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谈叶芝诗歌中的模糊语言

作者:易超来源:《芒种》日期:2015-07-24人气:1487

当用语言描述不出客观世界的某种存在时便会使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即模糊语言,这种语言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运用。但模糊语言并不是一种语言的缺陷,反而是一种语言的表达。在汉语中这种语言的运用比较广泛,但在英语中并不常用, 所以,英语和汉语中的模糊语言是有差异的。一部优秀的作品会为跨国文化搭起交流的桥梁,相反一部拙劣的作品会因表达上的问题使两国的读者对对方产生误会,甚至会加深两国的矛盾。尽管模糊语言会造成模糊性,但这为读者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来阐述原作者的思想。所以,模糊语言应该被人重视。叶芝的诗歌作品分为两个类型:模糊词语和模糊意象。人们的话语都在相应的语境中,语境的顺应在作品中显得尤为重要,遵循顺应原则也为阅读提供了空间。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在交际语境中,人们是主导者。在阅读理解时要遵循顺从理论。为了满足读者对原文的需求,读者要顺从语境并根据语言结构采取不同方法。相对来说,模糊语言的读者只是适应原文语境,语境动态顺应还阅读找准了的标准。在模糊语言中需要顺应文章整体语境,才能完美的诠释原文作者的思想。本文选取叶芝的代表作来阐述傅浩和袁可嘉译文的模糊语言的比较。

一、模糊词语

在叶芝诗歌中,模糊性的词汇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而对于这种模糊性,可以从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指称的不确定性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指称的不确定性

    在模糊词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就是指称的不确定性。一个词语,其本身具有十分精确的意义,但却无法表明其所指的到底是什么参照物,即为指称不确定性。叶芝在她的《when you are old》中有这样一句描写:“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袁可嘉将其理解成:“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但傅浩却这样写:“爱你灵魂的至诚的人唯有一个。”

上面说列举的叶芝的作品《when you are old》在西方国家乃至世界都非常著名,因为这首诗的内容感情细腻,并且十分真诚。而在例句中模糊性词语“pilgrim soul”则运用的恰到好处,这个词具有非常强的文化性。而且大家都知道,朝圣的灵魂必须足够真诚,所以其是毛特·冈对爱尔兰独立事业不懈追求的最好象征。而对比袁可嘉和傅浩两位读者的版本发现,他们将这个模糊词“pilgrim soul”理解成了两个意思完全不同的词。其实,在进行品读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上下文的动态适应性,并要求语言与其想呼应。因此,袁可嘉的品读与原诗中的含义更加爱贴近,而且他还特地进行了脚注,与目标读者的交际语境十分吻合,所以读者更能够从他的译本中体会原文的正确意义。相反,傅浩的品读就容易令读者产生误解,甚至迷失正确的阅读方向。而这也正是模糊语言的独特之处。

(二)意义的不确定性

模糊语言的另一类特征是意义的不确定性,在叶芝诗歌中则体现为模糊的颜色词和数字。

1)模糊数字

    模糊数字可以存在于中文和英文当中,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在表达方面的准确度要高于数字。例如叶芝诗《Long-legged Fly》中写道:“She thinks, part woman, three parts a child,That nobody looks。”在这句话中,袁可嘉将“three parts”解释为“大半”;但傅浩却理解为“三分”,而实际上这个词就是在暗指她拥有孩子的精神与女人的身体。而上文已经提到,品读时对语言的选择应当以动态适应性为大前提,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原文中的意义,才能捕捉到读者的语境。俗话说“三分长相”,所以人们都是用“三分”而不是“大半”去形容一个人。因此,此处傅浩的理解是相对忠于原著的。

2)模糊颜色词

在文学作品中,用于形容颜色的语言是非常带有模糊性的。颜色可以通过对视觉的刺激创造出一些美丽的影像,并以此为媒介唤醒隐藏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在叶芝诗中有一句具有非常经典的话:“The blue and the dim and the dark clothes”。袁可嘉版的译文是:“那蔚蓝、暗淡和深黑的锦衣。”而傅浩版的译文则为:“湛蓝、灰暗和漆黑的锦绣”。

在上面得句子中共出现了三个颜色词,即“blue、dim、dark”。这三个词表面上代表三种不同的色彩,而实际上却象征着黑夜、白天及傍晚。还是以上下文的动态适应性为大前提,在读者进行理解的时候,必须考虑所用语言是否能够适应相应的环境。语境主要分为两种,即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回过头看袁可嘉和傅浩整理的两个中文版本,都与“黑夜、白天及傍晚”的意义不相符,所以,两者在这个地方犯了同样的错误。由此可见,要想准确把握模糊语言的意义,就必须尽可能去适应目的语读者的语境。

二、模糊意象

意象是诗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诗中不具备依稀那个,那么诗的意境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意象意境成为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历史的鉴证得出,越是具有才华的诗人在意象方面就越能有所发挥,其作品表现也就越出色。意象能够为诗歌作品营造出非常好的意境,能够感动读者并且与他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尤其是诗歌理解,一个读者才华的高低完全可以从其在意象处理方面的表现来判定。而实际上,意象其本身就是一种特别模糊的感念,其包含文化的差异。再看诗歌的本身,其表现形式和内在意义都具有非常浓郁的模糊性。以叶芝的诗歌为例,强烈的模糊意象为她的作品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当对模糊性的处理也是一件技术含量相当高的工作,所以,模糊语言有时候也会为阅读理解制造很多苦难,但其能够美化作品和提供作品价值的作用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象征手法在叶芝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或者说,正是这些象征收房的使用令作品更加丰满。要想真实并且准确的译出原文的象征意向,读者就必须充了解上下文的环境和语境,然后再确定正确的目标语言。《Sailing to Byzantium》中就频繁使用了象征意象,并且非常成功,笔者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The salmon-falls,the mackerel-crowded seas”。傅浩将其理解为“鲑鱼溯回的瀑布、鲭鱼麋集的海河”;但袁可嘉则不这样理解,所以在他的译本当中,这句话就被理解成“有鲑鱼的瀑布,有鲭鱼的大海”。

上面所提到的《Sailing to Byzantium》是叶芝后期创作的作品之一,随着其生活阅历的增长,其作品的风格也变得更加写实。而从题目便可以看出,这部小说满是象征意象的语境。无论是袁可嘉还是傅浩都将“Byzantium”理解为“拜占庭”,这一点充分体现出了艺术的永恒特性。作品中还有很多象征意象,两位读者所采用的方式均为直译,目的就是为了将原作品中的意义完整并真实展现出来。进故宫深入分析后得出,针对“The salmon-falls,the mackerel-crowded seas”这句,傅浩采用了脚注的方式来表明里面象征性形象的意义,而这种处理方式与目的语读者的交易语境十分匹配。

三、结语

    针对叶芝诗歌中的模糊语言,从语境顺应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在比较了袁可嘉和傅浩的两个中文版本之后发现,两位读者都能够出色的将原文中的信息传递出来。但由于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读者无法百分百体会出目的语读者语境中的含义,所以不能有效的将作品中模糊语言含义真实的传达出来。品读的过程复杂,在这期间读者极易受到外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原文中掺杂的模糊意象和模糊词语。而对于读者而言,其必须尽可能的贴近援助的中心四喜那个。所以,将完美的意义、精确的语言理想观和纯粹的文字作为制定进行译本的研究是非常错误的。从古至今,模糊性语言的存在令文学作品的表达更加的饱满,并激发出了艺术的朦胧美感,所以人们应该更加注重对模糊语言的使用。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