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拉维尔斯坦》作者背景与互文的写作方式

作者:王雪来源:《芒种》日期:2015-07-18人气:1196

(一)作者索尔·贝娄的内心挣扎与苦闷

索尔贝娄实际上在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时是以自己的一位朋友为原型的,这位朋友是当时已逝的阿伦·布鲁姆,他与索尔·贝娄一样同样是一位文学造诣很高的知识分子,最著名的作品是《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文中的主人公拉维尔斯坦比较完整的继承了原型的身份背景以及人物特点,其中与好友作家齐克之间交流更如同作者还原自己与已逝挚友之间在风烛残年之时互相倾吐有关爱情、亲情、以及生死之间感悟,语言、神态描写的深度与时机把握精准、张弛有度。之所以普通的叙事描写能够产生如此生动且透彻的效果在于作者在全文的人物结构上都采取了互文的手法,即“文本之下的文本”,人物形象之间的你来我往自然且深刻,主人公与齐克之间正如阿伦·布鲁姆与作者之间,全文中拉威尔斯坦与齐克之间的关系主线异常清晰,特别是拉维尔斯坦弥留之际与老友齐克吐露的只言片语的幻想以及齐克在挚友死后的状态,都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思想转变的过程以及一直以来在矛盾之间追求自由的思想。拉维尔斯坦讲求道德的生活,而现实的奢侈外放与其内心的保守又时刻折磨和考验着他的内心防线,如此的状态也是作者长期所承受的,借文中之口展示的写实且立体。

(二)作者对故事原型的自由化表达

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来源于一个生动又真实的故事原型,这部作品亦是如此。作者索尔·贝娄将自己的老友作为故事原型,自己则退居次要位置成为故事的讲述者以及主人公一生的见证者,这样的角色转换无疑给予了自己创作上的最大自由,在还原真实的基础之上,阿伦·布鲁姆再次的发扬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普遍的“慢性忧郁症”特点,常年的教学生涯让他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些人们的所忧所想,他们是当代思潮的引领者,却又不得不受制于动荡的政府状况与多变的社会环境,战后的美国在腐败飘摇的同时让这些知识分子再一次丧失了安全感,奢靡、沉沦成为他们麻痹自我、应对当下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然而在这背后的苦闷与惆怅却在他们这群人的心头挥散不去。

(三)哲学世界中的角色转换

作者阿伦·布鲁姆属美国犹太裔,他带有强烈的犹太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在众多文化与思潮的夹缝中,他们想要做到清晰明确的自我把控并不容易。阿伦·布鲁姆在创作过程中一定程度的体现了马丁布伯“相遇”的哲学理论,人生的二重性以及世界的二重性在作者的现实性描写和刻画中逐渐的简明而直白。在作品中体现的“我”与“你”的关系,以及在时间长河中人们与主人公拉维尔斯坦生命的相交都体现了马丁布伯的哲学主张。主人公在尼克、薇拉、齐克等人的关系之中以及整个难以抗拒的社会大潮流之中都已经实现了自我超越与反抗,他的人生价值也就此得到了提升。阿伦·布鲁姆在刻画人物时也有意的将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主人公的社会关系处理的轻重分明、十分微妙,如此的设计让主人公拉维尔斯坦的身份既合理又真实,并不因其过分的脱离最大多数人的思想深度而变得孤立、生硬。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