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媒介的意识形态与展馆媒介的功能属性
1、作为模拟秩序的电子媒介
电子媒介本身是作为反映生活世界的介质而存在的。但其出场,一开始就带着光环,至少在麦克卢汉看来是这样。麦克卢汉认为,现代艺术的出现要由电子媒介的出现来说明,新的艺术种类的出现也要由电子媒介的出现来说明。在麦克卢汉看来,电子媒介技术是构成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基础性力量。无处不在的电子媒介“提供并选择性地建构了‘社会知识’、‘社会影像’,透过这些知识与影像我们才对于‘种种世界’、‘种种人们曾经生活过的实体’产生认知;透过这些,我们也才通过想象见过他们的及我们的生活,使之合并为可资理解的‘整体的世界’”。
于是电子媒介横亘在人与真实的生活世界之间,构成对于生活世界的遮蔽。人们不得不透过电子媒介来观察世界,“电子媒介超时空的拼贴方式,是任意的、人为的,各种文化信息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和意义联系,充分展示了媒介的拟真性。”电子媒介按照自己的模拟秩序构建符号世界,从事“拟像”传播和生产,进而顺理成章地将其自身的运作逻辑和产物推到整个社会的主导位置上 。
由此观之,“(电子)媒介不是内容的载体,在其运行中,媒介直接影响到社会关系:这不只是一种剥削关系,它包括抽象、分离以及交换自身的废除。”由于媒介形式能够提供并选择性建构社会知识从而影响社会关系,所以媒介形式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抽象、分离等方法就是构建意识形态功能的方法。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有效地解释了当前大众传媒、电影业、广告业、旅游业、演艺和会展产业的繁荣景象。人们情愿为电子媒介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通过电子媒介,可以为社会生产大体系提供并选择性构建社会知识。
2、反映现实生活的会展场馆
电子媒介制造的眩惑的模拟世界,使得媒介绝对自在化和内在空洞化,影响了社会知识的传播和生产,进而遮蔽了现实生活世界。值得庆幸的是会展场馆一直试图选择性地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试图以稳定的能指构建而不是消解我们的外观秩序。具有地标意义的展馆,按照宏大文本框架叙事的展馆空间布局和内部设置,不断丰富和补充着媒介的形式功能;具有鲜明文化景观属性的会展活动,按照经典的议程设置法则继续着媒介就是意识形态的神话。会展场馆正在成为可能的媒介。
当然,会展场馆不是一开始就被纳入媒介的范畴,当城市的节庆活动、展览和会议活动稳定地与展馆结成联姻关系,展馆被城市节庆活动、展览和会议活动抽象、分离,从而影响当地城市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意义时,展馆具有了意识形态,展馆就成了媒介。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