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赏析琵琶武曲《狼牙山五壮士》——文学论文

作者:周舟妤栎,苏峰来源:《名作欣赏》日期:2014-10-03人气:1585

    《狼牙山五壮士》是吕绍恩在五十年代末创作的一首武曲,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北易县狼牙山战斗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与日军斗智斗勇的情景,是近代琵琶武曲的代表作。

一、作品创新

(一) 叙事跌宕突出英雄壮举

    乐曲题材来自一个真实的事件。1941年秋,在冀北山区易水河畔狼牙山棋盘坨上,五位八路军战士面对数倍于自己的侵略军毫不畏惧,浴血奋战,最后弹尽粮绝,仍威武不屈,奋身跳下悬崖。

   作品分别描绘出八路军的英雄形象以及日本军狰狞形象,音乐用叙事的表现手法把双方的形象描述的绘声绘色。全曲由引子,五个乐段和尾声组成,实际上可以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大部分。分别描述了紧张的战前气氛、战士们毫不畏惧、英勇跳崖的场面和对壮士们的追思缅怀的心情。乐曲的引子和第一段、第二段是主题的呈示部分,引子作为乐曲的开场引导,编曲上的音阶是向下级进,这种编曲具有令人肃然起敬的感情色彩,使人心情悲壮,先声夺人的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谱例:

    乐曲第一段是对人民子弟兵形象的描绘,前6小节用节奏模仿军号,主题素材上采用了《新四军军歌》的旋律元素,加上极富有律动感的附点和三连音的节奏,完满的表现战士们的英雄气概。谱例:

    随着故事的发展,两个军队的形象日益明朗,音调和音色与军队的形象密切相连,第二段在描绘两个军队的形象片段时,先是低沉、阴暗的调子,再是模仿日本民歌的曲调,加上机械化的节奏处理,使人们会立刻联想起日本侵略着的残忍、阴险的嘴脸。技巧的灵活与乐曲相融合,能够更加充分,更加体现出这首乐曲是从历史故事中提炼必要的过程和冲突作为音乐构思的基本线索。谱例:

   乐曲第三段是整段乐曲的展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段。附点加上跳跃的音型,成功的渲染出兵戎相见的战斗气氛,也歌颂着英雄们在前对劲敌后对悬崖的紧要关头,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壮举。

    整个乐曲的再现部分是包括第四段、第五段和尾声三个部分。在再现部分里琵琶在最低音区上,用相把位的低音,模仿号角在山谷回荡,渲染一种悲壮的情感,侧面烘托了战士们任务的艰难和狼牙山的险峻。尾声利用琵琶在高音区的部分用长轮演奏出充满感情的歌唱性的旋律,展现出庄严、雄伟、波澜壮阔的颂歌。琵琶武曲一般具有较强性的文学性,它善于采用一些文学性的记录作为创作思路和创作背景。从历史故事中提炼必要的冲突和过程,作为编曲构思的基本沿用线索,或者从原故事中里提炼它的精神实质作为音乐构思的基础。《狼牙山五壮士》成功的再现了在狼牙山发生的战争,巧妙的塑造了八路军英勇献身和日本军鬼鬼祟祟的形象。乐曲凝聚着华夏民族的集体性、民族性的精神气概。

(二) 戏剧冲突英雄形象

    作曲家吕绍恩老师将传统琵琶武套曲的叙事体形式,沿用民族音乐的五声音阶调式排列为基础,并首次向西洋奏鸣曲借鉴,根据乐曲的意境发展的需要,使F、D、E、G各调相互穿插运用,而且没有受到传统琵琶曲固定模式的制约,在旋律进行中更多地配置了三和弦、七和弦的和声音响,运用了许多变化音,使旋律发展层次清晰且对比性强,从而提升了琵琶这一乐器在功能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首乐曲结构十分严谨,音乐形象表现的也非常鲜明。第一段军歌的扩展,加上三连音与附点节奏交替出现,以及豪迈宽广的长音旋律,令音乐横向发展,描绘出新四军的威武雄壮、不可阻挡、一往无前的气势。乐曲第二段引用了日本民歌曲调,琵琶定调为E调,极不和谐的音律加上机械感的情感处理,加快的节奏,都表现日本侵略军偷偷摸摸,缩头缩脑进村的形象以及强占他国领土,凶神恶煞的反面形象。在乐曲的第三段,一开始G调遇上跳跃的音型,构成了有力的动势,使两方军队的形象更加的明朗化。琵琶再转调到C调的高音上,音乐的紧张度不断加强,战争也进一步的白热化,更加突出了五壮士在战斗中的无谓强暴、英勇奋战的高大形象,与日本军反面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谱例:

    吕绍恩老师将琵琶这个乐器特有的音色,独特的手法与西方编曲相融合,另《狼牙山五壮士》这首乐曲的戏剧性更加突出。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思维,要完美呈现,就需要加入或者开发琵琶演奏的新技巧,增加演奏的技术难度,与传统的琵琶武曲技巧相融合,相贯通,拓展了许多崭新的琵琶演奏手法。这种新的编曲,加上新的演奏技巧,让《狼牙山五壮士》有着突破性的意义,成为近现代中国琵琶音乐标志性作品之一。 

二、演奏表现

    我国当代琵琶演奏家刘德海说:“要以,不紧不松,不刚不柔,不强不弱,为琵琶演奏的基本状态。” 这种演奏方法和观念,是人们对琵琶音乐审美的态度,是一种相互融合做为艺术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观念。在人们平时对琵琶演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会因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的情感表达,从而呈现出琵琶音乐的特点和不同的风格。琵琶音乐有刚有柔,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演奏理念形成她的音乐特征。

    武曲的演奏技巧 运用的非常多,较为常用的有扫,拂,拍,提,绞弦,满轮,凤点头,推并双弦等,不仅让故事更生动展现,还能使琵琶武曲特有的特点得到一个新的发展。

    六十年代前,拇指按弦指法没有出现,而《狼牙山五壮士》却勇敢创新,是在琵琶曲中一种突破和尝试。乐曲要求运用诸多左右手的特定技巧,要完成满轮、滚奏四根弦、左手双音、和弦按音、吟弦、长轮、摇指、快速换把等演奏技巧,这些技巧在乐曲中善于表现乐曲的跌宕起伏的效果,使格调有声势、有气魄。同时不能因为武曲的表现力和技巧性较强,在演奏中就只注重技巧,忽略表现,应该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使熟练的内在功力和丰富演奏技术上达到相融合。在人们平时对琵琶演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会因为对乐曲的理解,对情感的表达的不同,从而呈现出琵琶音乐不同的风格特征。琵琶音乐以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演奏理念形成她的音乐特征。

    乐曲第一段由“引子”的F调转为色彩明亮的D调,用强有力的扫拂轮技巧开场,需要注意的是,在扫拂过程中,四根弦一定要同时出音,它在传统的武曲中运用的较多,它对乐曲场面开场气氛的侧面烘托,豪迈的气势,英雄人物气概的抒发,会具有很好的音响表现力的现场效果,乐曲运用了扫拂轮拉开了雄健浑厚乐曲的序幕。在练习这段乐曲时要强调附点节奏练习,把一拍中三个音的时值给予平均分配,同时要注意到三连音节奏。在演奏的时候,要注意左右手的配合,右手注意节奏不同的替换进行,出力集中,音色干净,左手换指果断,不拖泥带水,从而更完美,更全面的突出新四军的英勇形象。为了更真实地描写敌人狡猾、粗暴、残忍的本性,在乐曲中运用了的许多密集型减和弦,在体现双方交战中旋律进行以全音阶模进和半音阶上行的特殊手法。展现出我们英勇的战士打击敌人,在密林中穿梭,节奏上采用了连续附点、散板以及在民族乐曲中较少使用的七连音等复杂节奏。使乐曲进行更富有叙述性、戏剧性,为该乐曲增添了许多亮点。

    满轮是浦东派琵琶演奏的特有技法。“引子”段落中有两个上下对应的乐句,它们既有上下句的连接与统一,也有节奏与技法上的对比,形成了旋律与节奏的极大反差,我们在演奏上应注意它们的融合度与对比度。在四声部长音的演奏中,左手换和弦音时指尖反应要灵敏,在换和弦时带来的按音不准确,滑音的痕迹,在练习时慢练,要使每个声部的音能均匀并清晰的奏出这样才能有连贯而丰满的音响效果。下半句右手连续双弹指法应保持手腕放松手指用力的配合作用,要求右手触弦面积不大于指尖端的三分之一,双音要求音量平均,触弦速度快而集中,增强上下句的对比度。当左手按和弦时,除了有时一个手指在同一音位上按多个音需用平按的方法外,一般均用指尖按音法,因为指尖的灵敏度最好,反应也最快。和弦在使用频繁并且需要快速的,准确的换位时,对左手技能的难度就更大的提高,按和弦时指尖反应要快,要求同步按好,在和弦换位音域相隔比较宽的时候,手臂,手腕,手指要敏捷,一步到位,要在每一个音上“站稳脚”,做到左右手的完美配合,就需要有慢至快,反复的联系。

    乐曲第二段,这段副主题部,琵琶定调为E调,在靠近复手的地方演奏出干枯、单薄的调子,同时使用大量的不和谐音及机械的三连音XXX,附点节奏X.XXO的节奏,为即将开展的血战做充分的铺垫,吕绍恩老师在右手的编排上是运用不断加厚音色的手法,先是单音,后是双音,然后是减三和弦过渡到极不协和的减七和弦。表现了日本侵略军偷偷摸摸,缩头缩脑进村的形象以及凶神恶煞、强占他国领土的反面形象。因此,在这段的情感表达是极具丰富的,在后几个小节里,琵琶音色是十分机械冷漠的,对于按音和和弦的要求是频繁而又快速的。谱例:

    乐曲第三段描绘两种形象,交替出现,音色有强烈的对比,旋律八度跳进,层次分明。在这一段里,出现的三连音,七连音节奏型给琵琶演奏带来难度,这两种节奏,对于节奏时值的把握,可以充分自由而富于表现,使音乐趋势呈向上推进,同时结合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与西洋大小调式,使人们在听觉上产生交响乐般宏大的效果。刚果有力的后十六音型表现出中国八路军奋勇拼搏的精神,速度逐渐加强的前十六节奏表现日寇的步步紧逼的形象,还可以听到壮士们在雄壮高昂的歌唱《新四军军歌》。这里是整个乐曲的转折点,速度要慢下来,变得自由了。描述了八路军尽心竭力,无路可走的时候,在日本军的步步紧逼的情况下,至死不屈的精神,战争的激烈与残酷迫使八路军英雄们最后在悬崖边跳崖壮烈的牺牲,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战争场面的残酷性。

    连续扫拂技巧使乐曲主题推向高潮。扫,拂演奏技巧在《狼牙山五壮士》这首乐曲中运用的比较的多,它们都是在武曲中为壮大声势的技巧之一。《狼牙山五壮士》描写八路军和日军激烈抗战的篇幅,就运用了夹扫来把全曲推向高潮。

    乐曲第四段,庄严而肃穆,滚奏出的长吟,长时值,强力度,能确切地表达哀悼,肃穆的情绪,并且利用民族音乐旋律横向发展的特点,有机的把旋律与情感融为一体,以英雄为榜样,鼓舞、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进,使演奏感动自己,感染他人。在这段里有四声部和弦长音,对于长轮四根弦,不仅对指法要熟练的掌握,还要避免噪音,更要求右手每一个指尖的独立性与弹性,左手换弦果断,这样才能够是和声效果丰满而均匀。

    乐曲第五段更着重于情感的表达,再次从F调转到明亮的D调上,音乐的表现,细腻的情感,整段演奏要求乐句清晰,抑扬顿挫,对音乐强调语气化的表达,生动刻画了人们对英雄的缅怀追思之情。谱例:

    尾声段是一首宽广、庄严、雄伟的颂歌。在这段的演奏上,音量上需要做到强弱分明,有层次感。对于演奏者来说,需要培养自己对琵琶的音域、音色、音量的控制和较高的音乐修养,这样在尾声演奏时,才能让演奏感动自己,感染他人。

    总之,作为我国琵琶发展史上第四次高潮的代表性作品,《狼牙山五壮士》在创作的叙事性、戏剧性、演奏要求技巧上有诸多创新,呈现了一段真实而又非比寻常的抗战英雄故事,在精彩与感人中表现了琵琶乐曲的独特魅力。本人在学习、欣赏中深受感染,竭力想在弹奏练习中更好地表现,但练习的时间越长,越觉得乐曲内涵精深,值得不断练习、思索下去。


参考文献:

[1]庄永平.《琵琶弹奏法》.[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钟鸣远.《不可不知的中国民乐》. [M].华夏出版社,2004

[3]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 [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4]张爱民,陈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 [M].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

[5]伍国栋.《江南丝竹》. [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