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的产物——网络恶搞
1、什么是网络恶搞
“恶搞”一词来源于日语“KUSO”,做名词的意思是“粪便”的意思。后来传入台湾后,专指模仿漫画或者电子游戏里的人物,在台湾网络上又广泛地当作“恶搞、好笑”的意思。网络恶搞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可以是恶搞的信息传递方式。
2、网络文化的特征——草根
“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指非政府或决策者的势力,或同精英文化和精英阶层相对应的阶层。
网络的开放性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互联网上的任何信息,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这种开放的模式和低廉的成本使得网络媒体的主体结构明显有别于传统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这种低廉的传播成本,使得草根阶层在物质上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中成为可能。草根阶层的数量庞大而惊人,草根阶层的话语权在网络BBS、BLOG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草根文化必然地成为网络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
3、网络文化与网络恶搞的关系
美国学者克鲁亨在《文化概念:一个重要概念的回顾》中对众多的文化定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概念:“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样式的系统,既包括含显性样式又包含隐性样式;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个一定时期内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因此,只要理解了“生活样式”就不难理解“文化”。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就要面对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的问题,对这一系列的生活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也就构成了不同的生活样式。在网络上习惯浏览什么网页,喜欢发表什么样的言论,对什么样的信息感兴趣等,这其中的种种要素相互关联便成为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网络文化”。
网络既然作为一个新的传播媒介,从传播学角度来定义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传播学者鲁本(Brent d.Ruben)说过:“从传播的视点来看,文化可以界定为连接并且给予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以共同身份的那些共享符号复合体,知识、民间习俗、语言、信息处理模式、规则、仪式、习惯、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复合体。”因此,我们也可以从这方面理解什么是“网络文化”——它是连接并给予人们“网友”这一特定共同身份的共享符合体,网络信息处理模式、网络规则(网站守则等人为规定在其网站内要遵守的章程)、上网习惯等的复合体。
显而易见,“网络恶搞”符合文化的特征:“网络恶搞”连接并给予一部分网友“恶搞者”这样一个特定的身份,它是包含了视频恶搞、图片恶搞、文字恶搞等一系列恶搞样式这样的一个复合体。”同时,“网络恶搞”又是在“网络文化”这个大环境下产生出来的,并且在网络文化的群体占有一部分特定的群体。因此,“网络恶搞”是“网络文化”的一个亚文化。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视听》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