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休闲农业与民间艺术保护的矛盾——中州学刊

作者:季中扬来源:原创日期:2013-07-29人气:841
休闲农业就其性质与审美品质的内在要求而言,它与民间艺术保护具有一致性。但是,休闲农业毕竟是一种经济形态,在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它不会把文化内涵与社会效益置于首要位置,有时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甚至会不惜破坏固有的乡村生活场所及其文化生态,从而与民间艺术保护之间产生矛盾。
生活性是民间艺术最重要的本质规定之一,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态,不管是剪纸、年画、面人、泥塑玩具,还是乡村音乐、舞蹈、曲艺,都直接产生于生产、生活需要,而且直接服务于生产、生活需要。民间艺术深深地扎根于在场的生活,它的乡土气就根源于它产生的特定场所,一旦从具体的时空中抽离出来,其地域性的、群体化的审美经验就会丧失根基,成为一种假面。但是,在休闲农业开发实践中,为了方便都市消费群体,往往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将多个区域的民间艺术进行集中展示,一种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由此变成了舞台艺术。吴晓对湘西德夯的描述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德夯景区入口处,每当有旅游团队入门时,便有欢迎仪式,即苗鼓表演。入门后至景区中心地带的沿途,陈列了大小不一的各种苗鼓。在停车场旁,有一苗族艺术展演大厅,这里是以苗族歌舞形式举行欢迎仪式的地方。一般表演的节目内容是:苗鼓、苗歌、苗舞、苗族恋爱习俗、苗族芦笙、苗族求雨习俗、苗族竹竿舞,外加一些邀请旅游者参与互动的游戏性节目。而民间艺术最集中的出场是名为《山风鼓韵》的主题晚会。……按照现代舞台叙事模式,《山风鼓韵》共分为序曲、山风、鼓韵和尾声四个章节,共12个节目,演出时间90分钟。除后勤、后台工作人员外,直接参加演出人员共68人,演出场地在一个可容纳300多人的圆形跳歌场。”⑩白居易提到民歌时说,“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与文人艺术相比,民间艺术无疑是稚拙、粗糙、土气的,为了让其适合舞台表演,专业的艺术工作者就得努力提升其审美性,殊不知这种经过美化、艺术化的舞台上的民间艺术形态早已变质、变味。民间艺术固然追求审美性,但其真正的力量却并不在于审美,而在于身心融入地参与其中所体验到的团结感。尼采对酒神力量的描述最能说明民间艺术的这种力量,一旦融入其中,“在世界大同的福音中,每个人感到自己同邻人团结、和解、融洽,甚至融为一体了……人轻歌曼舞,俨然是一更高共同体的成员,他陶然忘步忘言,飘飘然乘风飞飏……此刻他觉得自己就是神,他如此欣喜若狂、居高临下地变换,正如他梦见的众神的变换一样”B11。
在休闲农业开发实践中,对乡村进行过度开发也会与民间艺术保护之间产生矛盾。比如,为了恢复、再现、模仿某些历史场景,或是为了整体景观效果,迁移原住居民,重新打造一座迎合都市人消费想像的村庄。这样的乡村不再是人类生产、生活、繁衍的场所,其实已经丧失了乡村性,变成了都市生活嵌入在乡村的一个场所,没有生命,没有生气勃勃的景象,只有满足各种消费需求的服务。在电视剧《北京青年》第34集中就再现了这种休闲农业场所,那里有林荫道、池塘、田野……景观非常赏心悦目,但由于没有劳作的村民,没有现实生活中乡村的景象,让人觉得仿佛是走进了一个主题公园,而不是回到了乡村。这样的过度开发无疑破坏了民间艺术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得民间艺术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鱼。欧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避免这样的矛盾,它们往往非常重视民众和社区的参与,从规划到实施,几乎每一步都让当地人加入其中。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兴起的“造乡运动”中,也“强调内发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由当地居民做起”B12。
在现代化进程中,民间艺术不仅是当代乡村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且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保护立场出发,应该严格限定商业开发,淡化其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公共事业投资,强化其社会效益。但是,如果没有休闲农业等现代经济形态的介入,乡村不能尽早纳入现代化框架中,就会不断衰败,成为老、弱、愚、残的聚集地,又何谈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呢?因此,不能以否定休闲农业来解决休闲农业与民间艺术保护之间的矛盾,而应该探寻如何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既能有效地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又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关键在于要认识到休闲农业不是打造景观以迎合视觉消费,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城里人到乡下来“找乐子”,而是要保护性地建构出不同于都市文明的另一种生产、生活空间,来丰富现代人的生活体验。在日本的“造乡运动”中,高柳町是一个姑娘都不愿嫁过去的穷乡僻壤,家家盖的是茅草屋顶,当地居民就以茅草屋顶作为品牌,居然吸引了大量游客,到了高柳町的游客无不沉浸于茅草屋顶、围炉而坐的亲切安宁的农家氛围之中。因此,休闲农业的开发不一定要大资金投入进行大工程建设,而应该因势利导,以充分彰显乡村性为核心,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建设出充满生机、洋溢着生气的新农村,在这方面,四川成都锦江区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就有着典范性。
其次,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突出其日常生活性,而不是观赏性。只有把民间艺术还原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才能避免民间艺术发生安东尼·吉登斯所谓的“时空抽离”的现代性危机。日本“造乡运动”的开拓者千叶大学教授宫崎清特别强调民间艺术开发植根于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他在指导三岛町建设时就开展了生活工艺运动,还成立了生活工艺馆,馆内设木工、陶艺、编织、涂装等工房设备,游客只要交纳一定费用,便可以亲手体验器物的制作,如用快轮拉坯、用小窑烧陶等等,并有专人进行指导。B13
总而言之,生活性是民间艺术的灵魂,在休闲农业开发实践中,只有努力保护民间艺术赖以生发的空间,包容创造与传承民间艺术的原住居民,提倡融入性的生活体验,才能减少与民间艺术保护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注释
①[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
②[美]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成素梅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③潘立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④潘立勇、陆庆祥:《中国传统休闲审美哲学的现代解读》,《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4期。
⑤[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第86页。
⑥转引自张环宙、许欣、周永广:《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人文地理》2007年第4期。
⑦张环宙、许欣、周永广:《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人文地理》2007年第4期。
⑧央视“新闻调查”:《原生态:历史与现实》,http://news.sohu.com/20061107/n246241420.shtml.
⑨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求是》2007年第1期。
⑩吴晓:《乡村旅游语境中民间艺术的在场与形变——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个案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B11[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6页。
B12B13张燕:《经济的追求和文化的维护同样重要——日本“造乡运动”和台湾“社区营造”的启迪》,《装饰》1996年第1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