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教育论文
作者:张东洁来源:原创日期:2012-05-14人气:2974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许多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公德观念和公德意识。他们热心公益活动,开拓进取,勇于奉献,富有同情心,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这是大学生的主流。但是,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归纳有三:一,思想上社会公德意识淡化。部分大学生虽接受了高等教育,文化层次较高,但对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缺乏最起码的了解,不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二,学习上组织纪律性差。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穿拖鞋上课,课堂上随意接打手机、发短消息,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三,生活上节能环保意识不强。践踏草坪,攀折花木,乱扔废物,随地吐痰,长明灯,长流水等现象随处可见,此外,还有男女交往不文明,宿舍脏乱差的现象,这些现象虽非主流,却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形象,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而要想减少这些现象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二)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要求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作为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数千年来一切处世格言的起码要求。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因而,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就需要公民道德建设发展到一个较高的程度,尤其是作为社会公德教育主要载体的大学生,更要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出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社会公德建设的局面。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途径
(一)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社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极大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增强、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第一,社会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力宣传社会公德,如通过评选“中国骄傲”、“感动中国”“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起到示范引导作用,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觉悟。第二,健全社会公德建设的保障机制,搭建文明社会公正平台。通过设立“道德奖励基金”、“道德银行”来激发公民的平等意识、主人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第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实现公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对接。注重国家利益、强调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讲求谦敬礼让、强调恪守诚信等都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这些精华在现代社会的公共规范的建立中仍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
(二)美化校园小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高校要本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切实改善高校的社会公德教育。首先,加强校规校纪,规范学生管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的养成自然离不开严明的校规校纪。其次,优化校园环境,做到全方位育人。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品德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爱校意识。最后,重视德育课教学,增加公德内容。德育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学校要加大改善教学设施的投入,要让德育课教师也能运用高科技、信息化的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方法老化和教学内容乏味的现状,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中之重——“知和情”,内化为学生的“意和行”。另外,学校还要加大对德育课实践环节的资金投入,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提升自身的公德意识。
(三)加强教师道德培养,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就必须打造一支作风正派、师德高尚、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给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四点希望”为新时期高校教师道德的培养指明了方向。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特别是德育课教师要做到:第一,不断提升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学魅力,不断为教师魅力指数加码,才能激发学生去效仿、超越,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实现以学识魅力传播文明,以人格魅力铸就高尚。第二,培养教学艺术魅力和亲和魅力。教师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加大课堂讲座、对话式教学,事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力度。同时,在德育的内容上多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体的道德素质,如团队协作、公平竞争、人本观念、感恩之心等,使我们的道德知识教育更具有亲和力。这样,教师的的教学艺术魅力和亲和魅力也会得到提高。
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需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系统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才能使他们自觉加强公德修养,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为高尚的人,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要求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作为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数千年来一切处世格言的起码要求。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因而,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就需要公民道德建设发展到一个较高的程度,尤其是作为社会公德教育主要载体的大学生,更要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出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社会公德建设的局面。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途径
(一)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社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极大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增强、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第一,社会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力宣传社会公德,如通过评选“中国骄傲”、“感动中国”“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起到示范引导作用,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觉悟。第二,健全社会公德建设的保障机制,搭建文明社会公正平台。通过设立“道德奖励基金”、“道德银行”来激发公民的平等意识、主人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第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实现公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对接。注重国家利益、强调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讲求谦敬礼让、强调恪守诚信等都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这些精华在现代社会的公共规范的建立中仍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
(二)美化校园小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高校要本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切实改善高校的社会公德教育。首先,加强校规校纪,规范学生管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的养成自然离不开严明的校规校纪。其次,优化校园环境,做到全方位育人。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品德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爱校意识。最后,重视德育课教学,增加公德内容。德育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学校要加大改善教学设施的投入,要让德育课教师也能运用高科技、信息化的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方法老化和教学内容乏味的现状,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中之重——“知和情”,内化为学生的“意和行”。另外,学校还要加大对德育课实践环节的资金投入,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提升自身的公德意识。
(三)加强教师道德培养,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就必须打造一支作风正派、师德高尚、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给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四点希望”为新时期高校教师道德的培养指明了方向。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特别是德育课教师要做到:第一,不断提升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学魅力,不断为教师魅力指数加码,才能激发学生去效仿、超越,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实现以学识魅力传播文明,以人格魅力铸就高尚。第二,培养教学艺术魅力和亲和魅力。教师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加大课堂讲座、对话式教学,事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力度。同时,在德育的内容上多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体的道德素质,如团队协作、公平竞争、人本观念、感恩之心等,使我们的道德知识教育更具有亲和力。这样,教师的的教学艺术魅力和亲和魅力也会得到提高。
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需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系统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才能使他们自觉加强公德修养,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为高尚的人,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