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战场上的布谷鸟》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焦晨莹来源:《视听》日期:2016-07-29人气:3703

《战场上的布谷鸟》(《春天里的杜鹃》)看似是一部俄国反战喜剧电影,但其故事结构、内容呈现和背后的精神隐喻,更可以说,它是一部“战争安魂曲”,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引导人们思考战争的可怕、和平的可贵,同时也对人类沟通、文化融合提出了新的思考。影片由俄罗斯著名导演亚历山大·罗高斯基执导,在2002年一上映就引起了俄罗斯和美国的轰动。该片曾荣获“莫斯科国际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等四项大奖。

电影中的人物只有三位,叙事结构相对简单,讲述在1944年秋天,年轻的芬兰士兵维科因为反战而被换上德军制服,被锁在一块石头上充当狙击手,最后他用尽方法得以自救。同时,苏军的军官伊万因诬陷而被押解,中途遭遇飞机轰炸幸而得到安妮的救治。撒米阿族寡妇安妮一直独自居住于此。于是三个人在苏联北部的西伯利亚荒原上上演了一段故事,其故事的矛盾点在于三个人语言不通,不能表明心声,其中有争执也有温情。战争结束后两人离开了安妮,但是安妮为他们生下了两个孩子。

一、理性主义文明的标志——维科

维科形象的塑造是影片人物塑造的重点。他更像是普罗米修斯的化身。被铁链锁在岩石上的维科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着自救,先是向铁链开枪,失败后又用自己的眼镜做成透视镜进行火攻,当火快烧完时又将水罐里的水浇在火上,如此反复,最后在弹壳里取出弹药将岩石炸裂,从而获得解脱。维科是芬兰的大学生,他能将自己的所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有着良好的执行力和坚定的意志。同时,他又热爱生命抵触战争,充满着热情和活力。在获得安妮的帮助后,他一直在工作着,不停地找活干,帮助安妮,甚至搭建了一个可供洗浴的桑拿房,还帮助安妮放鹿捕鱼,储备着冬粮。即使是面对对自己有敌意的伊万,他也一视同仁,像对待朋友一样,他对伊万宽慰道:“最重要的是我们活着——你和我。希望人们能够回头看,看看有多可怕,明白他们在这场战争中都干了什么。”平等自由是他的思想核心,他一直试图接近伊万的内心世界,试图说服他成为彼此的朋友。在看到芬兰投降的传单时,他表现出了孩子般的单纯,通过扔下武器这样的举动来向伊万示好,他一直认为枪的出现隔阂了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至于一再解释说枪里没有子弹,为的是能使两人放下警戒。维科的人物性格其实从未发生变化,一直是对自由与和平最为坚定的追求者,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感化了伊万,也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和平。

二、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伊万

伊万是典型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写照,外形普通,性格粗犷,不善言谈。他没有上过大学却热爱写诗,在强硬的军事训练下有着明显的战争意识。他毫不犹豫地将穿着德军军装的维科当成自己的敌人,在维科来到小木屋之后偷偷拿起匕首对他进行了第一次反击,即使维科向他屡屡示好,僵化的军事思想使他始终认为维科在肆意寻机报复,甚至在维科扔下武器告诉他战争已经要结束时,依然义无反顾地向维科开枪。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伊万在影片中内心的转变,即使三人语言不通,思想不同,他还是通过安妮的神情动作看出了其对维科的喜欢,但自己却迟迟不敢表达。在桑拿房里两个男子赤裸相对时,伊万内心已经有所改变,向维科诉说着自己的前女友。虽然他们的语言像平行线并不交融,但是可以看出他有了倾诉的欲望。影片的最后,伊万在分别时向维科说出了自己的真名,说明他已经放下了自己心中的戒备,开始把维科当作朋友去看待,他的心路历程贯穿于整部影片。伊万是俄罗斯男人形象的映射,勇敢坚毅却也不乏细腻的情愫,其性格发展也象征着俄罗斯民族对和平诉求的转变。

三、慈悲博爱的圣母形象——安妮

安妮就如同战场上的布谷鸟,如同圣母一样,充满着爱和怜悯。安妮先后救了两个男人,让他们起死回生。安妮也像是大自然的神灵,善良而美好。她寡居在这片湖边,以养鹿捕鱼为生,唯一陪伴她的还有那条狗。她是拉普人,有着自己的文化崇拜和信仰。影片中她出现时身着一袭长裙,从内而外都未经雕琢,她拯救每一方的士兵,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她都平等而待。战争夺走了她的丈夫,她却没有因此消沉,从她脸上仿佛看不到对战争的怨和恨,她相信既然已被赋予生命就应该好好活下去。救了两个男人之后,她为他们洗衣做饭,对他们软语安慰。安妮是纯真的,同时也带着原始的野性,在桑拿房她毫不顾忌地选择了维科,对他的喜欢表达得直接又率真。对安妮来说,这个世界是神秘的,她取鹿血为伊万治病,但同时对鹿充满着怜悯和尊重,她说,“我不会让你委屈,我只是需要点你的力量。”安妮在影片中更像是圣母的化身,致力于拯救和引导,遇见士兵,拯救士兵,引领他们的灵魂去找寻自己,找回真正的生活。

四、人物形象的碰撞与融合

影片中三位主人公的性格与命运也不断产生交融。当维科和伊万跑向一架坠毁的飞机,维科面对写着芬兰投降的传单时异常兴奋。而伊万误认为他在庆祝苏军坠机,于是在维科举起机枪准备把它扔在地上让伊万明白战争已经彻底结束时,伊万率先开枪射击了维科。而当他自己读到了传单上的文字时,后悔万分,背着维科向安妮的小木屋跑去,还一边念叨着:“听着,小伙子,你别死,别不做声,哼哼一下也好,让我知道你还活着!”同时也可以看出伊万内心发生了转变,把维科真正地当成了朋友。

导演还将关于宇宙起源幻想中对死亡的想象在治疗维科的场景中加以呈现。安妮拿出奶奶传给她的萨满教所用的召魂鼓,一边敲鼓一边学狗叫,伏在维科的身边。于是观众就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维科胸前都是血迹,衣着单薄,站在高山之上,他神情迷惘,不知该去向何方。影片出现灰蓝色的色调,给人以压抑阴冷的感觉。此时画面出现了一个身着白衣的男孩,他像是死亡神灵引领着维科向深谷走去,而此时的安妮均匀而有力地敲击着鼓,嘴里不停地念着咒语,“我紧紧地抓住你的手,我使你走向死亡之谷的脚步停下来,使你返回,听着,一听到狗叫声你就回来,我会拉着你的手……”伴随着安妮的咒语,在空空的山谷中回荡着若有若无的狗叫声,终于在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越来越迫切的狗叫声仿佛穿越了障碍,维科深呼一口气醒了过来。导演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灵魂踏上死亡谷之后被强大生命力召唤回人间的全部过程,同时也侧面烘托出了女性在人类社会可以凭借其母性的力量,重新理顺世界。这一片段的描写,荡气回肠,直击人心。

这部影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没有像以往战争片那样去一味地描写战争的残忍,而是正视战争所带来的矛盾,并认可它们的存在。影片没有去描写一个战士如何舍身报效国家,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或者国家的存亡,而是跳出民族和阶级立场,站在人类的高度去审视战争。影片的名字是《战场上的布谷鸟》,安妮的名字在其民族语言中是布谷鸟的意思,伊万在俄文中也是布谷鸟的意思,同时维科的绰号也是布谷鸟,种种这些都反衬出战争使他们相互敌视的残忍。布谷鸟也暗含着希望和和平的意味,运用这样的精神隐喻从人性层面批判了战争,强调全人类的归属感和整体属性。布谷鸟在欧洲寓意着春天的到来,以此作为影片名字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冬天结束了,和平的春天来临了。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