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从古至今,媒体的发展与政治和经济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报纸的出现更是政治的一种需要,而地方院校由于远离中央乃至所在省份的政治、经济中心,其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随之受到诸多限制。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地方院校鲜有开设新闻学专业的高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媒体开始实行“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管理新模式,媒体不再依赖国家财政上的拨款,媒体的单一政治属性被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所代替,社会随之对新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地方院校在此背景下纷纷开设新闻学专业,盲目的招生也随之带来诸多问题。
(一)专业师资相对不足
新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指导,更需要专业实践的经验累积。新世纪之初,地方院校盲目开设新闻学专业遇到的最大挑战即为专业师资的建设问题。众所周知,大部分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学科都是在文学院或者中文系的基础上开设和发展起来的,新闻学师资队伍中大多数的教师都是从文学院或中文系的队伍中转过来的,大部分的教师既没有学习过新闻学的经历,更没有在新闻媒体工作过的经验,这样的师资队伍培养出来的学生可想而知。尽管有的地方院校在开设新闻学专业之前和开设之后引进了部分年轻的本专业大学毕业生,但是由于他们教学经验的匮乏也难以保证教学的质量。此外,新闻学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地方院校在本专业师资匮乏的前提下,更难以保证师资队伍中拥有既接受过专门的新闻学专业学习,又具有新闻业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地方院校由于师资建设的问题,在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更多倾向汉语言文学方向的人才培养,如课程设置中“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语言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类课程比重较大,这是目前地方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此外,在剩余的课程中,传统以报学为核心的课程又占据了大部分份额,如“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史论”“新闻学实务”等。当下新媒体这一“互联网+”大背景下的“数字新闻”“信息图表制作”“社会化媒体”等紧跟社会潮流趋势的课程却鲜见踪影,导致了新闻学人才的培养与社会脱节,就业形势随之不容乐观。
(三)专业实践环节强化不足
2015年5月,《现代快报》撰文《大学4年拿了65个证书 投50份简历未获面试通知》,文中报道了一名地方院校的准毕业生,本科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4年狂揽65个证书,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专业第一,创办过志愿者服务队,当过大企业董事长助理,开过传媒工作室,可如今凭借着这么多的优势,却找不到一份称心工作。笔者在新闻报道中发现一个教育培养的误区,很多新闻院校误把社会实践环节等同于专业实践环节,此新闻报道中称“经过不断地努力,三年间,他组织和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一百余次” ①,文中的一百余次志愿者活动也全是社会实践的范畴,而文中对其专业实践只字未提。故而,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还需要加大学生的实践环节,尤其是专业实践的环节,从课程的设置上规避学生在毕业前没有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的问题。
二、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突破的局限
早期美国新闻教育家约瑟夫•普利策相信,新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记者。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在20世纪初捐款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新闻学院。当时,有人不同意建立新闻学院,他们认为,优秀的新闻记者是天生的,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写作灵感是凭直觉。为此,普利策1904年在《北美评论》上写道:“一个人的‘新闻鼻’可以在摇篮里诞生,但是他的新闻直觉却不可能是天生的。跟许多伟大的素质一样,新闻直觉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来嗅出和判断善恶、是非、真假、美丑、成功失败。”②简而言之,地方院校在培养新闻学专业人才时需要突破以下两个局限。
(一)突破按照传统报学体系形态进行专业划分的教育认知局限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果新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停滞不前,高校培养出来的新闻学的学生将难以适应新媒体领域的需求。北京大学顺应时代潮流,开设“数据分析技术”“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等新设课程;中国人民大学更是把“数字传播技术应用”设为学科基础课程,此外还开设“视觉报道”“信息图表编辑”等课程。
(二)突破传统新闻学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的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大学在新闻学专业的培养中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学生在“政治学原理”“法理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类大类平台课程中必须修满不少于8学分的非新闻学院开设的课程,且“社会学概论”课程是必修课程。此外,学生还必须修满一定数额的社会科学类学分的选修课程。
三、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
(一)建设拥有跨学科知识、跨媒体技能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子,地方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地方院校在“互联网+”和“媒介融合”等背景下,更需要引进更多的跨学科知识和拥有媒体实践经验的教师,培养出一批不空谈理论而是动手动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应用型的新闻学专业人才。
(二)建设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的课程体系
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培养出一批既精通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又拥有跨学科背景知识的支撑;既了解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实务工作方法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要跟进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以“数字新闻”课程为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新闻从业者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具备数据分析和数据叙事的能力,美国等西方国家众多院校都把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技能视为重要目标,美国梅迪尔学院自从2008年起就已经开始有“程序员记者”毕业,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2011年开始招收学生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新闻理学的双硕士学位,通过与工程学院合作,帮助他们掌握如何在计算机的支撑下从事新闻采访和数字媒体制作等技能。而截至2014年底我国内地的新闻传播院校尚未开设专门课程讲授数据新闻业务的课程。③
(三)建设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平台
地方院校为凸显新闻学专业的优势,必须着力打造应用型人才,与地方新闻媒体单位长期合作,为学生搭建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的实习锻炼,能够树立新闻编辑记者的职业意识,熟悉新闻采编的工作流程,进而了解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地方院校注重教学平台与新闻业界实务工作平台的有效衔接,以保证学生和教师对业界主流方向有精准的了解,保证学生投入专业工作时有高度适应性,有利于增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避免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不会写新闻稿的尴尬窘况。
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院校在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将专职教师课堂教学与资深新闻从业者经验传授相结合,使新闻实务教学真正实现理念与经验的融合。此外,大力提升学生新闻叙事技能和深度报道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跨平台制作内容的技能,具备将同一新闻素材展现于不同媒介平台的内容生产的能力。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