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学”问题-音乐论文
从历史上看,凡是重视和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人,凡是去挖掘它、学习它并研究它的人,不管你是音乐学家、作曲家还是表演艺术家,都会有大的收获,并且都能运用到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去。比如当年在延安的“五人团”,他们都是作曲家,如马可、刘炽、张鲁等。由于他们从“小鲁艺”走进了“大鲁艺”,即认真地、虚心地向民间音乐学习,向民间艺人学习,故而他们创作的作品都浸透着中国人的血液,浸透着中国的民族精神,深受中国人民大众的喜爱;再比如一些歌唱家,如郭兰英、李双江、吴雁泽等,他们长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使他们的歌唱那么有中国的韵味。还有一个例子,当年选择演唱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手时,有20多位明星大腕参加选拔,但谷建芬女士却独独选中了杨洪基,认为他唱的有味儿!后来杨洪基说,因为他曾学过京剧。再比如竹笛演奏家张维良,他是苏州人,从小住在昆曲和评弹团的大院内,不仅天天受熏陶,还特意向剧团的笛师学习昆笛的演奏,所以他创作、演奏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江南风韵。
这里,我想简要地提一下于会泳。他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民族音乐理论家,又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经他手创作的“样板戏”音乐,可以说个个是经典。其中既继承了传统,又发展、创新了传统。“样板戏”的许多剧目,如今还经常上演,其中很多唱段还经常被人演唱。经过“样板戏”时代的人爱听爱看,即便是现在的年轻人,听起来也十分喜欢。“样板戏”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于会泳深厚的民间音乐的功底,和他对传统音乐普遍规律性的研究的结果。他所著《腔词关系研究》、《民间曲调研究》(手抄本),都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他在“上音”任民族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时,带领同事和学生们进行着有计划的、卓有成效的传统音乐研究。他本人更多的进行所谓“综合研究”,实际上就是我认为的对传统音乐进行“非程式性”的、普遍规律性的研究,而这些都应用在了他在“样板戏”创作的实践中。他这种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对我们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的传统音乐学家们、有志于创作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作曲家们,都能像他这样对传统音乐进行从个体到总体、从个别规律到共同规律的深入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有效地运用到创作中去(当然,音乐学本身还有对音乐的认知功能),我想,不光我们的京剧乃至戏曲发展会有光辉的前途,整个中国音乐都可能按着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音乐风范的要求去发展,于会泳的这些经验是会对我们大有裨益的!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