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袜易生尘 何处觅长生——《长生殿》中“看袜”情节的文化解读
如果说“天宝遗事”遇到白居易终于散发出落落光辉,不致湮没于世。那李、杨的爱情悲歌遇到洪昇可谓又得知音。洪昇以他的全部热情来颂扬李、杨之间的至情,并且创造性地添加了许多情节,“看袜”便是一例,这一情节对深化主题、丰富人物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斯人不在袜犹存——“看袜”观情
“看袜”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妃子形象,通过“看袜”作者要让我们看到一个化身为爱神与美神的杨玉环,是一个深受大众同情的为爱而牺牲的原型,兼有神性和人性的特点,而这种主题通过看袜者的不同态度得到了有效传达。
(一)通过对前代作品情节的创造性改编体现出作者对杨玉环的情感态度。“看袜”这一情节对明代屠隆《彩毫记》中的“罗袜争奇”当有继承之处,所变者是其形式。《彩毫记》中捡到杨玉环锦袜的是一个禁军,当然这符合当时的情景,六军鼓噪,杨妃赐死,最有可能看到得到这锦袜的也应该是这禁军了。而《长生殿》中的锦袜被王嬷嬷捡去,我们大可以对照来看。“罗袜争奇”中有禁军自述:
六军鼓噪思乱。杨妃赐死马嵬。当时小人在傍。被我拾得一只绣罗袜。经今数载。香气不灭。长安人氏闻知。争来求看。每看一度索他靑蚨十文。积渐致富。如今在长安城中开张一座大酒铺。尽可过活。
《长生殿》中“看袜”一出中则有:
老身王嬷嬷,一向住在这马嵬坡下,开个冷酒铺儿度日。自从安禄山作乱,人户奔逃。那时老身躲入驿内佛堂,只见梨树之下有锦袜一支,是杨娘娘遗下的。老身收藏到今,谁想是件至宝。
比较之下,我们可以看到洪昇对拾袜者的处理,锦袜没有被禁军拾走却被一老婆婆拾走,而且收藏之时老人并没有预见这袜子会是件至宝,与哗变的军队无关,与神奇的香气无关,更与金钱无关,仅是一位村间老妪,看到,拾起,收藏数年。与禁军相比,这种情感显然更胜前者,当然这种处理与作品的各自的主题不同有关,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长生殿》作者对杨玉环的态度,贵妃不仅是贵妃,更是一位因爱而死,为国而亡的女人,因战乱而失业的老妪并没有对袜抱怨,而是珍藏,这一举动让人感慨。
(二)作者对杨玉环形象的重塑是通过看袜者的不同态度体现出来。《彩毫记》中人们为了争看罗袜,一国如狂,《长生殿》中亦是如此,“往来客人尽见投”。 “看袜”的人络绎不绝,洪昇安排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登场,铁笛小生李謩,献饭老汉郭从瑾、金陵女贞观主。
首先是因偷闻曲而一直仰慕杨妃的李謩,见袜感叹“可惜了绝代佳人绝代冤,空留的千古芳踪千古传”。 《弹词》一出中,当有人说李隆基专宠贵妃,而导致干戈四起,四海动摇时,李謩马上出来为杨玉环辩解“休只埋怨贵妃娘娘。当日只为误任边将,委政权奸。” 可以看到李謩对杨玉环的倾慕,不仅仅因为她美,还因为她的音乐才情,从偷曲到看袜,他可谓是杨玉环忠实的支持者,作品对杨玉环的态度皆由他代言。接着便是郭从瑾,他因偶遇而观袜,“老汉残年向尽,遭此乱离,今日见了这锦袜,好不痛恨也。”这代表了一类人的心声,一旦干戈四起,首当其冲的便是这些百姓了。战事未起之时,因宠而至民怨的事情,文中也早有所铺垫,一人得宠,一门荣极,杨国忠拜为右相,三位姐姐尽封夫人。《疑谶》一出中借郭子仪说出“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可知这三位夫人的骄奢淫逸。而《进果》和《舞盘》同时发生,一面是弦歌邈邈,一面是马蹋生民,形成了强烈对比。所以郭从瑾最有权利替这一类人抒发心中的愤懑感伤之情,“乐极惹非灾,万民遭害”。杨玉环在他们眼中就是一个祸国殃民的淫娃,这锦袜在他们眼中也不过是遗臭之物。最后便是女道姑的叹惋“倾国倾城,幻影成何用!莫对残丝忆旧趾,须信繁华逐晓风”,大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味道,又似《红楼梦》中“好似一片大地白茫茫真干净”的悲凉。如果说批判,老汉郭从瑾的几句话让人深感其痛,比起道姑的幻灭论来的更真切,道虽玄妙,但世人看的未必是道。
看袜者的观点迥异,但是我们从中却可以窥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看袜看的是杨玉环至死不悔的真情。《长生殿》里的杨玉环至死对爱情也没有悔恨,所恨者是军威不向逆寇加,死后的她又经过了深刻的情悔。她听说自己是蓬莱仙子,可以登仙籍之后,首先想知道的竟然是她与李隆基能否再见,可见成仙对于她而言,远比不上与心爱人的相守。这样美丽专情的女子怎么能让人痛恨,人们默认了贵妃的死是美的牺牲,是为爱而死,所以动乱过后,满目疮痍,却少有激愤和诘责,让人感受最多的是伤感与反思。想起杨玉环,时人感叹的竟是“绝代红颜,风流顿歇”、“犹见凌波袜,不见凌波人”,作者甚至把杨玉环的死写成为国捐躯,这对杨玉环的塑造绝对是与众不同的。
二、只为旧情怜锦袜—— “看袜”证情
“看袜”这一情节不仅重塑了杨玉环的形象,同时提升了李隆基的形象,这也是洪昇的高妙之处,他笔下的唐明皇变成了一个情真意切,不忘旧情的男人,达到了证情的效果。
外人“看袜”还属旁观,唐明皇自然不比外人,看到贵妃锦袜更是百感交集,思与痛更甚他人。他一见袜便哭“呀,果然是妃子的锦袜,你看芳香未散,莲印犹存,我那妃子呵” 有人曾分析唐明皇看到锦袜想到的是贵妃的一双小脚,怀念的是与贵妃的爱欲之情,遗憾的是情爱难以再续。“袜”确有这层原始隐喻,初见袜时唐明皇的唱词有句为“还忆取,深宵残醉余,梦酣春透勾人觑。今日里空伴香囊留恨俱”。这很容易让人想起贵妃醉酒的媚态,作为深得个中三昧的唐玄宗自然不能免俗,他虽为一代君王,但他首先是一个男人,他既英武果断又懦弱昏庸,既多愁善感又薄情寡义,所以作为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也会患得患失,常常感叹“君恩如水付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生怕韶光无定主,暗里乱催春去”、“可见他身虽在这边,心终系别院”,一个因情而忧心忡忡的妃子形象跃然纸上。他们的爱情更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如此缱绻难分的。但已经历了迁宫易位之乱,如今已到暮年的唐明皇的思念断不会如此狭隘。何况即便身为太上皇,他也应该是身边多佳丽,不愁消寂寞,又怎么会终日念一人,甚至对木像痛哭。这是一份难得的真情,却绝非一蹴而就,钗盒是证,锦囊是证,锦袜也是证。
《长生殿》中证情之物有三,一为金钗钿盒,一为香囊,一为锦袜。这三种东西虽都为传情,涵义却大不相同,金钗钿盒是刚入宫时唐玄宗所赠,杨玉环虽视若珍宝,甚至自尽前还嘱咐高力士一定要让钗盒随她入葬。可是对于钗盒,却未见李隆基有何珍视之意,就像他也曾赐给梅妃珍珠一样,表达的是帝王垂爱。这也是他们爱情的初始阶段,千般考验还在后边,直到钗盒分半各执一端时,它才起到证情之用。至于香囊则是杨玉环尸解飞仙之时留下的,李隆基却把它作为贵妃的替身完成迁葬。此时的他对于杨玉环又思又愧,见到香囊而不见人又疑贵妃已经升仙,为后文的求访埋下伏线。但不管是金钗钿盒还是香囊都是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盟誓,而锦袜则流转于民间,万人争看。他们的爱情也就放在了众人的审判台上,因而具有了更为广阔的意义,这“袜”成了传情证情之物,传的是李隆基深深的爱恋,传的是普天下人的深切同情,证的是爱可以超越生死的命题。这钗盒、香囊、锦袜分布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他们的爱情的深刻。
“俊弯弯一钩重睹,暗濛濛余香犹度。袅亭亭记当年翠盘,瘦尖尖稳逐红鸳舞” 这是唐明皇观袜之感,和“飘然来又往,宛迎风菡萏,翩翩叶上,疑似月中人,举袂飘欲远。”一句遥相呼应,后一句是贵妃舞盘时,唐明皇的赞叹。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翠盘一舞给李隆基的深刻印象。如果说开始他们是为色求美人,以色怡君王与历朝帝妃无甚差别,那到贵妃被遣而《复昭》则又是一个感情深化的阶段,贵妃被遣,唐明皇烦躁不安,甚至迁怒于宫人,朝遣而夕回,情感反胜此前。直至舞盘一出,唐明皇才深为杨妃折服,竟疑杨妃是月中娇娃,随后对她的大闹翠华西閤也百般忍让,千般解释。最后七夕《密誓》把长生殿里的爱情推向高潮。可惜《埋玉》一出,唐玄宗还是背弃了他们的誓言,连天上的织女都不禁感叹,堂堂一天子,不如寻常百姓家,竟护不得自己心爱的女子。到这里李隆基不过是寻常君王,可《闻铃》、《哭像》一现,我们看到的是不思倾国失势,只思佳人难再得的李隆基,这和天上的杨玉环身在仙宫却又心系人间,遥遥相对。“感金石,回天地”的至情在他们这里得到了印证。
三易稿而成的《长生殿》,几百年来弦歌不绝,洪昇因一曲而断送功名,因一曲而传名于世,他用心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典雅的充满真情的世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成为有情人普遍的愿望,面对无法挽回不可抗拒的宿命感,中国人有的是“上天入地求之遍”的执着,有人说“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此言不虚。岂独锦袜易生尘,唯有真情可长生。
参考文献
[1]洪昇著.《长生殿》[M].徐朔方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0.
[2]孙京荣.《<长生殿>与洪昇晚年心态发微》[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第一辑,2003.
[3]孙小布.《人类学·性与<长生殿>》[J].戏剧艺术,1988,12.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