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行为金融学角度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

作者:商丘工学院管理系—李超来源:原创日期:2013-06-13人气:1364

传统金融学明确的把人看做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市场是有效市场,如果用传统理论解释民间借贷等非理性的利率,停留在经济人层面上,很明显是不合时宜的。行为金融学认知的人的有限理性,为研究民间借贷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石。
它在承认了人有理性的一面的时候,同时认为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受到许多理性之外的情感、冲动等的影响,在外界条件约束下人对自己理性行为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这些是和原有理论截然不同。是对原有理论的改正和充实。传统金融学承认理性经济人、有效市场和完全套利假说,不注重行为主体心理诉求,而行为金融学脱离了传统金融学理论束缚,重新探讨民间借贷市场主体的心理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寻求民间借贷危机形成的微观原因。
(一)过度自信。人常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率,倾向信奉自身的判断能力,放松本人对待理性态度的限制,无形之中拔高了自我意识形态,对事物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作出抉择时都有自我归因偏差等等,种种上述心理表现就叫做“过度自信”。在决策者中间,无论是是非理性决策者还是理性决策者,都坚持认为理性站在自己这边。而且决策者认为自身具体了一定专业知识和掌握了若干有用信息,因而进行投资决定,便对自己的判断力极度自信。
反映在借贷市场上,当市场波动与贷款人的私人信息相斥时,贷款人的信心并不是等额地减少,而将原因归于客观,而当市场波动与贷款人的私人信息相符时,贷款人的信心就会膨大。贷款人的这种过度自信是推动市场成交额一路飙升,最终酿成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过度自信往往让交易者相信自身能准确地认知市场的变动轨迹,即便自身理性地认为价格是不可预测的。正是这种直觉判断形成了贷款人投资方向——譬如地产价格不跌的基础。面对高额利率,仍然义无反顾。要理解民间借贷危机,我们一定都要意识到贷款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
(二)易获得性偏误。易获得性偏误是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人们比较容易联想到某件事情,决策者便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个事件常常发生;反之,假如某类事件让人很难意识到,相关信息在人的脑海里匮乏且模糊,贷款人就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低估这类事件发生的概率。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某个社会、某个时代所盛行的、为人们熟悉的信息自然不难获得,因此,不能忽视贷款人在决策时受社会化影响的程度。
当借贷的价格即贷款利率上升时,贷款人会预期对应的投资项目价格不会继续下跌,从而继续贷款,于是就推动了更大程度的资金需求;然而,相应的贷款利率下跌,贷款人预期对应的投资项目价格继续下跌而抛售,会导致利率继续下跌。长此以往,资金价格惯性产生并进一步促进了利率的提高。
(三)心理帐户。它是指无论个人、家庭和公司都存在一个或多个确定的或潜在的帐户体系。这些帐户体系往往遵循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想违背的规则。这使个体、家庭或公司做经济决策时候常常以非预期的形式影响本身,使本身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经济规律。心理账户使得贷款者面临很高的利率时仍然无所畏惧,从而导致了市场投机者的产生。贷款者将损失放在某个独立的“心理账户”,他们的心理呈现递减的敏感性,也就是当损失逐渐增加,痛苦程度会逐渐减少。所以贷款者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赢利抛出,亏损持有”想法,最终便产生处置效应。贷款市场中,当投资品价格升高,利率处在升高阶段的时候,市场非常活跃,换手率非常高,价格被逐渐推高,逐步导致民间借贷的繁荣;反之,随着投资品价格下行,交易量也会逐渐下降。这就阐述了利率上升出现时总是随着交易量的上升,利率上升的初始会持续相当长时间。正是处置效应的存在导致了上述现象。即市场上有更多资金涌入民间借贷公司,利率持续上升的现象。
(四)从众效应。从众效应也叫羊群效应。是指决策者在信息环境非确定的情况下,其行为很容易受到其他参与主体的影响,从而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小道消息、忽视自有信息,依赖舆论从而采取从众的策略。当民间借贷市场产生从众效应时,民间贷款人和借贷人往往会跟随其他人做出决策,导致借贷市场对信息过度反应,利好信息导致借贷需求猛增,投机膨胀,直到引发借贷危机;反之,利空信息会导致民间借贷市场加速泡沫破裂。
(五)模糊规避。是指参与者在进行决策时候会排斥不确定性。在面临冒险的抉择时,会产生以已知的概率作为依据的惯性,而回避非确定的概率。很显然,当新的金融产品出现,参与者往往增加过多的风险溢价,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参与者对该金融产品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自然地便会降低风险溢价。
在民间借贷市场,对于借贷人和贷款人而言,巨大利息收益和支出伴随着中国房地产等高回报资产的一路上扬。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潜在的风险,会比较现有的状况作出调整。
结论和对策
(一)研究结论
通过行为金融学的若干理论深入地讨论借贷双方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就会发现:民间借贷主体决策跟传统经济学分析相反。参与主体不会像完全理性的“经济人”那样行事,即会按照预期效用理论和贝叶斯法则理性地进行市场交易和主体抉择,保持市场均衡的秩序。相反,借贷双方的判断和抉择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若干心理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各种认识和情感上的差异,故此,民间借贷市场的参与者只能保持有限理性。
(二)对策
为了阻止民间借贷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从政府、借贷双方的视角提出对策;以此来对政策进行建议
1、大力整顿民间市场秩序,规范担保公司等的行为。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应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发展典当行、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能从根本上缓解民间借贷危机。定期汇集民间借贷信息和出现的问题;建立民间借贷监测网络,时时监控民间借贷市场情况;建立健全“银监—银行—企业”的信息通道,及时观测企业资金流向,特别是关注大额资金流向非合同关联方的领域。对一些担保公司、银行等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行政制裁,严厉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2、加强对民间借贷双方的正确引导,构建对称的信息平台机制。由于社会公众缺乏民间借贷的专业知识和有效信息,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政府应构建一个公开、透明的民间借贷信息平台,逐步完善民间借贷市场的信息发布和交易机制,媒体、专家和学者发挥正面舆论的积极作用,利用舆论进行合理引导,消除民间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还应在民间借贷过热时适时发布预警信号,同时鼓励相关金融部门给予民众投资基本知识培训,强化借贷双方投资风险教育,调节市场情绪,引导贷方需求主体形成合理的预期,有效抑制投机心理,减少非理性行为。
3、规范借贷双方行为,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进一步规范个人贷款审查的程序和标准,逐步建立并完善个人诚信系统。发挥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及主管部门的作用,对市场上的投机心理和投机行为加以正确引导,防止市场中多度投机。出台合理信贷政策,增加投机者的资金成本,提高其投机风险,必要时给予经济甚至是行政制裁,尽可能地遏制投机行为,减缓其对市场的冲击,减少市场中的噪声交易行为。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