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决定需求,气象新闻特性要求深度影像叙事
气象新闻除了真实性、简明性、及时性以及价值性等电视新闻的基本属性之外,由于其表达内容与气象这门科学的紧密联系,导致它还具有更多自己独有的特点。从气象新闻的选题来看,天气变化、气候变迁、自然灾害;气象科学领域最新的技术、最新的发现、最新的观点;与天气、气候等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件;阴晴雨雪带给人们的喜和忧;人们针对天气、气候变化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天气、气候对动植物以及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都是关注报道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之中,除了对现场、事件、影响进行描述之外,还有很多新闻事实本身无法解释言说的内容。具体就是从气象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未来还会怎么变化发展。这些科学性,知识性的内容使得气象新闻的影像叙事表达要做出相应的配合调整。
(一)清晰简洁
气象新闻最经常的选题就是多地降雨连续多日,给当地的生活、生产造成了许多不便,严重的甚至造成了洪涝、泥石流等灾害。在新闻制作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对降雨事件气象角度的介绍,这意味着一些持续日数、降雨量统计、区域统计都要进行说明,从画面编辑和制作的角度来看,这些很难用具体的画面来表现,仅运用语言又会比较繁琐、冗长,可是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气象新闻又需要清晰简洁,这就为更多样的表现手法提出了需求。
(二)形象且深入浅出
有时候,气象新闻还会遇到一些气象专业名词的解释和说明。例如,今年的华南前汛期期间,龙舟水丰沛,造成了多地出现洪涝灾害,上百亩农田被淹,许多人员被迫转移。在这条信息中,“华南前汛期”、“龙舟水”都是比较专业的气象名词,如果不做说明,大部分受众应该都不能准确理解其科学意义。但是如果按照气象科学的常规解释去说明,仅仅配以降雨的空镜头,也会让人一头雾水。因此,这类气象新闻会需要影像叙事能形象的、深入的浅出的辅助这些科学名词的解释和说明。
(三)避免喧宾夺主
虽然气象新闻有这样的科学性、知识性的属性特性,但是它毕竟还是一条电视新闻。报道事件、关注事件影响下的人的境遇,这些还应该是气象新闻的主体。那么为了避免大段的科普内容、名词解释、气象数据发布喧宾夺主,也应该从画面、影像叙事的角度去策划、考虑,让画面来说话,让画面来补充大量的信息,减少文字需要承载的信息数量。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