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中国画线条的艺术魅力——艺术论文

作者:邓欢华来源:《芒种》日期:2015-01-03人气:3627

1、中国画线条的发展演变

    纵观中国绘画史,线条始终是绘画创作的基本艺术语言,从原始彩陶到西汉马王堆帛画,再到顾恺之、吴道子、赵孟頫、陈洪绶、任伯年、齐白石等历代名家,均以线条为造型语言和写意方式。商周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就提出,“凡画绘之事,后素功”,论述了线条的重要性;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将线条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基本语言,提出“骨法用笔”,强调以线写形,用线条描绘客观物象。唐代张彦远提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归于用笔”,并提出了“书画同源”的理论,推进了中国画线条理论的发展;吴道子创造了兰叶描等线法,推进了中国画线条的进一步完善。宋元时期,苏轼提出“士人之画”之说,推进了大写意与文人画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线条在中国画中的地位;赵孟頫受“崇古”思想的影响,提出“书画同源”理论,推进了书法与绘画的融合。

    明代邹德中总结了前人绘画用线的经验,将中国画线条归纳为行云流水描、竹叶描、枯柴描、蚯蚓描、战笔水纹描、铁线描、高古游丝描等十八种描法,行云流水描用笔若云,舒卷自如,活泼飞动,流畅飘逸,李公麟的《免胄图》就用此描法;高古游丝描线条细润轻柔,精细劲健,颇有古逸之气;铁线描用笔遒劲有力,并无粗细变化,用铁线描勾勒的衣纹犹如“曹衣出水”,阎立本、李公麟等画家常用此描法;战笔水纹描简细流利,若水纹波浪,疾如摆波,周文矩的《重屏绘棋图》就用此描法。近代以来,画家吴昌硕、董其昌、齐白石等人运用金石般的线条表现画作的力度美,通过以线造型、以线塑形的方式增加了线条的审美意蕴,徐悲鸿强调素描的重要性,改变了单线勾画在平涂的绘画形式,至此中国画线条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

2、中国画线条的形式美

    “笔墨”是中国画最基本的绘画语言和审美特征,清代恽南田曾说,“有笔有墨谓之画”,这里的笔墨不仅指用笔用墨的绘画技法,还指由笔墨而创造的形式美。线条的形式美可分为内在和外在形式美,也就是说,线条不仅是对客观物象的摹仿和可视的视觉形象,还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历代画家均将线条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来研究,用线条表现物象的外部轮廓、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国画大师黄宾虹总结古人用笔之精妙,提出用笔五法,即平、圆、留、重、变。“平”是指用笔力度要均衡,不弱不浮,苍圆毛涩;“圆”是指用笔要圆劲有力,犹如绵里藏针,含而不露;“留”是指用笔不能轻飘,要有力量感,犹如高山坠石;“变”指用笔应随机而变,不能呆滞刻板。

    中国画用线讲究“笔力”、“笔韵”,所谓笔势就是点线表现出的骨力、生机、活力等,是画家学识、修养、个性、气质、技法等凝聚而成的一种笔墨精神。“笔力”是中国画线条的内蕴之美,古人常用“力透纸背”、“高山坠石”、“棉里藏针”等形容线条的力度美。当毛笔作用于宣纸时,笔与纸之间会产生反作用力,笔毫含墨、运笔轻重、行笔速度、宣纸渗水性能等都会影响线条的“笔力”。当画家凝神静气,将全身之力融入笔尖毫端,贯注于画面之上,笔锋藏而不露,一波三折,就能创造出“力透纸背”的力度美。正如潘天寿所言,“用笔力能扛鼎……非笨重与粗悍”。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写道,“善笔力者多骨……无力无筋者病”。[1]

    “笔韵”是画家在运笔过程中表现出的节奏、韵律和风格,如用笔的聚锋、中锋、顿挫、轻重、逆顺等,线条的转折、方圆、疏密、粗细、刚柔、疾徐、浓淡、虚实、呼应等。画家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运笔,创造出中锋、侧锋、回锋、提笔、转折、逆笔等线条形式,创造出重如“高山坠石”、湿似“润含春雨”的审美效果。例如,以侧锋用笔可以创造出劲拔奇险、苍拙老辣的审美效果;以回锋用笔可以创造出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的审美效果。[2]

    此外,中国画讲究“以书入画”、“书画同源”,这使中国画线条展现出浓重的审美意韵。在书法艺术中,用笔讲究取势和笔法,线条起笔、落笔上要注重虚实结合,起笔要含蓄、藏锋,“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使起笔和行笔产生方向上的反作用力;收笔要稳,要有回笔,将气收拢于线条里。当书法线条融入绘画艺术之后,线条的构成、位置、编排、起伏等成为表达画家主观情感、人格理想的重要方式,因而,“以书入画”也增加了中国画线条的形式美和意韵美。

3、中国画线条的写意性

    中国传统绘画提倡“以线造型”、“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似与不似”等,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似与不似”、“气韵生动”等为审美追求,呈现出浓重的写意性。[3]在传统绘画中,线条往往是“有质有韵”,不仅能表现客观物象的形体,还蕴含着丰富的禅趣、悠远的哲理,能够表达不同的节奏、韵律和情趣;不仅能表现自然物象的形体、结构和空间,还可以表达画家对客观物象的理解和认知,创造出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意境美。顾恺之曾提出“以形写神”,强调通过造型表现物象的内在精神和本质属性;宋元之后的文人画强调以书入画,将意境创造作为审美追求,使线条产生了独立的审美价值。清代石涛提出“一画论”,他将“一画”看成绘画的基本法则,提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从而将线条提升到了绘画本体论的高度。因而,中国画线条是有生命力的符号,是有精神价值和美学意味的绘画语言。例如,直线能带给人速度、力量之感,曲线能给人律动、纤弱之感,粗线能给人庄严、稳重之感,细线能给人柔弱、无力之感。吕凤子对线条的情感表达功能进行了深刻的论述,“表现愉快感情的线……转折也不露圭角的;表示不愉快情感的线条……或绝忿的线条”,也就是说,线条肩负着表达画家情感、思想的重任。[4]

    在中国画创作中,画家应将主观情感、审美理想等融入物象之中,做到情景交融、形神结合,这样才能在线条的流动中表达画家的情、趣、神、气。历代名家都非常重视线条的传情达意,都有着独特的用线风格,例如早期绘画《人物龙凤图》中,画家就以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凤鸟、龙形象等,线条圆润而简洁,行止自然,节奏鲜明,这说明战国时期的辉煌用线已有很高的水平。顾恺之的线描紧劲连绵,精细绵密,软韧劲健,行笔风趋电疾,飘逸迅疾,呈现出较强的运动感,被后人誉为“春蚕吐丝描”,在《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中,顾恺之以精细、圆润、劲健的线条勾勒人物的衣纹服饰,运动的线条描绘出衣裙随风飘扬的动感,使人物的形态、神韵栩栩如生。画圣吴道子笔下的人物线条,遒劲有力,势若风旋,粗细互变,犹如莼菜条,有“笔不周而意尽显”之妙,在《天王送子图》中吴道子以轻重多交的线条表现人物形象,“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寓遒劲与婀娜之中,犹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生动展现了人物潇洒自若的精神气质。[5]北宋李公麟创立了白描法,以简洁明快的线条勾勒人物形象,“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通过曲直、粗细、轻重不同的线条创造出“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的审美效果,在《维摩诘像》中画家以严谨、流畅的线条描绘人物形象,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宛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梁楷的《太白行吟图》的用笔非常简练,以轻盈而润秀的线条勾勒人物面部,以爽利的线条勾画人物的额头,以清淡的笔墨勾画人物的颊部,寥寥数笔勾出了李白豪放豁达、才华横溢的精神气质,特别是人物远眺的眼神、低吟的口形,使观者产生“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遐想。郑板桥笔下的竹子线条圆劲挺拔,富有弹性和质感,宛如碧玉凌空,实按虚起,繁而不乱,使竹之虚怀高节跃然纸上。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不断变化,传统的“九皴”、“十八描”等线法已无法满足时代的艺术需求。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我们应当以新思维、新眼光审视中国画技法,将西方绘画艺术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之中,推进中国画线条艺术的繁荣发展。如吴昌硕将石鼓文、琅琊石刻文字的书法艺术融入绘画创作之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大写意花卉;绘画大师黄宾虹以轻重流畅、干湿浓淡的书写形式,形成了遒劲有力,纵横奇峭的线条风格。潘天寿用线雄健刚直,古朴苍劲,凝练老辣,转折处多方折,沉重而多顿挫,线条或干或湿,或方或或圆,富于变化,潘天寿笔下的松树也如钢针,树干上遍体疤痕,树枝虬枝挺拔,展现出傲人风骨。吴冠中将线条抽象为色块,将线性结构转变为色墨丰富的色块,使山川、草木等成了水墨交响乐。[6]

    线条是中国画之精髓,它不仅是绘画造型的重要方式,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意蕴,透过线条可以领略殷周绘画之拙朴、秦汉绘画之雄浑、魏晋绘画之风韵、明清之绘画朴趣。因而,我们应深入研究中国画线条,以推进中国画艺术的繁荣发展。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