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多种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得与失
摘要: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多种电化教学手段,如:动画模拟、分层显示、仿真模拟、影视演播和习题教学等等,可以课本知识更加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同时,也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有效性,给地理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地理教学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已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地理学科的时代性、综合性、基础性决定了地理课堂最容易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化教学环境的功效。因此教育部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地理教学教学也不无例外地使用着各种现代多媒体技术,把计算机当作日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创设教育环境的工具——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上课。同时也激发着更多的教学工作一线的老师不断探寻着新的教学方法,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创新型教学而不是成为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式中的现代化助手,笔者在长期教学中有几点得与失。
一、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得
1.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手段,能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降低教学难度
比如,地球公转运动的教学中利用flash软件制作三维立体的动画来直观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空间运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和移动规律,同时通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带动晨昏线的移动来获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把前人通过漫长长时间观察得到的知识浓缩在短时的三维动画中,把遥远的、难以感知的变成了近距离、可视的,方便了学生的对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规律及其运动带来的影响的理解。
再比如说,通过仿真模拟地理环境中的火山:灯光显示岩浆喷发,山头浓烟滚滚,火山的结构和喷发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对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及其规律的探索中,我们用powerpoint将所有自然带的实景图通过超级链让学生观看并分析世界每个地带的自然带的景观的特征。让众多学生无需亲历却能产生亲临其境 的感觉,并通过分析直接获知自然带分布的规律,以及规律产生的原因分析。
灵活地运用特写、切换、动画等技巧展示三维空间、描述动态变化、揭示时间演变,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来展示教学内容,在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主体效应。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的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增加教学容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心理学知识说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若两者同时使用,就能够接受约65%。科学研究也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多媒体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处理在一起,有利于教师进行视、听、触等多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扩大教学容量,便于学生学习、记忆,,从而取得传统地理教学手段无法取得的效果。
譬如,我们在进行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首先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性质的讲解,过去我们凭借老师的讲解,常常让我们的学生难以理解。现在我们有立体的三维动画和优美的解说,让学生快捷地了解并以表格形成总结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性质与季节性的移动的规律。其次我们调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完成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析(除大陆东侧的气候类型),大多数学生都会很顺利完成。这是过去传统的讲授课必须用4-5课时方能完成的内容,而今天我们只需2课时就可完成。同时因为三维动画的形象生动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传统讲授过程中由于过分抽象而让部分学生昏昏欲睡进入另类空间。可以看出今天的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增加教学容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3.运用多媒体手段,更好、更快地将现实社会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贯穿于地理教学中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教学更富有感染力、说服力
过去我在讲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我们只有大量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数据例举,学生并不能有多少促及心灵深处的感受,今天我除了例举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各种详实的数据外,我们还能展示全球各地灾害的图片资料、视频写真,还能来一段显示灾难的电影大片,让学生视觉、听觉的真实感受,有如亲历其境感受深深促动的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形成强烈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要求,那时你再告诉他那些防灾、减灾的措施,他们还要再找点其它的呢。
再如我讲述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时,我通常会将世界各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呈现给学生,学生虽有所触动,但不够深刻,于是我们带上部分学生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将我们周边遭受污染的河流、堵塞的交通、化工厂周边农民的反应、农田土壤污染的调查、城市垃圾的处理场等拍摄下来,利用电脑呈现给学生看时,学生的心变得沉重起来,明白环境问题就在身边。治理环境刻不容缓,匹夫有责。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单单靠教师的语言描述,缺乏情境渲染,往往难以产生共鸣。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其声像并茂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增强事物的真实感,让学生用心地去感受、去体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往往能引起情感共鸣,自觉接受熏陶,同时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加了地理课堂教学容量生动性,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多种电化教学手段,如:动画模拟、分层显示、仿真模拟、影视演播和习题教学等等,可以课本知识更加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同时,也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有效性,给地理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形式。但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二、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失
1.教学内容过量呈现,节奏过快,学生来不及反应
这就是所谓“大容量、快节奏”,这是我们很多老师在评课时习惯性的恭维话,实际上我们要辩证看待这句话,更多的时候是带有贬义的。我们很多老师有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由,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生吞活剥些内容,又不给学生反刍咀嚼的时间,学生还未反应过来,我们又转入下一个话题。坐在后面听课的老师尚未反应过来,何况是我们未接触过这些知识的学生。知识呈现的速度超过了学生阅读思考的速度。这常常会出现在我们许多好心的老师课堂上,实际上我们设计的内容和难度,应该是在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的。掌控的难度很大,需要教师反复的打磨。
2.现代化的“机灌”现象严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以电脑为核心的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几乎自始至终都是在进行课件的演示,教师已由一位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变为了电脑的主导地位,学生成了机器的奴隶,师生互动少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少了,思维活动受到限制。如何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我个人认为教师在备课和课件制作过程中,不能只是不断进行知识的呈现、结论的过程推导,而是尽量呈现典型、有深度、能触发学生思维,而且具有多维度思维可能性的问题;充分利用教材和网上的各种信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由进行形象感知、自主感悟、有更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的表达、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并在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情感,领悟创新的策略,健全创新型人格,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作出更多的活动性尝试,从而实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3.课件制作难、烦,不利推广
多媒体已不再是声、画、像的简单组合,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运用其中。一个好的课件,不仅仅是声音、画面、视频、文字等的简单组合,要制作一个优秀的课件,首先要对声音、图形、视频进行一些处理,这就要求制作者至少能够较熟悉地掌握五六种应用软件如超级解霸、豪杰大眼睛、Acd see、Photoshop、Premiere、Cool 3D、Xera3D4、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等,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事。纵观我校190名教师,能够制作课件的不到一半,能制作出高质量课件的则是屈指可数。
技术层面的难仅是课件制作拦路虎的一个方面,课件制作中的材料、信息的收集则是烦和难的另一问题。这两大问题难住了很多老师,导致我们不少老师至今还在找别人要课件用,不顺手时干脆不用。我个人则是信奉拿来主义,为了一堂课的课件我会从网上收集很多同一类型的课件,然后重新进行加工整理,以适应自己的教学风格。笔者以为教育部门应该组织老师进行基础课件的制作,材料的相关收集,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我们经常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而现在的教师更多的时间往往要在课件的制作,而忽视了我们的主体——学生,这也是我们上课变成展示课件,课件成了课堂的主宰、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沦为课件的奴隶的重要原因。扭转这一现象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加以重视。
4.过分依赖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忽视其它生活中简易、实物媒体的使用,使教学变得虚幻
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做温室里的花草久了,外面的世界冷暖不知。现在的学生对司马光砸缸中“缸”的无知,以已成为对我们学生与现实世界严重脱节的代名词。我们的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制作的虚幻的多多少少让学生离现实越来越远。此外我们的一些教师对电脑的依赖,已经到了无他寸步难行的地步。一旦停电,便茫然无措。因此我建议能不要电脑时尽量不用,让我们也回归自然一把。
古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一切事物皆有短长,关键是用物的人,如何善用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的学习,扬长避短,尽可能懂得去灵活地驾驭它,使其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而不是臣服于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