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平台的建构

作者:西华师范大学—任世强来源:《吉林教育》日期:2012-07-14人气:648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载体,但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长效机制; 网络平台;教育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拓展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空间,已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重要平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平台,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冲击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成长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多元价值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互相影响,不同文化加速融合的网络时代,互联网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给大学生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和谐发展。长此以往,将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淡化、自我约束力降低和自由意识的泛滥,使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迷失方向,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不仅如此,还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和谐发展。长期沉迷网络,大学生可能会有IAD,初期症状表现为精神上的依赖,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倦怠、情绪低落。后来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生物钟紊乱,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个体在基本的心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寻求情感归属、社会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只能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得以实现。网络一方面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另一方面又使大学生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用“人机交往”代替“人际交往”,成为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中寻求慰藉、情感交流的“隐形人”。[9]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表现为双重人格,在网上侃侃而谈、交友甚广、游刃有余,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表、社交困难,甚至可能患上“网络孤独症”及“社交恐惧症”。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平台的构建

(一)管理机制模块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落实管理责任,才能取得教育实效。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建立以高校党委宣传部门为主干,学校工会、共青团、学工部(处)、网络协会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

(二)预警疏导机制模块

建立由舆情规划、信息采集、分析处理、舆情预警组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是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首先是舆情规划。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同时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设定网络舆情规划目标,合理确定信息收集任务。建立快捷的沟通渠道,开展在线交流沟通。

(三)监控机制模块

建立网络信息监控和管理制度。实行信息发布审批制度,及时删除不良和有害信息,筑起信息防火墙,净化网络空间,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坚持统一监控与分级监控相结合,日常监控与应急监控相结合,内部监控与外部监控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再次,实行技术监控与人员监控相结合。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平台的功能

(一)巩固高校思想文化阵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维度

我国应高度重视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分析新形势,明确新任务,树立新理念,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有计划系统地向大学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观念。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网络传播载体,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扩大其覆盖面和影响力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不断完善

在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拓展知识、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方式日益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许多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诚信缺失、责任弱化、道德滑坡,严重影响了学业和身心健康。因此,在新形势下,通过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忱,使主流的道德规范和思想观念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的意志与品格得到锤炼,道德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失范行为得以矫正,以自主自觉自律的品格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最终达到完善学生的心智,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充分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高校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平台建设,不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科技含量,使其成为集思想教育、学生党建、素质培养、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平台。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网络中心. 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 15.

[3] 杨 瑞.如何加强高中生的网络生活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0)12-13.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