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谢谢您的“温柔与爱”——从我的老师冯兰芳看“好老师”叙事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吴跃华来源:《享受音乐教学》日期:2015-03-04人气:1803

关于“好老师”的谈论是个传统话题,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再次谈到“好老师”的话题,并提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殷切期望。什么是“好老师”呢?这可能无法提供科学标准答案。我倒是很愿意拿出我个人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话说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离当年我就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已十个年头。曾经历过的两度放化疗使我丧失了很多记忆,但还是有一些难以忘怀,其中最难忘的是冯兰芳老师。

1993年,我考进了徐州师范学院音乐系,在入学报到时迎面传来“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的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这是当年李春波红遍全国的知青怀旧歌曲,估计经历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也没人不会唱,我一个农村刚跳进“龙门”的大学新生更是记忆犹新。也许是巧合,2005年我考进首师大,最先接触到的老师是冯兰芳老师。在入学教育时,冯老师无意中“泄密”了她在文革中作为知青曾下过乡,再加上她名字中还含有“芳”字,于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如歌的温柔、善良、美丽的“小芳”式老师,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的眼前。可不是嘛!无论你在课堂上、课外的路上,冯老师的脸上似乎天生就长满微笑,总是散发出善良、温柔的神情。她作为我国高校教师公共艺术硕士的“掌门人”,从不以威严的姿态“教导”我们,总以平和委婉的语气讲“故事”,给我们讲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故事,讲严宝渝、方堃、赵元修等一批无私奉献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专家的故事,讲自己怎样跟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亦即首师大音乐辅修班学生共同创造快乐学习、研究的故事。这些故事正如她这个人一样有魅力,至今还感染着我们情系普通音乐教育。她不仅学习上引领我们,生活上也很关心我们。记得每次上课,她总是先到教室等我们,在课前向我们问长问短,关心我们到北京生活是否适应。我们也会无拘无束地跟她聊一些个人问题。就是毕业了,我还曾严重地麻烦过她。

记得我07年在北京接受放化疗时,因为属于转院治疗,当地的医保不给报销。正当我“钱”屡几穷,医院已经发出多次催款通知书如再不缴费就要停止治疗的时候,我想到了母校。我07年当年才毕业,我以这个借口申请外地就医。尽管还在当年,但我已经毕业了,所以再申请外地就医就很麻烦。于是,危难之时我想到了向冯老师求援,在同学付小波的帮助下我联系上了冯老师,她接到我的电话后二话没说,爽快地答应愿意提供一切帮助。试想想,这年头如果没有浓厚的师生情谊还有谁愿意啰嗦这样还可能给自己带来风险的事啊?!感谢冯老师的救命之恩,没有医保也许我真的就没救了。不仅如此,冯老师还在研究上帮助我们。按理讲,冯老师只要指导好自己的几个研究生就行了。但是,冯老师却愿意义务的为我们班四十多个人看稿件,针对存在问题指点迷津。我敢肯定的说,没有一个同学没受到过她的帮助的,以至于许多同学都已经习惯于遇到困难就去找冯老师了。有一次,我和李爱真同学因课题的事联系她,冯老师尽管很忙,但还是撂下话说:“请晚上11点来我家”。直至当下,许多同学还喜欢跟冯老师保持密切联系。什么是“好老师”啊?这就是“好老师”,“好老师”首先就像个“恋人”,学生需要她,愿意“依恋”她。也许我这样说会招来讥笑,估计人类教育史上都没有人这样做比喻。热恋中的人最“温柔”,我觉得不这样比喻不足以理解“好老师”具有的“温柔”性格。如果教师都能用温柔的手去牵引着学生,哪还能有什么教育问题解决不了呢?!曾几何时,我也被人夸赞为“好人”,其实,也是“温柔”的一种表达,那时,我的人缘特别好,学生也喜欢我。不知怎么回事,我现在就“温柔”不起来。我打算下一步一定像冯老师学习,改改脾气。有人可能会质疑,男同志怎么能用“温柔”来描述呢?君不见台湾赵传的“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已经完美的回答了这样的问题,“温柔”是人的本性,无论男女。中国传统甚至以“温柔敦厚”作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对于女性,“温柔”更是美中之美德。“温柔”的老师给学生的那种“依恋”感是巨大的教育力量,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在此,我必须要向冯老师郑重地道声:“谢谢您的温柔”!您让我度过了那紧张而丰富的硕士学习生活。

其实,李春波的《小芳》当年是受到批判的,有人指责歌词含有男权社会歧视女性的现象,说李春波是无情地抛弃了女友回城的。我倒是不太赞成这样简单的批评。如果真是那么“简单”的话,作者唱的也不会那样深情、执着。此外,歌词跟社会科学呈现的事实不是一回事。短短几句歌词不可能把事情复杂的前因后果全部描述出来,也没那个必要。至于是否属于抛弃,那还得再进行科学调查才能断定。不过,还有一个“小芳”还真是被抛弃的,那就是也在20世纪90年代初热播全国的电视连续剧《渴望》中的“小芳”。此时,我正在淮阴市区学艺,过着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夏天的晚上基本上是在露天、废弃的水房(那里的蚊子长的像苍蝇一样)度过的,这时正好热播《渴望》,沾工人的光,我们晚上混进附近的工厂广场,藏在工人的屁股后面坐在地上渴望着《渴望》。也许也似是街头沦落人,跟剧中的悲情很容易产生共鸣。不过,感动的不止是我,据说当年《渴望》热播时,社会犯罪率都降低了,连小偷都感动的忘了去偷东西,公安部为此还为剧组颁了什么奖。不幸的是“小芳”的身世,但幸运的是“小芳”遇到了一个伟大的非亲生妈妈“慧芳”。又是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芳”。这个“芳”正如她的名字一样,不仅贤惠还忍辱负重。几乎集传统女性的美德于一生。据说当年“慧芳”几乎成了所有男性找对象渴求的标准。“慧芳”不仅贤惠,更是一个极有爱心的“妈”,有责任与担当意识。真正的“好老师”就像个“妈”,经常有文章把老师比喻成“严父慈母”也许有这隐喻。我们的老师冯兰芳就是个生活中的“慧芳”,像个“妈”一样为我们学生操了很多的心。在学习上,给我们讲音乐美学、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史等多方面知识,在增加学术知识积累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拓展我们的视野,先后邀请多位名家给我们“补课”,如:邀请张前先生给我们讲音乐美学;邀请严宝渝先生给我们讲艺术歌曲;邀请储望华先生为我们讲“黄河”的创作故事。在研究上,为了锻炼我们的思辨能力,经常在课堂上引导我们进行学术讨论;就社会音乐界争鸣如谭卞之争等展开评论;此外,她还把她在中央音乐学院所教的学生带到我们的课堂上与我们进行对话。经常提供北京高校的各种学术信息供我们参与交流。

如果这些主要表现在于“费心”上,目的是为我们供给学术营养。还有一些则表现在于“费神”方面。记得我在答辩时,答辩组组长杜晓十教授向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的论文是基于黑格尔的哲学理论阐述你的音乐教育三维哲学的,黑格尔的理论我们不太清楚,请你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黑格尔的哲学”。也许是初生牛犊不畏虎,我上来就这样回答:“哲学是高度抽象的学问,如果能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达,作为西方哲学的巅峰人物黑格尔也就没必要把自己的哲学写的那样晦涩难懂了。既然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要求回答,学生我将尽可能的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来回答,至于是否满意还请老师愿意……”这下可不得了,杜老师没有什么明显反映,坐在杜老师旁边的尹铁良教授似如包公,我刚回答完就见他立即直起身来,从他那刚正不阿的脸上投来质问而不是提问的第二个问题。显然,尹老师替杜老师生气了。也难怪,今天想来,我确实语言过了,有点不尊重老师。尽管我当时在流利地回答尹老师的提问,但我的心在怦怦地跳,几乎快跳到嗓子眼啦!要知道这是硕士论文答辩啊,是决定我命运的时候啊!这时,我的眼睛余光扫到冯老师。只见她像个妈一样微笑着看着我,眼睛似乎在说:“跃华,别紧张”。不仅如此,在我回答将要完时,冯老师低下头主动与尹老师交流。从尹老师缓解的神情上可以判断,冯老师似乎跟他说:“这孩子不错,应该没有恶意,尹老师也别生气”。在我答辩完后,冯老师从我蜡黄的脸上似乎觉察出什么,主动离开座位把我叫到身旁又安慰了我几句。说实话,癌症放化疗把我的记忆几乎全部打掉了,但这种“爱”终身难忘!前不久,我的一个姐姐一样的老师告诫我说,千万不要在老婆面前太数落她的孩子,因为,天下所有的妈妈都会视为数落自己。我想冯老师对我的关爱何尝不是像妈妈爱“犊”一样的心态啊!孩子犯了错受到惩罚、批评也无可厚非,但心理不可能没有负面影响。如能及时得到像妈一样的呵护,也许所受到的教育将主要是积极的。在冯老师的协调下,我顺利的完成了答辩,老师们都很宽容,答辩完后,杜老师和尹老师甚至还用我的“三维”理论开玩笑呢!即便这样,冯老师吃饭时还是坐到了我的旁边,我那颗紧绷着的心又一次有了“依靠”。

也许天下的“妈妈”就是为儿女操心的命。在我毕业后生病放化疗期间,脸已经被放疗“烧”的像锅底一样黑且难以见人时,冯老师(还有郑莉老师、孟维平老师)仍多次去看望我、安慰我。还给我想办法搞买无污染的粮食吃。即便冯老师后来去了澳大利亚也没忘了经常给我发一些让我开心的风景图片,有价值的医药信息等。还邀请我去澳大利亚疗养,说那环境好,她女儿在那有多余房子可以住那。最近几年,每次去北京复查身体前,冯老师一般都提前跟我联系,牵挂我的病情,每每复查完后还邀请我到她家吃饭,冯老师和他的爱人刘老师提前做好丰盛的菜肴等着我一起共餐(从不嫌弃我)。想想有些朋友见我这病惟恐躲之不及,这又是可等之爱啊!“好老师”要拥有“爱心”是大家能认识到的,但如此之爱,我的亲妈也不过如此啊!冯老师,我必须隆重地在此谢谢您的爱!学生今生今世真的难以忘怀!

“好老师”除了像“恋人”、像“妈妈”外,还像个“孩子”。拥有“温心”、“爱心”重要,“童心”也很重要。有人可能会说,你都多大啦还要“童心”啊?事实上,冯老师跟我们年龄差距并不算太大。但在做学问的道路上,我永远都是个“孩子”。在老师面前我们也永远都是他们的孩子,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恐怕不仅仅是指老师的威严,更多的还有老师把自己的学生当成孩子的“相依”情怀。对此,冯老师是这样说的。钢琴家储望华先生曾在我于中国音乐学网开设的博文下面留言说,“……前两天遇见首师大冯兰芳老师(注:储先生在澳大利亚冯兰芳老师女儿家中),她和我说:‘吴跃华这孩子不错,踏实,钻研。'我说:‘怎么能算孩子呢?吴老师自己的孩子也不小了。'冯说在她眼中您就是好孩子。”把学生当成孩子的老师一定有一颗“童心”,也就是会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平等看待学生,把学生当知心朋友。储望华先生曾转在我博客文下的冯兰芳老师的话是这样说的:“看到......,我热泪盈眶,我们都是最好的朋友,因为善良、纯真使我们惺惺相惜。吴跃华是个非常有才华的老师,在他读研究生期间,我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是一个极其爱思考和钻研的学生,我们常常像老朋友一样探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问题。现在想想那时的他,常常睡不好觉,脸色也不好,没想到最后酿成大病,让做老师的我时常后悔而心痛。那真是每天都会晃过他的身影,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与惦念啊,每天都会为他祈祷呢。看到他笔耕不辍,既心疼又高兴,心疼的是他带病工作,高兴的是看到他是一个坚强的人……拥有“童心”的老师,一定拥有一颗真诚的心灵,对着迷的事情有一种执着的心态。“童心”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但永葆“童心”就难了。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曾说,一个人到达人生智慧和真趣的极致,便是‘复归于婴孩’,有一颗真纯朴素的童心。可见,永葆“童心”是做老师的最高境界之一。对此,冯老师也是这样做的。我就读硕士时,冯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以“吴老师”相称,这可是天底下难有这样尊重学生的。这样称呼学生也许不是当事人可能不见得能体会到其中的价值。要知道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受鼓舞啊!长这么大,我差点连小组长都没当过,我曾质问过自己,我就这么无能吗?如今老师这么尊重自己,真让我感慨万千,能不倍感力量嘛!硕士毕业后,有一次冯老师来我们徐州讲学,晚宴时,当着我们学院的领导夸赞我,“跃华这孩子小头脑简直是哲学头脑,对音乐教育特别是普通音乐教育钻研的很深,尤其是他提出的三维视阈……”要知道,我当年只是个专科毕业生留校工作的,在我们单位里我几乎就是个“店小二”,“打杂”的,有些人或许都没正眼看过我。我发在《钢琴艺术》上的文章,有些人当初甚至根本都不相信是我发表的。北京来的专家老师竟然这么评价我,可想而知对我是多么的重要。当然,冯老师不是那种为“抬举”而“抬举”我。她说的很真诚,多年来,我几乎每隔一阶段就会在网络空间遇到不知名的朋友向我反映,他们说早就知道我了,是冯兰芳老师在课内外时总是提起“你”。人是需要自信的,可是自信哪来啊?没有“他信”估计“自信”也是“盲目”的。我今天所取得的学术成绩,许多人羡慕我。说心里话,没有老师像个“孩子”一样来欣赏我这个学生,我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进步。还让我倍感幸福的是,想当初冯老师邀请储望华先生来给我们讲学,讲学完后,许多同学纷纷抢着跟储先生合影,遗憾的是我没能抢上。但现在冯老师竟然还跟储先生在澳大利亚的家里在拉我的“呱”(储先生在我博文下面的留言说的),像我这样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穷学生能如此受到老师关爱、欣赏还有什么遗憾的呢?!想当初我的治疗医生对我很悲观,认为我至多只能活三到五年了,没想到,现在连我这个悲观的治疗医生对我也很感兴趣起来,近两次复查时总是用照相机啪啪啪的照个不停,显然他是留着作为个案研究用的。也就是说我的治疗效果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想了。我想这肯定不完全是吃药的效果,老师对我的呵护与鼓励、欣赏也许比吃药更有“治疗”价值。遗憾的是,我现在似乎丧失了“童心’。总是习惯于挑毛病,其实这样也很痛苦的。以前,我曾这样教导我的学生,我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一种不花钱的礼物吗?他们说不知道,我说我告诉你们,那就是字典上的词语,多说一些赞美的话,对人对己都有好处,这样很容易拉近人与人的关系,关系融洽了许多事情才能更有做好的条件。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嘛!那时,我是这样做的,我的内心也是很愉快的,我也落了个“好人”头衔。不知怎么搞的,一场放化疗后,我的性格大变。现在通过回想冯老师,反思我自己,我立誓我要重新做一个有“童心”的人,向冯老师学习。

我这个人喜欢琢磨人的名字,“冯兰芳”中的“兰”让我联想到“花中君子”的兰花,它幽静、执着、芳香的特性已经成了“文化”。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这片不可能有多大的功名利禄的“贫瘠”的领域,从开创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式的首个音乐辅修班模式,到成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硕士权威专家的冯老师,如没有像兰花一样执着的高贵品质是难有今天的成就的。再一次谢谢冯老师给予我的欣赏、鼓励与引导,让我这个癌症转移的晚期病人还在拥抱精彩的今天。

冯老师的“好”是很难在一篇文章中“倒”完的。她也可以说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所有老师的一个“缩影”。如果不是放化疗把我的记忆都打掉了,我或许能把这些写成书。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就是多年后什么都忘掉了,剩下来的就是教育。我也借这改编一下来询问“什么是好老师应具有的品质”?就是多年后,老师的品格还留存在自己的大脑中并照耀自己前行的那些东西。习总书记说:“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我的上述理解是主观的,也许也是客观的,写下来,感谢师恩!参与“好老师”讨论,并激励自己,与同行分享,传播正能量。但愿我们广大教师,当有一天回首往事时,我们都可以高歌一曲:“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