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媒体灾难报道异同——以菲律宾风灾为例
2013年11月8日,台风袭向菲律宾并导致其本土至少6201人死亡,世界各大媒体对菲律宾风灾的报道在灾后迅速展开,而外媒和中国媒体在报道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东西方差异,大陆媒体与香港媒体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可作为新闻媒介生态研究的优秀素材。
研究方法是利用相应的经济状况、谴责批评、预报、受灾实况、无助和团结的框架分析以及报道内容体裁分析,大陆媒体选取了新华社和环球时报;香港媒体中选取了南华早报(香港最大发行量英文报纸)、苹果日报和东方日报(两家最大发行量付费中文报纸);在外媒中主要选取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的纽约时报作为代表,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对比和总结。
一、大陆媒体对菲律宾风灾的报道
主要选取新华社和环球时报作为研究样本,因为新华社作为颇具代表性的一大通讯社且环球时报代表人民日报面向海外报道的取向,从中选取新华社网站相关报道151篇,环球时报纸质版报道13篇。
由于风灾本身是消极事件,报道框架偏向负面也无可厚非,然而新华社重视报道灾民团结抗灾救灾,消极的冲突和无助情况仅有9篇报道占总量6%,积极报道灾难可谓中国媒体一贯做法,无助冲突和谴责批评可能挑战冲击国家形象和权力,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已形成一定灾难报道模板。
新华社关于菲律宾风灾稿件毫无谴责批评类报道也可能是因为西方媒体指责中方因与菲的领土争端捐款太少,中方减少对菲律宾政府救灾不力或失误的批评以避免西方媒体议论,占总数四成的灾民团结报道中有13篇系谈及中国对菲的援助和同情,占团结框架的21.7%,意在塑造中国友好形象。比重次之的受灾情况和风灾破坏性的报道多数仅提及总体受灾情况,缺失个人故事深度报道。
环球时报虽属人民日报旗下,长时间被指具明显共产党和国家倾向性,报道偏重于对比中外、或隐或显地对国家称赞及贬低他国,但也不可忽略其迎合受灾的媒体通则,对菲风灾报道主要集中在援助和国际关系,面对西方媒体指责中方捐款太少,环球时报的做法是偏向于称赞我国并指责西方媒体恶意中伤,多引用了西方报道关于谴责菲政府的报道并做评论。其深度报道和评论文章比例也高于新华社。
总而言之,大陆媒体灾难报道在题材方面普通新闻最多,深度报道比较罕见,新华社善于从宏观入手,报道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但深度和分析性报道做得不够。
二、香港媒体对菲律宾风灾的报道
因大陆和香港文化和媒体环境甚至法规的差异,将香港媒体独立分析,共选取11月内南华早报相关报道12篇,苹果日报37篇,东方日报35篇。
香港媒体在报道内容框架上各方面报道较为均衡,但就形式而言缺少深度报道,其缺少外派记者是原因之一;更重视与本土相关的募捐等影响,苹果和东方日报比南华早报用的标题更抢眼且有明显感情倾向,捐款援助和香港居民反应成主要角度;中文的两家报纸较之南华早报有失客观的原因包括故意煽情有失客观、关注销量更甚于报道事实、惯用炒作夸张手法为工具,且南华早报作为香港最好销量的英文报纸,一直颇受广告商青睐不必谄媚于受众,且报纸定位不同于娱乐性强的报纸,不必过于理会受众喜好戏剧性和趣味性这些寻求快乐的取向,自然更接近还原新闻事实。
三、外媒对菲律宾风灾的报道
BBC最初关于菲律宾台风的报道起于一则超强台风正在接近菲律宾的天气预报,警告当地人做好应对台风来袭的准备;结束于2014年4月关于灾后重开捕鱼的报道;在台风来袭后BBC曾将超过300名记者(包括视频拍摄、图片和文字记者)派往菲律宾当地。
纽约时报派出首位记者则是在11月9日,首篇报道为:“强台风登陆菲律宾”,末篇相关报道为14年二月发表的“菲律宾重建”,期间派遣50多名记者前往。
社会应对灾难一般分为:预警阶段,冲击阶段,冲击后期,恢复期和纪念期,本文对媒体报道的分析将仅包含前四种,因为纪念期可以横跨和持续至灾难结束后的很长时间。预警期最多出现的是预计型的报道,表现为提醒人们准备,通常出现在可预期的天灾如台风、风暴、暴风雨、水灾等自然灾害。
对文字报道格式分析,共包括BBC15篇和纽约时报的41篇报道文章;对期相应框架分析则包括30则BBC的视频新闻和纽约时报的41篇报道。
外媒报道集中在受灾情况和灾民团结报道,BBC主打视频新闻善于以受灾大场景开头,迅速切入个人故事,以当事人来提供新闻信息,增加说服力。
但纽约时报还将侧重点像受灾后对官方处理等方面的谴责批评及灾民无助倾斜,尤其是对社会问题的批评类报道,关注受灾的妇女易遭强奸和孩童照顾等问题;更有报道明确指出“在天灾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却不然”,在41个样本中中有28篇是负面报道,8篇较正面,其他中立,明显针砭时弊。外媒在深度报道和平民视角十分重视,又联系当地实际与受众关联,同时又传播了防灾抗灾知识。
BBC与纽约时报个体的不同主要是源于BBC属于英国国有,多少有些官方色彩;但纽约时报是私人所有自负盈亏的媒体,更加讲究经济效率和话题性吸引受灾,且批判讽刺的风格是美国媒体的固有惯例。
四、共通点与不同
报道规律:预警期最多的是预期报道,警告人们台风来袭做好防备,而报道量高峰集中在冲击阶段和冲击后期,报道内容主要与受灾、救援、政府和公众的反应有关。
主流报道趋势:一是全球在地化(Glocal),意指将国际性灾难报道与本土受众需求糅合,形成全球在地化的新闻话题,记者将灾难报道本土化,如本土捐款和援助、有亲友受灾的民众反应、灾难将对本土政治经济等的影响,使灾难不再局限于地域范围而在更广的层面上引起话题,同时也是媒体和人道主义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环。趋势之二是平民视角,对重大事件的优秀新闻报道能够以普通人的故事引起受众的共鸣。现代媒体采用多媒体等手段将灾难信息尽量全面快速传递给受众,视频新闻兼顾信息量和吸引力。
西方媒体有67.9%是深度报道,更加侧重从平民角度报道灾难严重性和灾民团结,框架相对更加全面;内容方面有较多的深度报道,展现个人故事和社会关怀,揭露社会弊端。而中国媒体较少深度报道,尤其是香港媒体样本中没有任何深度报道且评论文章占其21.1%,而西方媒体评论只占7.1%,大陆媒体2.4%;东方媒体较为情绪化、夸张化,尤其体现在香港媒体倾向,多少容易偏离事实。
究其原因,西方媒体发展起步较早,媒介体系和报道框架较为完善,已经形成了媒介产业链,注重人文关怀和宣扬人道主义,也与其社会文化、价值观有关;而如香港一些自负盈亏私人所有的媒体,更倾向于寻找话题和热点炒作,惯打感情牌以求销量,扩大经济效益;大陆媒体监管制度较严,善于从大局着手,普通新闻占报道的83.5%,尤其体现了媒体的信息提供功能。
参考文献:
作者Steffens M,Wilkins L, Vultee F, Throson E, Kyle G, & Collins K.(2012). 书名《Reporting disaster on deadline-a handbook for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P73
2 Lee, A.Y.L. (2005). Between global and local: The globalization of online news coverage on the transregional crisis of SARS.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ume 15, Issue 3, p. 255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