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碰撞 古乐新声-音乐论文
国内的乐迷对于谢楠并不陌生,这位在本土成长起来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是教育家林耀基先生的得意门生。在任教中央音乐学院的同时,她还活跃在国内外的音乐舞台上,其演奏风格热情奔放又不失女性的柔美细腻。奥利维拉在上世纪中后叶一度被誉为美国小提琴界的的领军人物。这位葡萄牙后裔,曾经跟自己的同胞范·克莱本有着相似的经历——在1978年成为了第一个在苏联柴科夫斯基小提琴比赛中赢得金奖的美国人,这一方面证实了他出色的艺术才华,更因是在“冷战“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成功而在当代音乐史上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奥利维拉艺术的黄金时期,他的演出足迹遍布全世界,曲目则从巴赫到当代作曲家艾诺约哈尼·劳塔瓦拉涵盖面相当广泛。
两把价值连城的名琴的出场是这场音乐会的另一大亮点。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尤其是对于演奏家而言,拥有一件得心应手的乐器犹似如虎添翼,能将其精湛的演奏技巧和艺术理解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伴随着小提琴演奏艺术的高度发展,提琴制作也发展成为了一门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学问。此次音乐会上,旅美小提琴收藏和制作名家曹树堃为两位演奏家分别提供的瓜内利琴和斯特拉迪瓦利琴,乃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三大名琴”其中之二,每把都有着传奇般的历史和不菲的身价,据说是合起来价值近亿元人民币。其中,奥利维拉使用的1729年的瓜内利琴与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挚爱的瓜式琴据说系用同一块木料制成,属“同门兄弟”。该琴琴板较厚,声音雄浑,就像男高音,与奥利维拉的演奏可谓相得益彰。而谢楠使用的1861年斯特拉迪瓦利琴的身世更是非同寻常,曾因被拿破仑三世收藏而名扬天下。这把琴手工精细,琴板较薄,声音高扬,拥有着女高音一样的音色。现代提琴虽然没有古琴历经沧桑的醇厚与传奇经历,但随着现代科技的支撑和制琴家的聪明才智,也是不断有佳作问世。此次依据两把经典名琴,由曹方堃制作的两把仿古提琴,在音乐会上亦有上佳的表现。观赏世界名琴的风采,更借此加深了对于提琴艺术的了解,是很多观赏此次音乐会的乐迷的一个意外收获。
音乐会上半场,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迪全套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由俄罗斯克麦罗沃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的林涛执棒中国少年交响乐团担任协奏。《四季》是维瓦尔迪五十岁前后出版的12部协奏曲中的前四部,均采用了三乐章协奏曲的结构。这是在同时代的音乐文献中难得一见的有标题作品,作曲家甚至在每一部协奏曲前面都附上了一首生动形象的十四行诗,以对应解释乐曲所描绘的景象。作品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段落,因而诞生了近三百年之久,今天依然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但像此场音乐会上四部协奏曲完整演奏的情况却不多见。这也为我们比较两位演奏家的技术特色和音乐个性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在观众期待的掌声中,奥利维拉率先登台拉开了《春》的序幕。《春》第一乐章快板当属整部《四季》中最为著名的段落,音乐从轻快愉悦的笔调进入,一副春日和风煦阳与春雷滚滚交替呈现的景象跃然眼前。奥利维拉的演奏一开始就表现出一股强大的气势,发音干净、扎实、宏亮,力度较强。除部分快速走句音准有偏差外,演奏相当饱满、动人。第二乐章广板中,奥利维拉充分挖掘了牧歌式悠扬旋律的内涵,音乐表现相当丰富、成熟,发音饱满,层次感强,句法清晰,将人们带入了安详、恬静的春日草原之上。在接下来的快板乐章,他的演奏则较为随意,音乐风格也不够挺拔,显得有些松懈。
《夏》描写的先是炎炎烈日下,人畜的慵懒与疲乏,而后在整部作品中贯穿了暴风雨到来前后牧羊人惊慌、不安的情绪变化。第一乐章伊始,长达一分多钟的乐队部分,以动机式短小的音乐语汇表现了烈日暴晒下人与牲畜奄奄一息的疲乏之态,与之后进入的独奏小提琴表现的大风卷起、风雨欲来之势形成了强烈对比。奥利维拉显然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状态,一开始的演奏就令人为之一振,十分精准地完成了乐曲中的技巧部分,在与乐队的竞奏中又夺回了主动权。接下来他的演奏可谓是渐入佳境,第二乐章柔版-急板,音乐表现得有境界,够大气。第三乐章急板,大量急速的音阶进行描写了酝酿已久的狂风暴雨的终于降临,奥利维拉的演奏流畅、精彩,快速部分发音非常清晰,颗粒性强,很好地营造了一种压迫、紧张的气氛,显示了作为一位演奏大师深厚的演奏功底和音乐的掌控能力。
接下来,是谢楠上场演奏《秋》、《冬》两曲。演奏家一改惯常的礼服裙装,代之以红色的上衣和黑色的长裤,既显示出中国特有的喜庆之意,又不乏现代女性的精明和干练。《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第一乐章快板,谢楠的音乐处理细腻、技术表现精准,如果不是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奏家,很难有这样的良好状态。这一乐章的技术难点在于大量的双音段落和快速走句,谢楠的演奏清晰、准确、毫不费力,表现出了扎实的技术功力。进入到第二乐章极柔板,她开始使用了较少压力的运弓和不加柔弦的演奏,营造了一种非常安静、平和的氛围,在音乐意境上与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对比。从现场看,这种对比使用得非常成功,产生了很好的动静呼应的效果。第三乐章她的演奏显示出蓬勃的朝气,运用了较快的弓速,使发音清澈而明快,左右手配合也非常准确。
《冬》表现的是野外人们不断奔走取暖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雪景场等景。第一乐章中谢楠通过运用弓子的长短与弓速的快慢来表现音乐中的强弱对比,生动地描写了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第二乐章也是整部《四季》中非常有名的段落之一,曾被改编为轻音乐并广为流传。不同于《秋》的第二乐章,谢楠一开始就使用了较多运弓和揉弦的奏法,使得音乐表现得非常温暖,让人联想到在寒冷的冬天围坐在火炉旁的温馨和惬意。之后她又运用弱奏和少量的揉弦重新回到冷色调中,音乐形象的变化非常丰富而成功。
整部作品听下来,我们不仅短短的时间里随着音乐的流动经历了四季的变幻,也感受到了两位演奏家各具千秋的演奏风格。
下半场,谢楠和奥利维拉又分别演奏了《圣母颂》(舒伯特)、《吉普赛女郎》(克莱斯勒)、《夏日时光》(格什温)、《c小调夜曲》(肖邦)等不同时期的作品。在这些风格迥异的作品中,两位演奏家的技术特色和艺术个性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其中,谢楠演奏的《原主题变奏曲》和奥利维拉演奏的《茨冈》最具代表性。
《原主题变奏曲》是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亨利·维尼亚夫斯基所创作的高难度小提琴作品之一。这首乐曲采用了引子、主题加变奏的结构,并大量运用了小提琴左右手的各种高难技术,对演奏者掌握技巧的全面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谢楠演奏的引子中的G弦高把位上的旋律发音圆润,双音部分清晰、准确。主题的演奏轻松而华丽,发音非常清亮而透明的,在接下来的变奏中的快速连弓琶音、较大跳跃的换把以及演奏旋律同时加左手拨弦都非常到位。乐曲中大量三度、八度、十度的快速双音部分她也完成得十分出色,连顿弓速度快,发音清楚,控制力强,左右手配合默契。
《茨冈》是的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唯一的小提琴独奏曲。这是一部技巧高超的音乐会狂想曲,为创作此曲,拉威尔还专门花了大量时间来研究小提琴的演奏方法。这首乐曲同样采用了大量变奏的手法写成,吸收了匈牙利-吉普赛音乐中查尔达什舞曲的风格,保留了拉松和弗里斯卡两部分的结构。乐曲热情奔放,又随意放松的吉普赛风格显然让奥利维拉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乐曲开始大段G弦上的旋律中,他的发音无论是低音区还是高音区都非常均衡,左手揉弦也很不错(尤其在高音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吉普赛音乐中洒脱不羁又略带忧郁的情感。在后面的变奏部分中奥利维拉演奏的单、双音快速走句、边拉边左手拨弦以及快速的跳弓等技巧都处理得得心应手,热烈奔放的音乐情绪也在高超技巧的支撑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体而言,谢楠演奏风格干净明快、严谨,发音较直爽,爆发力强,更多运用弓速变化而不是压力来演奏。这种风格在演奏古典时期的音乐:如维瓦尔迪、贝多芬等人的作品时更具优势。奥利维拉演奏风格则沉稳大气,动作简洁有力,有丰富内容,较为随性洒脱,发音较圆滑,更多的运用弓子的压力变化来演奏,也更适合演奏浪漫派和现代派的作品。本次演出之前,京城媒体清一色的以“对决”“论剑”“斗琴”等为题,对音乐会予以了报道,竞技的味道十足。但笔者以为,对于真正的艺术而言,并优劣、无高下之分,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艺术家同台与其说是“竞技”,毋宁说是艺术灵感的互相碰撞和启迪,从现场的效果来看,不仅演奏家自始至终处于相当兴奋的演奏状态,不时闪现出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观众更是在不同演奏风格的对比呼应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欣赏体验。
文章来源于《人民音乐》杂志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