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网络反腐报道工作
1、提升专业素养,挖掘深层次新闻信息
在网络上,同一新闻事件经常流传多个报道版本,如何判断消息来源,接近事实真相,确实考验公众的智慧。采访对象往往会权衡利弊和考量现实而提供“部分事实”,从而导致信息迷雾的出现,媒体人要有调查、追踪、求证的精神,进一步破解不实传言,拨开重重疑云,还原事实真相。“事实至上”的报道原则在反腐领域不仅适用,而且有效。网络反腐报道中,媒体人通常难以接触到深层次的内幕消息,用边缘信息和传闻拼凑成重要报道,无法消除受众的不确定因素,所塑造的报道对象干瘪且没有活力。报道中泛滥的人文关怀抹杀了受众对贪腐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内容的关注氛围,给人留下“在外围转”“只是花边新闻”的印象。挖掘落马官员背后的新闻事实并对其进行追踪报道,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表现,也是新闻工作者实现自身梦想、实现职业追求的必经之路。因此,媒体人要有攻坚吃苦的毅力和决心,挖掘具有深度的新闻信息。
2、政府部门应加大信息的公开透明度
政府部门应该担负起一定的信息公开和监管责任,简而言之,就是要进一步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加大信息的透明度,对一些确有根据的质疑,纪检监察机关应及时介入调查,并在不泄露机密的前提下公布调查结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曾表示:“从权力运行过程看,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破除权力运行的隐蔽性,为治理腐败提供预防机制。”媒体人要多方搜集信息,提升政治敏感度,在新闻价值的标尺下结合官媒提供的权威信息,进一步提供受众想知而不知的信息,消除受众对新闻事件信息的不对等性,来吸引潜在的受众群体。
3、健全网络反腐报道的报道机制
正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所言:“文化管理是一盘大棋。适度搞活传统媒体,有利于对冲互联网自媒体的舆论压力。”网络反腐报道中的报道模式缺乏创新,报道对象的刻画过于单一,采访也大多囿于“到老家,访相邻”这些老套环节,内容上追求情节的刺激和捕风捉影的窥私,在泛娱乐化中消解和规避了贪腐问题的实质。这种传播机制上的病态也是贪腐事件病态的反映,归根结底要多方面寻求原因并健全相关制度。网络反腐报道呈现出的娱乐化和情色化也是媒体对官员行为过度神秘化和封闭化下的一种扭曲呈现。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草根阶层的民众虽然可以靠自媒体来发声,但很难达到传统媒体那样的传播效果。所以受众把视点聚焦到掌握公权力的官员身上,把他们的一些“事迹”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也难怪公众把监督热情转移到对落马贪官私生活的关注上,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反腐报道娱乐化不过是舆论对神秘和禁忌的一种“报复性反弹”。当下,媒体人和社会各界人士需共同努力,为建立健全的报道机制建言献策,为将来更加公正公平的传播氛围贡献力量。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