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基于双导师制的应用型本科“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闫雪莲来源:www.zzqklm.com日期:2014-08-21人气:1237

摘要:在应用型本科“卓越计划”中引入“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有效提高“卓越计划”的毕业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正确认识自身在社会中地位和价值,加强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具体工作的动手能力以及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的能力。

关键词:双导师制,应用型本科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强调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由统分统配逐渐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这些制度改革以及近些年我国高校大众化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1992年,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率先推出双导师制。所谓“双导师制”是给在校学生配备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实习指导老师,通过校外实习导师加强专业实践能力。随着“双导师制”在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当中的应用,“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逐渐被社会认可,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双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很难真正实现双导师的人才培养,因此现在更多的研究人员正在系统地研究双导师制的应用与实践。

当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这与我们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高素质创业者人才的教学宗旨背道而驰,尤其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相对较差,这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双导师”培养体制可以有效的解决毕业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因此,对“双导师”培养体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双导师制”培养方案能够解决应用型专业的学生如何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被社会所接受,如何在短期内适应基层工作环境,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等等这些问题。根据我国教育部“卓越计划”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前延的需要,同时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所需职业素养、工程实践、工程创新、工程研究及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总结已有校企合作培养经验,通过将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学生就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校企培养新理念,培养学生工程创新实践及综合能力,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多方共赢,有效采取 “双导师制”,结合“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真正落实校企联系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具有专业学科背景,掌握工程技术领域扎实基础、科学思维方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工程设计、 制造、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技术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实现 “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卓越计划”以应用型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完成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和一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相关行业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以及工程项目的实施、运行和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一线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了寻找适合该目标的培养模式,有效提高“卓越计划”的毕业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正确认识自身在社会中地位和价值,加强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具体工作的动手能力以及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的能力,在应用型本科“卓越计划”中引入“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基于双导师制的应用型本科“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使学生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第一,基于双导师制进行应用型本科“卓越计划”课程模式改革

(1)改变传统的实习方式, 提高实习效果。改变应用型专业传统的实习方式是以统一安排为主,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为辅的方式。双导师制下,校外导师的实习单位可以向学生随时开放, 不受实习时间的限制, 并且学生可通过各种方式与导师联系, 随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增加学生对实务的感性认识。传统的上课方式是以书本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讲课内容和方式都比较单一。双导师制则由校外导师参与理论教学,课堂上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实际岗位上由校外导师进行实地教学。

(3)改变传统的论文选题与答辩方式,提高论文的实用价值。双导师制则增加选题的内容,来自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的选题选题的针对性较强,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能够思考现实问题。

(4)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法,增加过程监控措施。传统的考核方法局限在校内的课堂上,考核的侧重点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含量。双导师制可以通过校外导师了解学生与校外导师的联系情况,学到了什么内容,掌握了什么技巧,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过程考核的侧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及沟通能力,监测学生走出校门的效果。

第二,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双导师实施方案。校内导师以进行专业引导,专业课教学开始增加校外导师,配合校内导师进行专业理论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校外导师的选聘对象为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专业高级职称以及具有丰富实务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部门主管。 本科四年中有两年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学生通过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和相应运行机制的保障,较好地把理论与实践、把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满足了“卓越计划”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三,选择良好的双导师实施方法及实施计划。双导师制培养方案中的校外导师根据本科生教学计划进度对本科生进行长期、系统的综合指导,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在长期共同指导同一批学生的过程中,校内外导师之间建立起较为密切的联系。校内导师也由此建立起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渠道,为收集和撰写教学案例、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平台。

总之,为实现“卓越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前提,研究恰当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恰当的学校联合企业,选配适宜的企业人员做为校外导师,确立有效的实施方案,在基于双导师制度下推动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以此达到“卓越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的六大原则  洪晓波等 教育探索

(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师资队伍及实训平台建设  王海良等 价值工程

(3)构建“3+1”培养模式在地方师范院校实施“卓越电子与通信工程师”培养计划  罗晓曙等 教改创新

(4)基于校企实训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吴玉峰 职业规划

(5)工科类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  姜群华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6)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改革的探索  康福伟 价值工程

(7)双导师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潘煜双 嘉兴学院学报

(8)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探索  严瑜筱 中国成人教育

(9)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导师制”的实施  刘春媛 张莹  教育论坛

(10)“双导师制”在法律硕士教学与培养中的完善与推广  黄振中  中国大学教学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