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持类工具系列化设计研究
引言:握持类工具是人类使用频度最高,接触最为直接且最为基础性的生活必需品及生产力工具,是产品设计中的重要设计方向。合理地规划、整合、设计系列化的握持类工具对于提高生活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 握持工具形成系列化的原因及必要性
自原始社会,人类在野外不但要打猎捕食、抵御动物的侵袭,还要御寒保暖、搭建房屋。劳动的需求带动了工具的发明,人类开始尝试使用身边的石块、兽骨、兽齿等从事更为复杂的生产活动。这些工具均以握持为基本的使用方式,可以说,正是这些最为简单、基础的握持工具,一步步创造了人类伟大的文明。这些石斧、石锤等工具相互协同配合,形成了最为古老的系列化握持工具。
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建立的“有计划废止制”真正从商业角度催生了产品系列化的形成。各品牌为扩大盈利,纷纷效仿汽车业形式,推出产品系列化就是在这一影响下的结果。
在市场中各类商品竞争极为激烈的今日,各种产品功能、品质逐渐趋同,如何树立独特的产品形象,使用户对产品形成认知认可,成为当代产品设计的一大问题。 [1]由此各品牌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系列化握持类工具产品,以期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增强产品辨识度,使用户对产品,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1.1 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是握持工具系列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行业背景之下,受到使用需求多样化、细致化的影响,握持类工具产品逐渐由单一走向细分,由万能型的工具发展为专业型工具。早期可以由单一工具即可完成的任务,在对更为精细、专业、人性化、高效等更高层次的使用需求下,细分为多种不同工具。这些工具是工作中的一套流程,也可能是为解决某一阶段问题而产生的,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配合,逐渐成为一个系统,共同服务于用户。而这种产品的设计则游离于物质界面与文化界面之间,既可以抽象为某种文化方式或传统的再现,又可以具象为充满魅力的物质实体[2]。
以厨刀为例,民以食为天,而子曰:“割不正,不食”。在人类对于饮食品质的不断追求下,厨刀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而其背后则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石头、蚌壳、兽骨早在原始社会就已被古人类尝试采用于磨制各种形状、各种功用的刀具。
从地域文化来讲,世界已然形成三大厨刀系:中式厨刀、日式厨刀以及西洋厨刀。其中,中式厨刀根据其使用方式,一般分为劈、斩及前批后斩刀三种。不同的刀法用于不同的食材,劈刀用于料理无骨肉与蔬果;斩刀专门对付带骨或特硬之物。而我们最常见的家用厨刀宜为功能全面地前劈后斩刀。
日本烹饪偏爱生鲜,饮食文化注重精确细致,因此日式厨刀讲究用到精巧到位。首先,锋利的薄刃刀顾名思义,可以切削出细而薄的蔬菜,尖头的生鱼片刀可以片出纤薄的鱼肉,而出刃刀则更为有力,用于切断鱼骨鸡骨。
这些刀具俨然已经由单一的工具发展成为复杂细密的系统。不同的地理环境提供了不同的食材,不同的食材催生了迥异的饮食文化,而人类在对美食的不懈追求、对烹饪操作更为有效、简单、便捷的需求驱动下,衍生出了各异的刀具系统,刀具文化。所有的手动工具大都如此,在设计师系列化设计其之前,往往已经存在了一定的行业文化背景。深入发掘了解这些背景,才能更贴近实际地设计出系列化的工具。
1.2 市场需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如何提高品牌及产品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产品系列化则成为众多品牌的竞争手段。首先,系列化设计不但满足了市场对产品标准化及多样化并存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增强产品的独有竞争力,增强产品专业性,扩大市场细分,并在开发中使设计从产品定位、功能特点、产品外观样式等多角度加以区分,使产品设计更具针对性、一致性和可延续性。从产品功能、造型、色彩、价格、规格、使用习惯等多角度展开的多样化产品系列化设计使产品特征差异化,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可选择性,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 [3]
另外,具有统一产品特征的系列化产品往往能够形成很强的品牌效应。用户在认可某一产品特征后,往往会对该类型特征的产品形成认可、认同和依赖,以致形成 “ 情怀设计 ”、“ 粉丝经济 ”。
因此,成功的系列化设计可以灵活应对市场需求,从空间广度上,满足更广阔的市场需求,从时间宽度上,形成更长久的产品竞争力。
1.3 工业生产需求
现代工业产品的典型特征就是标准化。[4]握持类工具系列化因实现了对产品规格的规范化与统一化,能够实现同一系列内的关键部件统一化、标准化、通用化,从而大大节约开发及生产成本。RAACO工 具 箱 系 列,见 图1,各 型 号 螺丝刀、工具钳大量通用统一形式、统一规格手柄,仅仅通过一款设计概念、一套模具、一套生产流程即可实现整系列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制造,不但使整系列产品从视觉观感上极为统一,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其设计、生产成本。
同时,类似于汽车业小改款大换代的策略,通过能够使在基本关键技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产品外观、功能的调整,大大延长某一代握持类工具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从而节约开发成本,使利益最大化。
2 握持类工具系列化的设计方法及开发策略
2.1 生产流程分解设计法
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工具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劳动往往所需大量不同工具。系列化的一大优势即是能够通过构建系列化的系统整合劳动生产所需的全部工具,从而简化生产过程,方便劳动者生产需要。
因此,覆盖整个生产流程是该设计方法的基本需要,首先应该对生产流程进行分析,分解出各个流程所需的工具类型,并整合为一套系统。通过对该系统的优化整合,赋予系列化产品的特征,从而设计出对生产流程全覆盖的系列化工具产品。
2.2 模块化设计法
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的模块化是产品设计中重要的设计方法及开发策略[5]。这种系列化设计方法通常使用可相互通用的产品部件,使自有产品之间、自有产品与外购部件之间可以相互组装,丰富并扩大了模块化设计明显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极大拓展了产品的功能配置,为产品功能、造型、使用体验带来了更多可能(如图2)。 [6]
在进行模块化设计过程中,通用化标准设计是基础,产品系统设计是根本。因此在模块化系列化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构建出清晰的产品系统,设计统一有效的模块化接口,在产品基础模块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可替换、可交叉使用的模块配置,满足功能需求,丰富产品系统。[7]
2.3 重组设计法
重组设计法可用于将传统产品演化,整合为系列化产品这一设计过程。它通过功能重构、结构重构、造型重构的方式重新组合设计出更符合使用需求,更迎合市场需要的产品。
重组设计法首先需要对产品进行分解(见图3)。功 能 上,要 将 产 品 的 主 要功能分解为子功能,分析子功能的构成要素、影响要素。分析用户需求,针对目标功能进行功能要素重组,重新规划安排系统内的功能需要,将功能物化为要素,以要素为目标进行设计,即可以重新规划出新的系列化产品。 [8]
例如以色彩为功能要素进行重构时,将全系列产品采用科学合理的统一色彩,根据色彩工效学,关注色觉疲劳度、警觉及持续性,探索产品及环境色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审美性,以期望功能最优化、劳动最佳化和人性化[9]。HILTA系列工程设备(见图4)选取带有金属色泽的红色作为其作为其主体色调,拼接以深灰色塑料件。红色凸显了工程设备性能强劲的功能特性,同时其作为安全警示色,时刻提醒用户安全操作该系列工程设备。另外,这一套工程设备因常用于低能见度的高粉尘环境中,该红色可提高可视度,亦保障了该设备的安全使用。灰色塑料件、橡胶件部分包裹机体,从视觉和功能上对设备产生了安全可靠、严谨耐用的印象。其作为混凝土近似色,用于易于刮碰的边角部分,也使其更为耐脏耐旧。
2.4 要素置换设计法
要素置换设计法可用于丰富产品线,以低成本应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调整。这种置换要素的设计方法涉及到平台的整合构造,它是指系列产品在生产制造时有相同结构、组件或系统,同时每种产品分别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诸如市场反馈显示某产品使用金属材质后可以获得极高的认可度,那么采用要素置换设计法,对产品系列不进行功能配置改变的前提下,统一调整产品材质进行调整,可以极大缩短了产品开发时间,大大压缩开发成本,抢占市场先机。在这种设计方法中,材质、色彩、造型特征、部分结构都是可以局部替换的要素。 [10]
德国 WERA JOKER DOUBLE 系列扳手(见图6)采用统一的菱形手柄 ,便于施力易于抓握。其最大的特性在于,其扳手头部得益于其独特的double-hex设 计,使其无 需60°回 转,仅 需30°旋转即可紧固部件,在狭小空间中更易于操作。因此,其具备独特功能的扳手外形得到用户及市场的广泛认可,成为该系列扳手的典型品牌识别特征。
3 结语
握持类工具是与人接触最为直接的生产资料,它作为人类手部的延伸,是操作最为精确、体验最为直接的基础性工具。因此,采取合适的系列化设计策略,不仅可以促进产品的市场成功,也将提高产品使用性能,解放更多的生产力,创 造更多的价值 。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