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依法治国”理念 做好电视法治节目——以广西电视台综艺频道法治节目为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准确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科学内涵,学习宣传贯彻好四中全会精神,对于中国电视法治栏目来说,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必须发挥其独到的作用。
中国电视法治栏目的发展尽管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但其发展速度、对社会的影响力以及它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当中的特殊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
1999年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法治栏目进入到一个空前的繁荣期。这一阶段电视法治栏目的形式不断创新,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其普法的示范效应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新世纪以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为电视法治新闻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正是这一时期,我国的广电改革和创新成为电视新闻事业的主旋律,栏目品牌化、频道专业化等理念逐渐在电视媒体中扎根。这都为我国法治新闻事业的改革、创新、转型提供了机遇和环境。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做好电视法治节目可谓更具有新的重大意义。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2014年也是广西综艺频道法制节目创新力度最大的一年。频道全面升级改版原有的3档法制栏目,同时研发开播了1档全新的法律调解服务栏目,并于11月创新推出与全国法制节目同行深度合作的大型日播新闻栏目《法治中国60′》。至此,综艺频道形成了新闻、专题、深度访谈等形式多样的法制节目群,全天法制节目播出时长从上年的320分钟增加到今年的390分钟。接地气的节目内容、丰富的报道形式、实用的配套服务、观众的热烈反馈,使得《法治最前线》《律师到现场》等法治节目收视率名列前茅。广西综艺频道成为名符其实的本土“第一电视法律维权服务平台”,其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一、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强化法治新闻的新闻性,增强法治宣传的传播效果
(一)关于“法治新闻”的属性
新闻性是“法治新闻”的根本属性 ,“法治新闻”是两个词“法治”和“新闻” 的组合,它的重点是新闻,也就是说法治新闻应该是众多新闻类型中的一种,它不是法规、法条,更不是法律文件,而是一个具有新闻价值,即具备新闻五要素(显著性、重要性、接近性、时新性、趣味性)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应该以实现播出为前提,以追求真实为目的。总之,“法治新闻”决不能脱离新闻本身而单独存在。
实践证明,新闻、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是撑起电视媒体收视率的三架马车。做好法治类的新闻节目无疑是增强法治宣传效果的一个正确方向。
社会新闻法治化、法治新闻社会化成了许多法治类节目提升传播效果的手段。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家常事都可以在法律上找到落脚点,放眼生活小事、阐述法理法规成了电视法治类节目常用的方法。
在内容上,赡养与抚养、家庭暴力、婚姻纠纷、青少年犯罪、邻里矛盾、心理疾病等题材具有现实参照性,容易让受众与现实生活相对照,从而起到解惑或者警示的作用。
在叙述方式上,电视法治类节目从权威叙事向人文叙事转变,努力去探寻和剖析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心路历程、性格成因、成长环境、情感世界、人生际遇、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二)《法治最前线》的成功经验
2014年1月1日,《法治最前线》由50分钟录播升级为每天70分钟的大直播,通过梳理节目板块、引进3G直播连线、双主持人互动评论、演播室嘉宾实时访谈等,大大提高节目的时效性、信息量和互动感,实现收视率、市场份额的“开门红”。
法制节目部根据栏目定位,敏锐地捕捉和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独家题材和热点新闻,《法治最前线》月月有反响热烈的焦点报道:1月“随警出击”,记者持续多天跟随南宁巡警上路执勤、蹲点,全程记录现场处置过程,还原警方打击犯罪的真实场景;2月连续推出《拷问“问题叉烧” 捍卫餐桌安全》独家报道;3月围绕“3·15”消费维权月,联合广西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在全区米粉行业开展“行业自律 放心米粉”食品安全主题活动;4月与交通运输部门和交警共同发起“文明行车•礼让斑马线”行动;5月,联手自治区、市政法部门举办“打传销反欺诈促和谐”活动;6月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推出《节俭养德 全民行动》系列报道;7月开设《孩子去哪儿》板块,关注孩子暑期安全话题;8月独家报道“绿帝”食品涉嫌篡改生产日期事件、“三无”椰子冻产品、“土法熏硫”辣椒、双氧水凤爪、贵港病死猪加工等食品安全问题。
据统计,2014年1月1日至12月9日,《法治最前线》共播出新闻8747条。从1月份到10月份,节目在南宁市和广西地区的平均收视率分别为3.13%和2.39%,市场份额分别为16.47%和13.96%。《法治最前线》获2014年度全国广播电视十大品牌民生栏目、2013-2014中国品牌媒体百强——省级地面最具影响力栏目。
二、创新节目形态,强化和优化法治节目的服务性
以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的“法律帮助热线”为代表,包括各类由电视台主办的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热线、法律信息网等节目形态,曾经风行一时。但因其节目形式呆板、缺乏可视性而日渐式微。但法律援助却有着很大的社会需求,强化和优化法治节目的服务性成为现实必需。
相比而言,《律师到现场》创新了节目形态,以为百姓服务为宗旨,选取观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通过随行律师的法律援助,生动直观地向受众展示其中的法律规则和程序,并直接进行调解,解决纠纷。其特点是在纠纷解决过程中,演示法律的动态运作,倡导协商调解等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律师到现场》一经开播就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脱胎于《法治最前线》特色板块的新栏目《律师到现场》于2014年1月27日正式亮相广西综艺频道晚间10点档。栏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的支持下,联合广西律师协会招募了100人志愿律师团队,由记者带着律师深入新闻现场,免费上门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
这档集专业性、服务性、公益性于一身的法律调解节目很快便收获了观众的信任与支持。截至2014年12月9日,《律师到现场》共播出92期节目,现场调解成功率达53%。其中,6月中旬,栏目接到农民工陈某受工伤遭遇赔偿难的求助线索后,栏目志愿律师和记者在医院、工地、施工方等多处奔走,经过2天的调解和协商,求助人最终获得了90万元的赔偿。
由于节目秉承“法律调解、服务百姓”的宗旨,全心全意为百姓解决纠纷或缓和矛盾,同时肩负着普法教育的社会责任,不仅赢得良好的口碑,而且收视表现也令人称道。据统计,从2014年1月到10月,《律师到现场》南宁市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的均值分别为2.83%和10.65%。在2014年12月,《律师到现场》更是获得了2014年度全国广播电视十大创新民生栏目。《律师到现场》的开播也一改往年综艺频道晚间10点档收视疲软的状况,带动拉升了其他同时段节目的收视率。
三、优化法治专题节目的叙事方式,讲好法治故事
(一)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
《今日说法》这类节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案例报道和法制教育并进,原本枯燥的法律知识被编织进了活生生的真实事件当中,使观众在了解事件,关注事件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自觉接受法治教育,增长法律见识。
其“重在普法,监督执法,推动立法,为百姓办实事”的节目定位,在选题上注重贴近百姓生活。涉案内容包括了诸如婚姻家庭纠纷、交通事故、知识产权纠纷、消费者权益保护、青少年犯罪、诈骗盗窃等,涉及民事、刑事、行政多个方面,但是又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无法绕开的话题。平民化的视角使节目弥漫着人文的关怀,每期节目为老百姓讲一个案例,解释一个法律小常识,在普及法律、监督执法、推进立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节目的故事化呈现——《主播拍案》
2014年1月,广西综艺频道以外购节目为主的《主播拍案》也对播报形式、节目题材、特技包装等方面进行了全新改版,并在提升后期制作包装上下功夫,着力强化故事性、增强可视性。
《主播拍案》在节目的叙事上,强化故事化模式,设置悬念,节目一开始就把关键性问题提出来,制造悬念,使得观众被吸引,急欲知道结果而一直看下去。通过细节和插叙来分析案件原因、介绍发生背景、进行人物塑造。节目外在表现是一个个故事,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人物。通过对故事来龙去脉的介绍,有意识地运用行为、心理、情感等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用人物的命运来打动观众,体现人文关怀。而每期节目后面的评论也是其亮点,评述不是采用严肃生僻的法律名词进行解读,而是通过嘉宾通俗的解释,向观众阐释其中蕴含的法律知识。评论不仅限于每期节目的案例,而是升华其意义,推广其教育价值,引起观众更多的思索与情感升华。
《主播拍案》通过精心的编排、精致的包装以及个性化的讲述、贴地气的内容去助推节目收视稳步抬升,多期节目的收视率在4%以上。据统计,在2014年1月到10月,《主播拍案》南宁市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的均值分别为2.57%和9.8%,其中6月份南宁市平均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分别为3.898%和14.477%,位列当月广西电视台所有自办栏目首位。
四、弘扬“依法治国”,电视法治节目需要拓展和强化新的内涵
对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纵观全国的电视法治节目可以发现,目前电视法治节目在选题和内容上,关于宪法、依法行政、深化司法公开、科学和民主立法等方面尤其需要加强。在新的形势下,电视法治节目的普法对象在面向“民”的同时,也更应该面向“官”。
十八大报告重申“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作为我国根本大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国体、政体,明确了要尊重和保护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重要原则。宪法与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都离不开信仰、尊崇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加大对宪法的宣传意义重大。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领导干部已习惯的行政思维、领导思维、管理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所有人都应该树立起对宪法和法律的敬畏之心。不少贪腐官员忏悔时把原因归结为“疏于法律学习”,这是不全面的。法律的要求是比道德更低的“底线要求”,正如老百姓知道不能杀人放火、不能抢劫偷盗,官员知道不能以权谋私、不能贪污受贿、不能巧取豪夺,这都是应有的常识。所以,官员犯罪的深层次原因还是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不是不知法,而是不畏法。面对依法行政意识淡薄的现实,加大对违法行政现象的曝光和监督,是当下电视法治节目弘扬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为此,电视法治节目要积极宣传和配合立法机构在立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传播资源,通过参与和报道座谈、听证、公布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深化司法公开,能促进司法公正,增加群众对司法工作的信任。实践中,人们之所以对法律不够尊重,司法“不公开、不公正”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对于推进深化司法公开,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平台的电视法治节目具有独到的优势和责无旁贷的责任。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视听》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