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众化报刊之对比分析——以《纽约太阳报》与《京话日报》为例
报刊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十九世纪之前,报刊一直是上流社会和特权阶层的精神特权产品,一般的下层民众没有能力接触到这种交流工具。当时的报刊不仅价格高昂,而且内容较为深奥,普通民众难以接受。19世纪后,报刊则开始了平民化的进程,接近了普通民众。
在美国,伴随着工业革命和政治民主化的进展,涌现了一批面向普通大众的“便士报”,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报业的结构和性质。在中国,白话报脱胎而出,报人开始重视特殊的读者群——识字不多的下层民众,廉价、白话和通俗的内容成为其重要特点。
一、廉价报与白话报
19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的廉价报刊出现,这种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读者对象更大众化及售价低廉而得名。最早的廉价报是1830年康韦尔博士创办的《一分钱报》。在廉价报刊时代,报纸希望以“大众化”的方式接近更多的受众,趣味性和反常性成为报刊界界定新闻的基本标准。1833年本杰明·戴于纽约创办的《太阳报》成为了大众化报纸成功的典范,该报以中下层平民为目标受众,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指导原则,以“超党派”自居,尤其重视地方新闻、社会新闻及暴力新闻,直到19世纪50年代,它的销量一直居美国报界首位。
中国的白话报在政党报纸中产生和成长。起初,国人的自办报基本上都是文言报,普通百姓看不懂,无法引起大范围的反应,近代白话报刊因此而产生。白话报的开端是1876年《申报》的附刊《民报》,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得到迅速发展,主要面向中下层人士传播思想和文化。事实上,初期的白话报刊文字仍旧生涩难懂,林白水就曾说道,“我这报( 《中国白话报》 )并不是一直做给那般识粗字的妇女孩子们看的,我还是做给那种比妇女孩子知识稍高的人看,教他们看了开通后,转说给妇女孩子们看”。但1904年彭翼仲创办的《京话日报》则改变了“白话不白”的状况,《京话日报》以地地道道的京话为基础,其特点是,“通篇概用京话,以浅显之笔,述朴实之理,纪紧要之事”,让社会下层识字不多、收入有限的民众有报可读。
二、《太阳报》与《京话日报》
《太阳报》是美国廉价报纸的典型代表,售价低廉、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报道夸张、编排活泼,因而很受读者欢迎,很快超越了政党报纸和独立报刊。《太阳报》的出现,开创了美国报业的新局面,大小报纸纷纷走向大众化,廉价报刊成为了资本主义报业的主体。
《京话日报》出现前,报纸在下层人士间的影响力极为薄弱,彭翼仲先生将其归为两点:第一,各报的文理艰深,字眼儿浅的人看不懂;第二是价钱卖得太大,度日艰难的人买不起。为此,《京话日报》使用明白晓畅的白话写作,以期符合平民的口味,让普通民众看得懂;以低廉的售价办穷人买得起的报纸。
(一)相似性比较
第一,目标受众相似,均主要针对中下层民众而创办。在《太阳报》创刊号上,本杰明·戴称,本报目的在于普及大众,为民众提供当天的新闻。在《京话日报》发刊词中,彭先生指出,普通民众从小苦得很,没有钱读书,见了那种之乎者、诗云子曰,也不大喜欢去看;到后来想看时,却又看不懂那离奇古怪的文章,为此就要使用白话,使得种地的、做买卖的、孩子、妇女个个明白。
第二,价格低廉。廉价报纸以售价低而出名,《太阳报》并不例外,每份报纸只需一美分,是一份名副其实的“人人都能买得起的报纸”。彭翼仲认为,报纸未能接触到底层民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售价过高,贫苦人民买不起,因而《京话日报》“每份报只收三个当十大钱”。
第三,内容丰富,都是综合性日报。《太阳报》避开了政党报纸的弊端,大大拓宽了新闻报道面,站在了民众的角度,为民众提供了能接受的新闻内容,地方新闻与社会新闻也因此备受重视。《太阳报》注重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编写富于戏剧性的新闻,以期符合受众口味。《京话日报》在栏目设置上,除了本地新闻、中外要闻,还包括演说、儿童解字(歌唱)、小说、来函等,报纸中容纳了大量内容。
第四,小报形式、大发行量。《太阳报》是一份4页的小型报纸;《京话日报》创刊时每期4版后改为6版。《太阳报》创办时发行1000份,四个月后达5000份,第二年发行一万份,据纽约报界之首;《京话日报》成为北京第一个销售量超过10000份的报纸,创办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在整个中国北方,“东到奉黑,西及陕甘,凡言维新爱国者莫不响应传授,而都下商家百姓《京话日报》则尤人手一纸,家有其书,虽妇孺无不知有彭先生”。
(二)差异性比较
第一,刊登的新闻性质不同。《太阳报》的新闻内容尽量迎合大众口味,因而其更重视软新闻。《太阳报》对于人情味及煽情性新闻尤其突出,注重抓人眼球的新闻。而《京话日报》从创刊起就强调是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内容与“维新”息息相关。创办者彭翼仲先生认为“广传白话报,叫人明白大局”。它向民众传递的不是消遣性的信息,而是将中外要闻、社会大事等“演成白话”,以方便识字的读者向不识字的人宣讲报纸内容。彭先生还鼓励多对众“演说”。
第二,报纸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太阳报》最大的特点便是商业报刊性,在经营上更是实行企业化管理,广告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本杰明·戴计划以低价(1美分)多卖出印有广告的报纸,以资助报纸的运营。《京话日报》出现于中国内忧外患的时期,它肩负着思想启蒙的重任,彭翼仲先生认为白话报是启蒙民智的最佳工具,“如今要开通风气,印书不如印报,印文化不如印白话报”,《京话日报》开启了北京市民文化启蒙之先声,除出版白话报纸外,还建立阅报处、讲报所,将报纸宣传的启蒙观念和新闻时事推广到中下层民众中去。
第三,报纸的动力不同。《太阳报》的办报方针是“为读者报道当天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免费的,因为售价低廉,利润只能依靠广告收入。因而《太阳报》极力扩大新闻报道面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进而吸引更多的读者。《京话日报》属于政治家办报范畴,其目的明确,“本馆同仁很想借这报纸开通内地风气,叫人人都知道天下大事”。报纸一方面反映着民间疾苦,一方面则大声呐喊“反帝爱国”,对于办报人而言,读者是他们这些“先知先觉者”唤醒的对象;报纸采用通俗的白话文是为了接触更多的人群,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
第四,报纸的道路不同。本杰明·戴创办《太阳报》的目的在于是利用报纸谋求利润。对于《京话日报》而言,当时的中国遭受到帝国主义的践踏欺凌,政治环境极其恶劣,报人们不得不奔走各地用笔杆控诉帝国主义列强“夺人土地”。报纸不断刊载带有反帝爱国色彩的新闻和评论,向中下层大众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呼唤国民醒悟反抗。《京话日报》的出现是维新的需要,它主张君主立宪、宣传社会改良、提倡办蒙学堂开通民智,并建立阅报处进行演说。
结语
中美大众化报刊时代分别肇始于白话报和廉价报刊。两者具有差异性的报纸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办报传统的影响。首先,对于近代中国报刊业而言,积贫积弱的政治经济环境导致报纸必须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所限制,在这种情形下,《京话日报》只能一边进行反帝爱国思想的传递,一边反映民间疾苦。对于美国报业而言,工业革命的完成、政党报刊的没落,为它奠定了经济基础、带来了大量读者群,《太阳报》有足够的能力对政治保持中立立场而走上商业化道路。其次,中国近代报刊为“立言”而生,政治家办报、立言的传统深刻地影响着《京话日报》的发展。美国报刊则不同,美国报刊在一定程度上是欧洲报刊的“舶来品”,一开始便以经济为本位,《太阳报》更是注重利润,为了获得更大的发行量甚至捏造新闻,坚持在商业化道路上前行。
参考文献:
1.杨早.京沪白话报:启蒙的两种路向——《中国白话报》《京话日报》之比较[J].北京社会科学,2003(03)
2.杨早.启蒙的新形态——晚清启蒙运动中的《京话日报》[J].中国文学研究,2003(03)
3.黄小用,李一鸣.《京话日报》定位转型初探[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1(03)
4.张昆.中外新闻传播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视听》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