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数字时代电视新闻制作的新秩序——新闻论文

作者:赖忠来源:《视听》日期:2015-06-09人气:1010

一、数字时代的新闻消息来源

目前数字化设施已经渗透于生活各个层面中,使得其负有守望环境、报道传递信息的新闻媒体,也必须注意数字化设施的使用者。这些使用数字化工具、参与数字化活动的人们,我们常统称为“网友”。当网友成为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消息来源时,就好像网友代表了一个新世界,提供一种特殊的观点;而新闻媒体则无法对这个世界充耳不闻。不少学者认为,继民意调查之后,网友成为记者呈现、描绘、具体化“公众意见”的最方便渠道。

我们好奇的是,在新闻专业规范已经非常明确的前提下,当新闻制作遇上五花八门的网络活动时,电视新闻选择了什么来报道?当“网友”是这些“网络相关”新闻的重要(甚至唯一)消息来源时,这种“消息来源”的特质又是什么?这些属于网友消息来源的特质,回过头来又展现了什么样的新闻选择?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所存在的实际新闻选择状况,称为“新闻制作的新秩序”,以别于传统新闻学中所称“新闻价值”或“新闻选择”。

二、新秩序中的网民与论坛

在我国的新闻媒体环境中,“网友”在脱离了“公民意涵”之后,表现出的个人化、分殊化的内容,是常被新闻圈使用的语境脉络。这个变迁指出了新闻圈对互联网理解的形变。应当在理论层面上清楚区分“具有网络关怀意识的人”,以及“任何一位网络使用者”,而且网络讨论应该侧重后者,否则就会失去一大部分该观察的对象。

一般认为,论坛代表了web 2.0 的革命性应用,甚至重新定义了大众媒体与读者的关系。论坛的公共论述性格,在21世纪之初就已被广泛地承认,Lasica就认为论坛是一种带有互动性质的草根社群。所谓“我们就是媒体”(we the media),或“草根媒体”则更是论坛最具体的公民参与表现。从“论坛”到“公民记者”,互联网含纳的言论多元复杂,这使得从互联网取材的大众新闻媒体,必然会遇到筛选题材的问题。由于新闻与其它媒体内容最大差别是对事实的侧重,因而当前实务上已发展出“专业义理”的报道技巧,其中“引述消息来源”是说服读者的关键。

三、对数字时代电视新闻制作新秩序的迷思

“网友”这两个字代替了传统上“相关部门”,以及“据指出”、“内部文件显示”等常见匿名消息来源,成为模拟世界新闻报道与数字网络活动接触时的实质样貌。再配上翻摄计算机屏幕画面、根本模糊看不清楚的大批留言,传统媒体新闻记者原本通过采访消息来源所建立的新闻可信度,似乎就已经完成。于是,这种消息来源打破了过往新闻媒体特别偏好的重要、显著,乃至于专家等身份,反其道而行地越来越不在意报道者(the informants)的社会类属与发言权威。在这个情况下,观众既然无从指认网络匿名消息来源与新闻报道本身的关联,也就无法确认新闻的确实性。这么一来,这种消息来源再也不是为事实背书的依据。

不仅如此,已经有学者从“意见”的角度指出,来自互联网的账号、匿名消息来源,被新闻界操作成“民意”或“公众”的来源,进一步成为“一般公众的意见与心声”,它的作用则在于将(私人)意见公开。这个解释一定程度上拆解了过去认为新闻是由专家、政府官员以及特定阶层人组成的意见,将“一般人”纳入到报道的可能视野中。更有甚者,过去新闻中所呈现的“一般人”多以量化的集体材料(如:民意调查结果)来呈现,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到具体的言论内容。这样看来,作为民意或公众的“网友说”,似乎具有促进沟通的民主功能。

比较乐观的理论家从这个角度出发,甚至认为“网友说”的部分型态(如:影片上传、提出意见等)乃是“主动观众”的证据,有助于集体智慧的自行运作。这么一来,大众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原本具有守门人资格,似乎被拆解殆尽。然而,从“贴文”这个动作,到“主动观众”这个理论诠释之间,忽略了专业新闻编辑台从头到尾并未被取消的“选择权”;也就是说,在信息量庞大的网络上,电视新闻以其有限的播出时间,仍旧必须筛选、可以筛选,并且实际操作着某种新闻价值选择。

四、结语

总体而言,“网友说”新闻可能展现出数字时代下电视新闻制作的新逻辑。本研究主张,如果我们将电视与网络置放在同一个体验空间中,那么,对单一观众来说,看待“网友说电视新闻”时,我们其实不仅仅只是电视观众,同时还参照了使用网络的经验与对网络的想象。同样地,对电视新闻记者来说,上网搜寻材料,也不是单纯“懒惰”可以解释的。在许多情况下,网友表达出的夸张言论,网友上传的影片,反映了社会的某个向度,而这些向度正是职责在守望社会的新闻记者不该忽略的。不过,大量而无规则的匿名消息来源,仍旧相当程度削弱了“网友说”新闻的真实性。也许正是因为过度使用匿名消息来源,使得电视新闻在引用“网友说”时缺乏专业规范,造成了许多错误转载、过分解释,乃至于无中生有。本文认为,这有可能是网友说新闻产生的新的专业伦理议题。

参考文献:

1. 李锦.与时俱进和新闻报道——经济改革二十四年报道的启示[J]. 中国记者. 2002(04) 

2. 卢笛.增强新闻报道同群众的贴近性[J]. 理论观察. 2003(04) 

3. 郭刚.不要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J]. 内蒙古宣传. 2003(05) 

4. 王云霞.关于教育新闻报道的几点思考[J]. 兰州学刊. 2003(05)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视听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