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儒”字考-文学论文
作者:金普来源:原创日期:2012-05-11人气:1084
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这是音训。章太炎训“儒”为“需”,认为是求雨的巫师。《周礼·天官·太宰》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周礼·地官·大司徒》郑玄注:“儒,乡里教以艺者。”扬雄《法言·君子》:“通天地人曰儒。”唐颜师古注《汉书·司马相如传》:“凡有道术者皆为儒。”这些观点都有合理性,但没能从根源上阐释“儒”。
“儒”最早见于《论语》,孔子告诫弟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郭沫若在分析“孔子问礼于老聃”时也认为“儒,柔也。”从而认为“儒”的本义为柔,和“儒”音训。
《汉书·艺文志》对儒家起源作了说明:“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章太炎赞同此观点,胡适却持不同看法。他在《说儒》②中以《周易》需卦为线索,探讨“儒”的字形结构右边之“需”字本意,通过序卦、彖、象等传对需卦卦名、卦义的解释,证实最初之儒与殷遗术士中之巫、祝有密切关系。他“疑心最初只有一个‘需’字,后来始有从‘人’的‘儒’字。”
二、探源“儒”
《说文解字·雨部》:“需,也。遇雨不进止也。从雨而声。《易》曰:云上于天,需。”段注中说此字为会意字,“各本作而声者,非也。《公羊传》曰:‘而者何?难也。’《谷梁传》曰:‘而,缓辞也。’而为迟缓之辞,故从而。”段认为“而”字是训“須”字的,而“须”通“”。从音韵学的“娘日二母归泥说”把“而”训成“难”也有道理,但“而”和“须”的关系不好解释,“而”是日纽咍韵,“需”是心纽喉韵,没有互转的说法。故许慎和段玉裁在解释“需”时都有穿凿之嫌。
《说文》中有:“《易》曰:‘云上于天,需。’”这句话见于孔子为《易经》所做的注解《象辞》中。《易经》谈到需卦,卦像下乾上坎。乾,古指天;坎卦是水卦。故需卦为水天之卦。上水下天。《说文·雨部》:“雨,水从云下也。”“上水”即为雨。这可以解释需上半部为雨。
甲骨文天作,而作“”,两者在隶变和楷化中易相讹混淆。需本应下半部为天,讹写成而。《说文》:“天,颠也。”段注:“颠者,人之顶也。”人顶即人头。古有“刑天舞干戚”之说,何谓刑天?故事中主人公被砍了脑袋,他的名字由此而得。天就指人头。
故“需”本意是以水浇头,也可引申为洗澡之意,即濡。“需”加“亻”变为洗澡的人,即“儒”。《说文·亻部》:“儒,柔也,术士之称。”许慎的“术士”指有某种技能的人。那么指洗澡的人的儒和术士之儒有何联系?古代哪些人经常需要洗澡?是主持祭祀的相。他们在举行仪式前都必须斋戒沐浴。孔子时已有儒,《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孔子及其多位弟子都从事过此职业,《史记·儒林列传》:“七十子之徒……大者为师傅卿相……”荀子在齐国“三为祭酒”。③
马得禹认为春秋以来的儒服、作为儒冠的章甫、笏板和殷代巫师的穿戴相似,故断定巫师与相是有渊源关系的。上古,人们对自然现象有恐惧心理,巫觋应运而生。巫觋在政治思想文化上都占统治地位,通过法事达到“人神相通”。统治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祭祀得以延续发展,主持祭祀的人变成相。统治者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礼教的人担任相。巫觋和相都在文化上占重要地位,只是到了相的阶段,神秘色彩削弱,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
三、“儒”与“儒家”
儒起源于孔子时或更早人们举行的仪式,指某一种职业及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儒家是后起用法,指和道家、墨家、法家等区别的一个学派,以六艺为阐释对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讲究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里也提到这一点。儒家在思想观念上继承并发展了经传典籍而形成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代表的思想团体或学派,从孔子的仁义、礼治到荀子的大一统君权思想,封建统治阶层意识到其对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一直奉为正统,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被采纳,经学成为显学。但此时儒家思想沾染了太多政治气息,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与早期儒家有很大差异。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儒”进行了分析,其中探源儒引出儒所代表的人以及儒与儒家的区别,仅作尝试,有待更深研究。
“儒”最早见于《论语》,孔子告诫弟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郭沫若在分析“孔子问礼于老聃”时也认为“儒,柔也。”从而认为“儒”的本义为柔,和“儒”音训。
《汉书·艺文志》对儒家起源作了说明:“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章太炎赞同此观点,胡适却持不同看法。他在《说儒》②中以《周易》需卦为线索,探讨“儒”的字形结构右边之“需”字本意,通过序卦、彖、象等传对需卦卦名、卦义的解释,证实最初之儒与殷遗术士中之巫、祝有密切关系。他“疑心最初只有一个‘需’字,后来始有从‘人’的‘儒’字。”
二、探源“儒”
《说文解字·雨部》:“需,也。遇雨不进止也。从雨而声。《易》曰:云上于天,需。”段注中说此字为会意字,“各本作而声者,非也。《公羊传》曰:‘而者何?难也。’《谷梁传》曰:‘而,缓辞也。’而为迟缓之辞,故从而。”段认为“而”字是训“須”字的,而“须”通“”。从音韵学的“娘日二母归泥说”把“而”训成“难”也有道理,但“而”和“须”的关系不好解释,“而”是日纽咍韵,“需”是心纽喉韵,没有互转的说法。故许慎和段玉裁在解释“需”时都有穿凿之嫌。
《说文》中有:“《易》曰:‘云上于天,需。’”这句话见于孔子为《易经》所做的注解《象辞》中。《易经》谈到需卦,卦像下乾上坎。乾,古指天;坎卦是水卦。故需卦为水天之卦。上水下天。《说文·雨部》:“雨,水从云下也。”“上水”即为雨。这可以解释需上半部为雨。
甲骨文天作,而作“”,两者在隶变和楷化中易相讹混淆。需本应下半部为天,讹写成而。《说文》:“天,颠也。”段注:“颠者,人之顶也。”人顶即人头。古有“刑天舞干戚”之说,何谓刑天?故事中主人公被砍了脑袋,他的名字由此而得。天就指人头。
故“需”本意是以水浇头,也可引申为洗澡之意,即濡。“需”加“亻”变为洗澡的人,即“儒”。《说文·亻部》:“儒,柔也,术士之称。”许慎的“术士”指有某种技能的人。那么指洗澡的人的儒和术士之儒有何联系?古代哪些人经常需要洗澡?是主持祭祀的相。他们在举行仪式前都必须斋戒沐浴。孔子时已有儒,《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孔子及其多位弟子都从事过此职业,《史记·儒林列传》:“七十子之徒……大者为师傅卿相……”荀子在齐国“三为祭酒”。③
马得禹认为春秋以来的儒服、作为儒冠的章甫、笏板和殷代巫师的穿戴相似,故断定巫师与相是有渊源关系的。上古,人们对自然现象有恐惧心理,巫觋应运而生。巫觋在政治思想文化上都占统治地位,通过法事达到“人神相通”。统治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祭祀得以延续发展,主持祭祀的人变成相。统治者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礼教的人担任相。巫觋和相都在文化上占重要地位,只是到了相的阶段,神秘色彩削弱,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
三、“儒”与“儒家”
儒起源于孔子时或更早人们举行的仪式,指某一种职业及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儒家是后起用法,指和道家、墨家、法家等区别的一个学派,以六艺为阐释对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讲究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里也提到这一点。儒家在思想观念上继承并发展了经传典籍而形成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代表的思想团体或学派,从孔子的仁义、礼治到荀子的大一统君权思想,封建统治阶层意识到其对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一直奉为正统,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被采纳,经学成为显学。但此时儒家思想沾染了太多政治气息,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与早期儒家有很大差异。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儒”进行了分析,其中探源儒引出儒所代表的人以及儒与儒家的区别,仅作尝试,有待更深研究。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