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画面构图艺术
1、画面构图特点
画面构图是电影摄像技术中的基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影片的呈现效果,如何拍摄出精良的电影画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导演审美能力的考量。电影《少年派》的画面构图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少年派》的画面构图特点首先表现为动静相宜。电影画面构图中的静态构图主要指电影构图中的各要素在画面构图中不发生变化的过程;而动态构图主要指各种要素在电影构图中发生变化的过程。在动、静画面构图的交替出现中,电影镜头实现了两者的合二为一。一部电影中,静态画面构图总是与动态画面构图互为补充,记录整个画面过程。因此,这要求导演要在统筹全局的情况下要对美术构图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电影画面构图拍摄出来的效果才会在整体性、运动性的基础上体现和谐的美。电影《少年派》在拍摄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动静相宜的特点。例如电影一开始就是一段对动物的拍摄,持续了4分钟左右。缓慢的镜头推进加上背景音乐的柔美配合,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便进入到了一个安静的、祥和的动物天堂,这就是镜头画面的远近切换与拍摄景物的动静配合后达到的完美效果。
其次,《少年派》的画面构图特点表现为虚实相生。白天还是黑夜,睡梦还是现实,这是在海上漂泊许久的派的疑问,同样也是观众心中的疑团。一会是海上与老虎为伴的派,一会是回到现实多年之后的派,在梦幻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的观众也不禁要问发出疑问:什么才是真的?李安正是通过画面的构图艺术才将观众带到一个如梦如幻、亦假亦真的童话世界。在这里的画面构图呈现出了虚实相生的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一方面与故事本身的情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电影画面构成时所采用的技术有关。3D技术的加入使得这部电影的呈现效果如童话般梦幻:湛蓝色的大海、发光的生物、金色的余辉、成千上万的飞鱼……一切显得那么美轮美奂。借助技术的力量,我们觉得似乎一切都是真的,但实际一切又都不是真的。正是在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画面交换,通过讲述故事的派,通过一系列看似不着边际的想象:与老虎为伴、误入食人岛、漂浮的香蕉,等等,我们才有理由相信也许最残酷的事实便是我们最不愿意接受的真相。
2、画面构图的艺术魅力
画面构图是电影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电影永葆生命力的保障。好的导演懂得如何利用无声的画面构图来含蓄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观照眼光下,导演充分调动影视画面的各种元素进行安排、布局,通过光线、色调、线条等细节组成一系列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画面,以此来感染观众。《少年派》的画面构图在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的特点下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了作为电影导演李安的审美情趣与美学涵养。
《少年派》画面构图的艺术魅力首先表现在数字技术带给观众的视觉享受。日本电影理论家岩崎昶说过:“作为文学手段的语言和文字,对我们的心理起一定的抽象作用,而电影则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曾经让许多大导演望而却步的《少年派》就是因为拍摄中的难度太大,无法将小说中的风貌具体、形象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而将拍摄计划一再搁置。李安在接到这项任务后当机立断采用视觉冲击感最强的3D技术进行拍摄,这是一项创举。虽然在此之前数字技术在电影中运用的情况已很常见,但是直到李安开始,人们才正式认识到数字技术不仅仅只是一种表现艺术的手段,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总言之,科技是助艺术高飞的翅膀。《少年派》正是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才会把故事讲得那么好,这也是数字技术在表现梦幻场景方面的独特优势所在。
其次,《少年派》画面构图的艺术魅力表现为在画面诗意的流动中呈现出的审美张力。如何讲好电影故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的画面构图:在剪接、画面转换、场景调控等方面进行协调安排,统筹运用,以此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少年派》的画面构图表现为在流动的画面构图中,通过缓缓的镜头切换,使画面呈现出诗意般的梦幻表达,使得观众获得美的体验和心灵的震撼。李安的这部电影并不像传统好莱坞大片那样过分注意打斗场景的安排与设置,他只是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中将数字技术融化在自己的镜头下。因此观众在观赏《少年派》的时候不会感觉数字技术的运用比较突兀。
3、画面构图背后的隐喻
无论是影片中栩栩如生的老虎、千奇百怪的动物天堂、一望无际的平静大海,还是顽强、坚韧的少男派,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电影结尾是我们听到派说出另一个版本的真相时,我们宁愿选择相信有老虎那个,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呈现在《少年派》精美画面构图的背后是影片的多重象征和隐喻,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我们和少年一起经历了那次别人眼里并不真实的奇幻漂流,真相究竟是什么,我想这是作为小说和电影的《少年派》之所以能令众人着迷的原因。
《少年派》画面构图背后的隐喻首先表现为宗教的隐喻。《少年派》在上映之后之所以能引发大规模的讨论,影片多重的阐释视角,说不尽的故事内涵都是影片让人着迷的原因。一方面《少年派》中充满了丰富风隐喻意象,如大海、老虎、森林等;另一方面影片无论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背景叙述等方面都呈现出了隐藏在图像背后的深层表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电影中的大量的关于宗教的隐喻。影片一开始通过大量的情节铺垫,讲述少年的派的宗教信仰。派生活在神秘的、拥有悠久历史的印度,在片中派先后被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个宗教的魅力所折服。而无神论的父亲则认为全部相信等于全都不信,但派却不以为然。其实三种宗教在派的脑海里共同形成了他思维中的神性部分,所以,在遭遇暴风骤雨的袭击时派不是单纯的畏惧,而是由衷的赞美上帝的伟大。他相信,正是在上帝的指引下,他才能最终走出那片海洋。
其次,《少年派》画面构图背后的隐喻表现为对人的重新审视。讲故事不是李安的唯一目的,他喜欢用电影的形式将能够感染自己的故事影像化、图像化,在这背后加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隐喻就是李安表达自己电影思想的独特载体,通过隐喻,观众一边在享受影片视觉上带来的震撼感觉的同时,一边又可以回味影片的深刻思想,在冲突与多元的视角下体味影片中激烈的中西方思想碰撞出的火花,精神在此过程中也接受了一次洗礼。由于海上风暴,派在救生船上漂泊了227天。起处他和摔断腿的斑马、猩猩、鬣狗、老虎共同相处,但是由于鬣狗的原因,使得救生船上最后只剩下老虎和派。派由一开始对老虎的恐惧到最后老虎成了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在相互依赖中共同生存。在漫长的漂泊中,派始终没有灰心的时候,仅仅又一次,他在海上看到了其他船只的身影,于是发出求救信号但始终没有回应。此时的派瘫倒在救生船上,一种从未有过的难过涌上了他的心头。人最大的绝望莫过于希望后的失望,最后奄奄一息的派还是凭借自己的勇气与毅力回到了陆地上。前来询问的工作人员不相信派前面的奇幻故事,于是就在影片快要结尾的时候派又讲述了一个没有老虎、没有童话的血淋淋的故事:厨师杀死了水手后又杀死了母亲,而派杀死了厨师。故事的戏剧化反转使得影片留下了大量的空白想象,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这个道理。童话梦境般的情景外衣下,包裹着残忍的事实,在如梦如幻的画面背后,我们对“人”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少年派》在画面构图上力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这才使得整部电影很好地将原著中的奇妙想象成功的搬上荧幕的重要原因。声称自己只是电影的奴隶而不是电影主人的李安,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体验付诸实践,并让观众觉得就应该这样,这是李安对电影艺术执着追求的表现。内容尽善,形式尽美,也许这就是《少年派》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