸露地面,减少城市沙尘。
(2)自然保育功能
郊野公园的管理和开发有利于保护城郊地区自然的环境,对郊野公园自然核心区域进行保育,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和栖息地,有利于野生动植物的休养生息,从而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可以保证城市郊野地区的自然景观。
(3)自然科普教育功能
郊野公园本身就是一个大自然的博物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向人们展示郊野公园的地理特征、动植物资源、历史资源等知识,可以加强人们对社会自然知识的了解,加强郊区自然护理的重要性。
(4)休闲游憩功能
郊野公园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自然野趣、生机盎然的优美环境,人们可以在郊野公园内开展多种游憩休闲娱乐活动,如露营、烧烤、观鸟等活动。
(5)控制城市蔓延
新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郊野公园用地制度的严格控制,从而客观上在土地发展需求及保护自然环境需求两者之间实现一个合理的平衡。以郊野公园的用地控制为主,配合相关政策、法规,可以避免城市发展中出现恶性扩张。
1.4郊野公园与其他绿地的区别
郊野公园与国家公园、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在主要功能、景观特色、地理外置、游憩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
表 1-1 郊野公园与其他绿地的区别
类别 |
主要功能 |
景观特色 |
游憩内容 |
地理位置 |
森林公园 |
娱乐、疗养、科考与普及 |
森林景观为主 |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观赏、娱乐、疗养、森林经营 |
城郊 |
风景名胜区 |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保护、科研 |
人文景观为主 或人文与自然 景观共存 |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观赏、娱乐 |
近、远郊 |
自然保护区 |
自然资源保护、科研 |
自然景观 |
典型特征的自然资源保护 |
远郊 |
城市公园 |
公众娱乐、休息 |
人工景观 |
娱乐与休息 |
市内 |
郊野公园 |
游览、观赏、康乐和科普 |
自然风光为主 |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观赏与保护 |
边缘、近郊 |
1.5湿地型郊野公园与湿地公园
1.5.1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
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1.5.2湿地型郊野公园:湿地型郊野公园,是按照区域特征及景色分类的一种独特郊野公园类型,是被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以湿地植物、水生植物和水景构成的湿地景致,为主,森林风景、山水风景一般,人文景观没有或很少。
从地理区位上,湿地型郊野公园在城市建成区之外,位于城市的郊区,不属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从使用功能上,其向公众开放,由市民自主游憩,多以自然景观为主,具有自然保护、公众游憩、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提供郊野休闲、游憩、自然科普教育为主的多种休闲娱乐活动。其能够充分发挥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所以,湿地型郊野公园的性质比较倾向于城郊游憩性自然公园的性质。
1.5.3湿地公园与湿地型郊野公园的总结:
湿地型郊野公园与湿地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湿地公园系统保护功能为主导,科普宣教功能是目标,资源合理利用功能是保障。对于湿地型郊野公园则是具有良好可达性位于城市近郊郊野公园类型中的一种,生态功能是基础,社会游憩功能和经济生产功能是内容,主要功能还是为人们进行多种娱乐活动提供人性化空间和设施,给大众一个充满自然、野趣、质朴的自然环境中亲近自然的体验和科普学习机会,并同时具有一定的保护动植物资源的功能。
1.6郊野公园设计理论
(1)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中生物群落与自然地理背景相互关系的学科,以人和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为指导,它以景观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特征。在研究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时,景观生态学遵循的基本原理包括:自然优先原理,在郊野公园规划中,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景观个性原理,在进行郊野公园规划时,要注意景观的特色规划。整体优化原理,郊野公园规划时要考虑整体景观。设计适应性原理,郊野公园设计时,应尽量保持自然的原貌,使自然景观相协调,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景观异质性,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能让郊野公园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生物多样性原理,在郊野公园中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对维持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设计结合自然理论
1969 年美国著名的景观规划师麦克哈格提出“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理论以来,尊重自然过程、依从自然过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被国际景观界普遍接受和运用。在郊野公园的建设中,应经过科学论证,要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深入了解场地的各项自然过程及其相对应的自然形式,尽可能保留基址内原有的景观风貌,充分利用基地内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等因素,要在保护尊重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工设施和痕迹,尽可能的尊重原有的自然过程和形式,保持郊野公园自然生态的特点。
1.7 郊野公园国内外研究进展
1.7.1 国外郊野公园发展与研究状况
“郊野公园”的概念起源自英国,其发展体系在英国也最为成熟完善。牛津地理词典对郊野公园的解释为:具有野餐、徒步、骑车、垂钓等设施的乡村区域,能够为大众提供邻近城市享受郊野乡村的游憩机会 (Mayhew,1997)。 1929 年英国 Addison 委员会最早提出郊野公园的设想。60 年代,为了缓解人们游憩活动对城郊自然环境的破坏,英国政府先后出台了白皮书和乡村法将郊野公园建设推上建设日程。70 年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国高速公路的大量兴建促使自驾车旅游以惊人的速度取代了中短途的火车旅游和客车旅游(史蒂芬·威廉姆斯,2006;王永忠,2004),英国郊野公园的建设由于具有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和政府的财政支持得到发展迅速。到 70 年代中期,管理者对郊野公园的关注从基础建设转向管理规划。在 80 年代,公园的设施维护与发展建设都因石油危机的影响而有所停滞,郊野公园的实际建设虽然受阻,但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郊野公园的功能有所转变,成为城镇交通路网中的节点,提供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窗口。90 年代后期,国际上出现了很多专业化的旅游产品,如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业开始从大众旅游转变到个性化旅游。郊野公园变得更具有特色,并且增添了各种娱乐和运动设施,以此满足青少年、老年人和残障人群的游憩需求。总体说来,英国郊野公园的兴起、发展、衰败和复兴,反映了郊野公园的建设理念从最初的以控制游憩扩张为目标(Zetter,1971),到后来以保护自然资源及环境为目标4 广州天鹿湖郊野公园植物景观现状分析 (Hampton,1991;Carter,1984;Brook,1989),注重整体规划、设施维护管理以及财政支持与合作(Andy,2003;Aliohant,2003),继而发展到今天,管理者和规划者越来越注重对人的关怀,并强调环境保护和游憩需求并重。
1.7.2 国内郊野公园发展与研究状况
香港是我国第一个成功引入了郊野公园的城市。20 世纪 70 年代,急剧的城市发展对香港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庄荣,2006), 1976 年以立法形式颁布了《郊野公园条例》,成为郊野公园建立、发展及管理的最基本法理依据(Hong Kong Government. 1984;黄观贵,1997)。根据《郊野公园条例》,到 2008 年,全港己划定 23 个郊野公园和 17 个特别地区(其中 11 个位于郊野公园内),共占地 41582hm2,己覆盖全港土地面积的 40%以上(图 1-1),若以国际标准来衡量,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这些地区远离市区,除了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之外,也为生态保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香港郊野公园的成功,带动了我国部分发展比较快的城市在城郊地带规划和建设郊野公园。
北京在新一轮市域绿地总体规划(2004-2020 年)中,提出建立位于北京城历史轴和发展轴顶端的四大郊野公园,与楔形绿地构成围绕中心城区外缘的郊野公园环,用于抑制中心城市以“同心圆”模式蔓延,从结构上将北京的绿地系统连成一个整体,优化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林楚燕,2006;朱江,2010)。预计到 2020 年,朝阳、海淀、石景山、昌平、丰台、大兴六个区至少建成 100 个郊野公园,充分实现郊野公园绕京城。
深圳市目前规划建设的郊野公园有 21 个,这 21 座郊野公园总面积约 262km2,占全市总面积的 13%,占全市林地面积的 27%。这些郊野公园均选址在自然植被良好的山林山地,这些地区既是深圳市风景最优美的地带,也是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区域。其中建成的有梧桐山郊野公园、三洲田郊野公园、羊台山郊野公园和南山郊野公园,规划在建的有马峦山郊野公园、塘朗山郊野公园、七娘山郊野公园、凤凰山郊野公园和梅林山郊野公园等。同时,深圳市《深圳市郊野公园规划》的编制工作己经展开。
1993 年,上海市提出建设环城的大型绿化带,全长 97 公里,面积 7241 公顷。绿化带规划分为沿线 100 米宽林带、400 米宽的综合绿地、10 个主题公园等三个层次组织实施。2008 年《上海绿地系统实施规划》提出将有条件的森林、湿地资源改造成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其他各种专类公园。郊野公园部分是由上海环城绿带和郊区林地中划定的十大片林改造,现状绿地面积 3400 公顷,到 2015 年规划面积 5300 公顷(陈敏 2009)。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