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作者: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县委党校-肖菲来源:原创日期:2013-05-08人气:115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活态性,它以人为载体,世代相传。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因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归根到底是传承人的保护。②根据县政府办公室公布的《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评定奖励办法》的规定,2007年3月我县启动了首批传承人的评定工作,共评定传承人11名。同时,县人民政府为杰出传承人发放传承补贴。这是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大靓点,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认为我县的做法开了先河,并在全国推广。2009年我县对传承人的管理上又有新的举措,一是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修订出台了《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评定奖励办法》,提高了杰出传承人的补贴标准,国家级项目传承人传承补贴由每人每月800元提高到1000元,省级项目传承人传承补贴由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800元,市县级项目传承人传承补贴由每人每月400元提高到600元。二是强化了传承人的跟踪管理,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奖罚兑现。对原已公布并享受传承补贴的11位传承人进行了全面的现场考核,对未能全面履行传承职责的传承人分别扣减了传承补贴,此举在传承人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刺激了他们增强传承工作责任心。三是开展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申报评定工作。2009年9月,我县开始聘请专家对12个县级项目的36名传承人进行了评审。直至2011年新评出22名县级项目的杰出传承人。至此,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队伍更加壮大。
2、专业队伍的成立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过程来说,除传承人外,文化馆等专业队伍的建设也极为重要。他们不仅承担着文化遗产资料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而且承担着为大众提供传统文化交流平台的传播工作。这些专业人员通过组织广泛的宣传活动让普通老百姓知道“非遗”不仅是人类信息的一种存在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的有价值的资料,更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依据。2010年,隆回县在省内率先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挖掘、整理、申报和传承、保护、管理的工作;负责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申报、评定和管理、考核工作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配备了10名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5人,他们都是多年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家。这一专门机构的成立表明了县委领导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使我县“非遗”工作如虎添翼。为了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县政府实行了奖惩制度,对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员予以奖励。
(二)存在的问题
1、工作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从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学历分布表[见表1]来看,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小学,大专以上学历寥寥无几。文化程度较低影响了文化传承的质量,更加谈不上对“非遗”的创新与发展。“非遗”的传承从而只能在原地踏步,达不到一定的规模,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同时,文化馆等专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也有待提高,虽然经过几次选拔招聘,专业人员已经得到充实,但是要发展壮大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显不足。
2、专业人才队伍出现断层,青黄不接
目前,我县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与创作人员出现队伍老龄化,青黄不接的现象(见表2)。时代的进步使“非遗”存在的人文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一代的手艺、技巧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大多数年轻人受到时代的感召、大城市现代生活的诱惑,纷纷走出大山,远离了世世代代承袭的传统技艺。愿意学习传统技艺的人少了,懂的人也就自然少了,致力于研究这些“老东西”的人必然更少。最终导致了我县的文化馆、文化站出现了老一代专业人才即将退休而年轻一代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因此,着力培养新一代骨干力量,吸纳专业技术人员是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3、研究人员力量不足
通过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实际情况来看,研究人员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三多”现象。“三多”主要指,一是散兵游勇多,有的研究者只是凭一时兴趣涉猎非遗研究,并没有从事专门此项研究知识储备。二是兼职现象多,有的研究者身份多变,身兼数职,影响了研究工作的深入。三是短期研究多,有些非遗工作者只是为了眼前功利性目的而做些临时性研究,没有职业意识和长远目标。同时,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与高等院校没有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致使“非遗”保护看似精彩,实则后劲不足。
4、缺乏文化产业化的管理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用发展的眼光,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发展“非遗”,最有效的方式是使之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三个关键是政策、科技和人才。政策扶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前提条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是其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重要的是以产业的意识看文化、以产业的意识发展文化,树立经营管理观念,培养管理人才,以人才促产业。对于我县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并不稀缺,缺少的是对非物质传统文化感兴趣、懂经营、有科技水平、会管理、有现代眼光的复合型人才。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