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领域中女性主义兴起的必然性
绘画领域中的女性主义是一种艺术的话语方式和存在方式,代表着对社会的反思。自17世纪开始,艺术界惯给女性艺术家们贴上入侵者的标签,表面看似敞开怀抱欢迎所有人,实际却鲜少对女性开放,直到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如今当代女性已然形成对各个方面的纽带联系,这不仅是女性自身的进步也同时牵连着时代以及国家的命运。
数据显示,关于女性主义绘画的主题创作长期以来鲜少被研究者所提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少之又少。通读任一版本美术史,统以男性艺术家为主流而女性艺术家显少的边缘化现象为普遍研究情况。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女性主义这一话题我们不再避而不谈。女性主义艺术的显现毫无疑问是受到19世纪发端于西方国家的女权运动以及80年代文化界对性别问题研究的影响带动,随着社会发展的大步调及不断发掘过程中的体会需要,绘画领域中的女性主义艺术的兴起注定且必要。本文通过对女性主义在绘画领域中长期以来的社会背景到各种因素交替影响下带来的观念转变,再者客观市场的需求及具体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和个人觉醒意识的研究阐述绘画领域中的女性主义兴起的必然性。
一、绘画领域中女性主义的发展背景
对于女性主义的解读,是对父权制政治利益的反向结盟,更带有政治色彩。纵观历史长河,几千年来的两性社会男女关系一直受到物质世界“弱肉强食”的客观规律影响,导致最终以理性强悍的男性为至高点的男权社会,感性柔弱的女性为“随从附属”,形成了所谓男尊女卑的历史现象。威宁格认为“最低贱的男人也比高尚的女人高的不可比拟”。中世纪时的基督教文化里同样有种妇女天生是次一等的荒谬说法。这些约定俗成的时代观念长期限制着女性的发展,女性大多处在以男性为主题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框架之中,她们不断的受到忽视、压制和歧视。
通过绘画领域来看我们不难发现,20世纪以前的绘画几乎没有女性参与其中的迹象,基本是由男性完成。佐法尼创作的《皇家学院院士们》刻画了所有的男性院士,但独独少了两位女院士,即使她们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一方面因为她们被禁止参加人体写生,另一方面体现了其社会地位的低下以及被传统集体否定的角色。诺克林首次考察艺术学院的人体写生课时发现性别歧视的问题。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体写生课作为研究训练的基础,是每位画家创作的重要因素,但直到20世纪初,女艺术家依然被禁止参加任何人体写生课程,等同于被剥夺了最高级艺术作品——历史画的可能性,使得她们只能被限制在“镜前”肖像、风俗画等。历史记载的中国女画家同样寥寥无几,在仅有的女画家中还都是官宦家庭的背景,且她们的作品皆体现了男性的审美意识,思维仍处于随从状态。
二、绘画领域中女性主义观念背景的转变
历史还原了女性长期以来备受偏见和质疑的真相,古往今来女性艺术家的数量更是屈指可数,压迫至最低处必定会“触底反弹”。19世纪,来自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成为了绘画领域中女性主义的发生因素与艺术理论的影响来源,其中女性的贡献功不可没,它像一条分水岭使人们从最基本的生存开始向多样化情致发展,极大的突破了既定艺术界限。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男性主义”的衰落,在西方艺术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女性主义,所掀起的变革风潮也对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旧时中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加上1995年妇女机构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引进中国,使国内艺术市场有了新的定义与诠释。
20世纪马克思就女性在社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经典阐明:“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马克思认为女性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表达不仅在物质劳动和繁衍后代上,还体现在社会革命的事业中,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1980年左右,大批西方女性主义专著传进中国,由朱虹发表的《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首次将女性主义这一名词正式引入中国。英国《卫报》曾报道,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这个世界对于女人来说似乎更多彩。很多女性在识别色彩的比差和层次方面优于男性。比如两种颜色由一男一女分别作出描述区别,男性在描述时是“蓝色”,而女性描述会是“宝马蓝”和“比亚迪蓝”。由此可见,在女性主义的带动下会产生更多优秀的女性艺术家,通过这些先决的生理差异,为绘画领域作品增添多层次且富有女性魅力的色彩,也为世界美术史的完整性添砖加瓦。
三、多重”市场”的需求
对于“市场”需求这一必然性因素,其含义不仅在字面,更是文化政治之上的“市场”需求。众所周知,女性主义的由来受到多次强有力的女性主义运动及理论影响 ,开端即带有政治因素并引起国际内外的一片躁动。当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并具有话语权时,争端增多需求便加大。
1971年一篇来自琳达·诺克林的名为《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的文章在《美术新闻》刊登,它的直白明确引发了一场空前激烈的讨论,此激烈程度也再一次证明了世界对于绘画乃至艺术语境下所有有关于女性这一词汇的敏感度与关注度。这篇文章的发表最终成为了艺术史上女性主义发展的开端。1994年,中国女性画家路青的作品《我是荡妇》就像一把锋利的剑直戳进旧社会封建文化的脊髓,其画面与名称无一不是对当时男权社会下的过分规范女性的事实揭露及挑衅意味。
从商业市场的角度来看,21世纪以来国内艺术拍卖市场上女性艺术形势大好,无论是带有政治意味的女性主义题材还是女性艺术家们,都受到了广泛关注,个中缘由不仅是因为女性艺术家天然的生理因素在很多思维、视知觉方面强于男性艺术家,产生的专属于女性的艺术风格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时代给予女性艺术家及绘画领域中的女性主义展现的平台增多增大。尤其是近几年,如通过CMMA的调查数据中显示近几年女性主义专题的群展数量,以及国内外知名女性艺术家们的个展所占比重的提升 ,如喻红、段英梅、彭薇等,都可以看出绘画领域中的女性主义的必要性和影响力不容小觑。从外在状态来说,根据AMMA所显示,近几年全球的艺术作品市场拍卖记录中女性艺术家的拍卖记录无论从成交额还是关注度都要更优于男性艺术家。
四、女性艺术家们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油画创作作品中,女性这一角色更多被用于所描绘的素材,身在其中却是“局外人”,优秀艺术家主要是男性,偶尔会出现女性。每当强调性别的同时便会遭到世人的质疑。
20世纪墨西哥女画家弗利达·卡罗,是一位具有传奇魅力的女性艺术家,她的油画作品中体现了一个柔弱普通的女性在经历现实挫败后对婚姻、家庭社会等问题不妥协不示弱的主观表达及态度。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弗利达一直坚持本我,也正因为存在这样一种女性意识,使她的作品拥有了无限的意义。
中国85’新潮后也踊跃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艺术家,代表人物有夏俊娜、申玲、管朴学、蔡锦等,她们各自有不同的风格,或奔放表现或内涵写实或唯美浪漫。申玲的笔触奔放大胆,毫不掩饰却直抵人心,表达看似粗鄙实则细腻的两性关系;夏俊娜的油画作品富有少女的浪漫情怀,且古典和现代风格兼备;管朴学的作品豪放且具有异域色彩风情,玻璃器皿通透斑斓;蔡锦作品中枯萎形色对生命内涵的张力表现带来无以名状的触动和吸引。这批优秀女性艺术家在85’新潮运动中发挥着极高的个人价值,敢于否定艺术集体理想主义下的观点与风格,通过个人的艺术构想和切身实验改变。
无论是女性意识或女权主义观念,女性艺术家在艺术领域都以她们特有的情感意识,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解读着这个时代,突显了女性在包围着男性的社会中运用独特女性视角来看待社会的新观念,或者说是一种反叛、一种革命。
五、结语
美术发展史的研究是对当时社会背景文化的研究,就如同论绘画领域中女性主义兴起的必然性亦是论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的必然性。如今影响女性主义发端的女权主义运动已维持百年,女性主义艺术崛地而起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作为一种否定的声音,它的任务更多的是打碎固有的男权势力压迫。绘画领域下女性主义将会成为什么?将会改变什么?如何实现女性议题的不断超越是我们现阶段的重中之重。从长远看来,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必须依靠女性的力量,这样人类才足以实现全面发展并且和谐互利的良好状态,更有利于建立健康的社会秩序和关系。可见女性主义在绘画领域的兴起具有必然性。
本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https://www.zzqklm.com/w/xf/265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