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新闻“轻微失实”略谈

作者:鲍萍来源:《视听》日期:2015-11-18人气:1009

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现的失实新闻,绝大多数失实新闻都不是故意失实、全文失实,而只是个别情节、个别字句失实,或者随意变换角度、因措辞不严谨而造成的失实。但这些“轻微失实”的稿件却也能造成极坏影响,以至不少人产生了对新闻宣传“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的慨叹。我认为,造成新闻轻微失实的原因,大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轻信信息来源

有人主张,凡是有真实来源的消息,都是可以报道的事实。比如报道网上的帖子,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引述什么人的陈述,这些都是事实,至于他们说的内容是否真实,那不关我事。是的,有些权威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新闻媒介可以客观报道,如有差错,无需负责,但是这主要也是从法律上说的;从道义上说,媒介对任何内容都应该检验一下真实性,如果发现明显问题,就应查核,不能放过。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新闻真实就是新闻中每个具体事实都同客观实际情况相符,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新闻,不管消息来源如何权威,都是虚假失实新闻,都不应该任其传播。有一句名言:“仅仅报道事实是不够的,应该提倡报道事实的真相”。寻求真相,是新闻工作更高的专业要求,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二、轻信二手材料

所谓“二手材料”,指的是记者、通讯员从各种会议、文件、简报、上报材料、文档资料中得来的材料。而不是通过深入采访得来的第一手材料。

不少记者,通讯员喜欢根据“二手材料”写稿子,利用、改写二手材料来得快,可以省去采访时花费的功夫,然而,二手材料毕竟不是为了写新闻才搞上来的材料,这就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问题。有的二手材料并不准确,甚至是“水份”很大,这是其一,其二还有枯燥呆板的缺陷,极少有细节描绘。而要想把新闻写活,写得有血有肉,就必须交待必要的背景和细节。这就使得一些记者、通讯员在骨干材料之外添枝加叶,靠想象“丰富”二手材料的色彩。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稿件发表了,反映细节失实问题的人也来到了。因此,我认为,“二手材料”只能作为参考资料和采访线索,而不能完全依靠二手材料做文章。

三、笔大压死人

每逢一些节日期间,在报刊电台上时常看到、听到这类新闻,说是某某领导、某某机关慰问退休职工、慰问五保户,某某村团支部组织青年为敬老院做好事,使退休职工、五保户老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喜泪横流”、“热泪盈眶”,不住声地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说,这类“五保户老人流泪”的细节,十之八、九是失实之处。本人也曾经参加过多次慰问五保户活动,大家见面都是满面春风地叙家常,却从没见到有一人被感动哭过。你给人家送几斤点心、扫几下地,就想让人家感动得哭出声来,甚至是泪流满面,这不是有点荒唐了吗?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为人民群众做点好事儿,群众都会表示感谢,这个细节可以写,但决不能笔大压死人,硬逼着人家哭,硬“逼”五保户哭的新闻只能让读者、听众哭笑不得,煞风景倒胃口。

我认为,既便是采写这类怎么写都不会引起太大争议的表扬稿,也应该实事求是,注重宣传效果。

四、学生腔太浓

不少新闻稿不可信的原因之一,是作者的“学生腔,太浓。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口一言,没有个性特色,该“土”的不土,该“洋”的不洋。

说到底,学生腔太浓,主要是作者思想、文笔、阅历不成熟。一个成熟的记者、通讯员,善于结交各界朋友,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写什么人象什么人。

各个专业都有各专业特定的工作、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和职业习惯。要写出专业特色并不难,只要描绘出该专业的意境,造就一种特定气氛,并适当选用一些通俗易懂的专业术语,就可以使全文生辉。那种硬“逼”着农民使用教授语言的写法,结果只能适得其反,造成人物语言失真,显得不伦不类。

五、应付人情稿

大凡有了点名气的记者、通讯员,平时都会遇上应付人情稿问题。某某经理想通过新闻机关宣传宣传他们的企业,某某厂长想通过新闻机关宣传宣传他们的产品,某某被帮助的个人或单位想通过新闻界公开表示谢意之类的事儿,都是人之常情,说来也不算是过高的要求。

但不少这样的稿子写起来都有点勉强,而作者碍于人情又迫切地希望发表出去。于是不少作者只得夸大其辞,增加水份,添枝加叶,“充分肯定成绩,,只要吹不破就行。我认为,人情稿还是不写、少写为好。

六、偏听偏信

偏听偏信致使细节失实,是在“打官司新闻”中常出现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各种企业纠纷、经济纠纷、以及民事纠纷、婚姻纠纷等等都大量地发生着。新闻需要干预生活,新闻机构经常需要编发这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而纠纷双方为了尽快解决问题,也都想借助舆论的力量。

有些记者、通讯员往往是只采访矛盾的一方就仓促写稿;结果很容易因偏听偏信而连自己也卷进去难以脱身。我认为,记者,通讯员采写这类稿件更应当慎之又慎。对有新闻价值、应当揭露、批评、反映的问题,既要大胆、更应认真耐心地采访矛盾的双方和主管部门,摸清情况,把握分寸,尽量把稿件写得全面、客观、公正一些。

新闻工作者应该树立一种观念:新闻中任何虚假都不能容忍,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虚假报道的危害,切实落实相关措施,消灭虚假报道不会太难。准确权威是相对的,不是毫厘不爽,更不能因此把“轻微失实”上升为“严重失实”,从而使媒体和公众“噤若寒蝉”。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视听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