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文革”时期笛曲创作的艺术特征-音乐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人民音乐》韦建斌日期:2012-10-08人气:1475

作品创作以民族民间曲调为创作素材

  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地域的传统音乐风格色彩相距甚远,而“文革”时期的笛子作品多以各地民歌、戏曲等传统音乐元素为创作主题,并赋予新的内容创作而成,这些音乐题材以“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为创作标准,给当时的民乐创作也带来了一些正面效应,在题材和内容上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时代性。如曾永清、马光陆的《草原巡逻兵》(1972),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素材,表现了守卫在草原上的骑兵战士戍边的英雄形象;简广易以晋北“二人台”素材创作的《山村迎亲人》(1974)表现了公社社员欢迎人民子弟兵的生动场面。

  由于对传统地方音乐素材的挖掘和运用,此时期的笛子作品地方色彩极其浓郁,如1966创作的《牧民新歌》短短几句前奏就能勾勒出一幅清新、辽阔、心旷神怡的草原景象,具有典型的内蒙地区的地域音乐风格。 

   前面提到的,刘富荣的《帕米尔的春天》便是以塔吉克民族音乐风格为基础改编编创作而成。此外,张谷密的《玉树草原之春》(1975)以玉树藏族歌舞曲《依》为素材;曲祥的《沂河欢歌》(1976)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风味;陆金山的《喜看塞北换新天》(1976)吸收了“二人台”的音乐元素。从以上及后文附表中不难看出此时期作品出自多个地域,这些地区的民间素材构建了当时笛子曲创作的基石。

  作品主题与主流政治话语高度一致

  任何艺术事象的产生,都离不开相应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文革”的笛曲创作便深受其所处的大时代背景的影响,其间任何一项政治风潮,都会在艺术创作中产生涟漪。而乐曲名称是作品主题思想的高度浓缩与概括,鉴于“文革”时期浓厚的政治氛围,艺术作品都要被“上纲上线”,所以许多笛子作品在当时都采用“又红又专”革命热情的题材和词汇为题。

  “文革”时期的笛子作品无一例外的体现了这一特征,从此时期作品的曲名上我们就能直观地判断出乐曲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如反应人民军队保家卫国的《草原巡逻兵》、《野营路上》、《山村迎亲人》等。在《山村迎亲人》中甚至直接引用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主题旋律,体现出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形象。此时期的笛子“唱”出了一首首赞歌,乐曲名称不但与主流政治话语保持高度一致,在作品中均抒发了对党、国家、领袖、军队的颂扬之情。这也是包括笛子曲在内的,这一特殊时期音乐创作的鲜明特征之一。在创作出众多经典旋律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文革”时期笛曲作品题材上的单一性。

  耐人寻味的是,很多作品为了“恢复”其艺术性,“文革”之后将其曲目名称进行了更改或调整。如陆金山先生的《苦去甜来全靠党》更名为《苦去甜来》、《喜看塞北换新天》更名为《塞北春歌》。

文章来源于《人民音乐》杂志2011年第12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