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浅析-生物论文
作者:邓桂秋来源:原创日期:2012-05-15人气:972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学生只有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对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观察。生物实验的观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根的外部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对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时,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通过解剖后的局部观察使学生充分认识两种类型的花其本质属性的区别。
2、顺序观察
观察玻片标本时,应先用肉眼看一下标本的位置、大小、形状和颜色,有了大概印象后再放镜下观察。观察时一般先整体后局部、先外后里,有的还应按对象本身的发展顺序,如“根尖结构”须按“根尖”到“根毛区”的顺序观察。
3、对比观察
它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叶脉与网状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
4、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这也充分说明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净,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地使用不同浓度的硫酸来进行剌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到在适宜的条件剌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
二、学生在初中生物实验观察中存在的问题
1、观察目的不明确和兴趣指向偏差。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其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初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性仍较明显,注意往往与兴趣、好奇心联系在一起,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分不清主次,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故而出现看热闹,最后用别人或课本的结论或凭空想象替代自己的观察。
2、观察的准确性和敏锐性较差。
生物学观察是一种精细的观察,如观察细胞的显微结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草履虫活体的生理活动,需要观察者要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敏锐性。但学生在观察细胞结构时,往往出现看到了气泡就以为是细胞,或看到了细胞就得意忘形,不再进一步的观察。
3、观察仅停留在知觉水平上,缺乏抽象性概括性和思考性。
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能力,而是一种多因素的智力结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是复杂的,观察中应勤于思考,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许多学生常常把观察与思维割裂开来,不善于明辨主次是非。例如,在观察血细胞时,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红细胞就完了,对白细胞及细胞的特征不再进一步的观察、思考。
三、生物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实验观察为中心统领整个生物学教学,将课内观察与课外观察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训练,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1、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观察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观察力对于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如果空洞说教,学生不知道目标在哪里,那就只能是盲目的,收到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并应将这一认识渗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是利用生物学史进行教育;二是通过实践证实观察的重要性,用有的学生进行深入观察获得的效果与表面上看得到粗浅的认识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明白深入细致的观察是多么的重要。
2、以观察为教学先导,并制定具体观察要求,量化观察结果。
尽量采用探索式教学,先观察实物或模型、图解,再进行知识讲解。几乎每一课甚至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从观察入手,例如《光合作用》一课就是从对一个学生实验和两个演示实验的观察开始的,再如“气孔”这一知识点也是从实验观察和对教材上示意图观察开始的。例如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实验,教材仅笼统地提“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番茄果肉细胞”的要求,教师必须使之具体化:①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并推测细胞膜的位置;②观察细胞与细胞间的排列关系、细胞的形状和大小;③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番茄果肉细胞的异同。
3、培养学生随时随地勤观察的习惯
留心处处皆学问,生物学尤为如此。一次校内观察或一次野外郊游,有的同学会从中学到不少生物学知识,有的同学则除了高兴了一回再一无所获。那么应如何培养观察习惯呢?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联系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以激起学生课后观察的冲动与好奇心;二是直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观察,如开展小课题研究、进行现场参观教学;三是利用乡土生物教材,让学生认识和关心本地生物资源及其经济、社会价值。
结语: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生物实验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环境。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必须要加以重视和研究。
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根的外部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对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时,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通过解剖后的局部观察使学生充分认识两种类型的花其本质属性的区别。
2、顺序观察
观察玻片标本时,应先用肉眼看一下标本的位置、大小、形状和颜色,有了大概印象后再放镜下观察。观察时一般先整体后局部、先外后里,有的还应按对象本身的发展顺序,如“根尖结构”须按“根尖”到“根毛区”的顺序观察。
3、对比观察
它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叶脉与网状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
4、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这也充分说明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净,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地使用不同浓度的硫酸来进行剌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到在适宜的条件剌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
二、学生在初中生物实验观察中存在的问题
1、观察目的不明确和兴趣指向偏差。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其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初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性仍较明显,注意往往与兴趣、好奇心联系在一起,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分不清主次,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故而出现看热闹,最后用别人或课本的结论或凭空想象替代自己的观察。
2、观察的准确性和敏锐性较差。
生物学观察是一种精细的观察,如观察细胞的显微结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草履虫活体的生理活动,需要观察者要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敏锐性。但学生在观察细胞结构时,往往出现看到了气泡就以为是细胞,或看到了细胞就得意忘形,不再进一步的观察。
3、观察仅停留在知觉水平上,缺乏抽象性概括性和思考性。
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能力,而是一种多因素的智力结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是复杂的,观察中应勤于思考,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许多学生常常把观察与思维割裂开来,不善于明辨主次是非。例如,在观察血细胞时,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红细胞就完了,对白细胞及细胞的特征不再进一步的观察、思考。
三、生物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实验观察为中心统领整个生物学教学,将课内观察与课外观察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训练,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1、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观察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观察力对于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如果空洞说教,学生不知道目标在哪里,那就只能是盲目的,收到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并应将这一认识渗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是利用生物学史进行教育;二是通过实践证实观察的重要性,用有的学生进行深入观察获得的效果与表面上看得到粗浅的认识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明白深入细致的观察是多么的重要。
2、以观察为教学先导,并制定具体观察要求,量化观察结果。
尽量采用探索式教学,先观察实物或模型、图解,再进行知识讲解。几乎每一课甚至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从观察入手,例如《光合作用》一课就是从对一个学生实验和两个演示实验的观察开始的,再如“气孔”这一知识点也是从实验观察和对教材上示意图观察开始的。例如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实验,教材仅笼统地提“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番茄果肉细胞”的要求,教师必须使之具体化:①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并推测细胞膜的位置;②观察细胞与细胞间的排列关系、细胞的形状和大小;③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番茄果肉细胞的异同。
3、培养学生随时随地勤观察的习惯
留心处处皆学问,生物学尤为如此。一次校内观察或一次野外郊游,有的同学会从中学到不少生物学知识,有的同学则除了高兴了一回再一无所获。那么应如何培养观察习惯呢?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联系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以激起学生课后观察的冲动与好奇心;二是直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观察,如开展小课题研究、进行现场参观教学;三是利用乡土生物教材,让学生认识和关心本地生物资源及其经济、社会价值。
结语: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生物实验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环境。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必须要加以重视和研究。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