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原创作品《薪火颂》中代表性女性的形象塑造

作者:崔茜来源:《尚舞》日期:2023-04-08人气:798

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仅要向观众传达其所承载的情感,还要根据具体的故事内容进行情感的转换,最终唤起该人物完整的形象,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展现出来。人物形象所反映出来的人物性格、内在品质等抽象元素,通过肢体语言、行为、形象等舞蹈元素表现出来。《薪火颂》此作品就是将此代表性女性的三种不同形象融为一体,三种情感相互转换、又融为一体。

一、原创舞蹈《薪火颂》的创作意义

本人从多个舞蹈作品的搜集中发现,优秀的舞蹈作品里,巧妙的人物形象设计是重要前提,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是核心要素。如果作品中没有其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象,那么该舞蹈作品的内在价值就无法充分的体现出来,观众也无法拥有更深刻的体验。关于作品中代表性女性的塑造,需深入了解该年代的历史背景,捕捉人物形态的细节及特点,从而使此形象更具有真实性。关于形象的塑造,它不是编导或创作人员随意想象发挥和创造的,是需要结合其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的意义的。因此,文章围绕红军母亲的人物形象塑造展开研究和探索,正确的在舞蹈创作中运用形象塑造的方法,以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独特的红军母亲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从而展现原创舞蹈作品《薪火颂》的艺术价值,供观众欣赏,给予观众独特的视觉体验,达到塑造“红军母亲”此形象的研究目的。

塑造丰富立体的红军母亲形象,刻画出具有代表性、生命力的形态特点,打破人们对传统母亲形象或传统军人形象的认知,将三种不同的形象色彩融为一体,既拥有“温柔慈爱”的母爱,又不乏“自我牺牲”的红军精神,以及背后所隐没的“爱人形象”,从而凸显舞蹈作品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情感,给予观众深刻独特的艺术享受与体验,从而传达此形象在作品中的艺术价值。


              (图片来源:河南大学《“百年誓言”——献给建党100周年建校110周年,2017级舞蹈编导专业原创作品专场》)

二、主要人物形象研究

通常情况下,任何一个舞蹈作品都有主要人物的存在,是编导在选定题材和明确立意之后选择人物去承担他展开作品叙事以及完成个人表达的任务、表达作品主题、推动情节发展;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通过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去给观众带来某种启示和思考。

(一)“代表性女性”之爱人形象

   她,先是一位妻子,才是一名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首先是一位爱人。“薪火”能够传承的前提,就是这一爱人形象的塑造能否成功。

作品《薪火颂》中虽然没有直接单纯表现“红军母亲”作为爱人形象的这一面,但我认为她的这一面是隐藏在作品中的,每一种形象出现的前提都是由“爱人形象”发展出来的。作品第一段中的双人舞女演员虽怀里抱着孩子,已经是母亲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但两人的肢体动作配合大多还是表现她隐藏的“爱人”身份的;第二段中同样有一些双人舞的动作是来表现这一形象的,比如有一幕妻子生气,丈夫哄的动作,两人的生活化动作搭配,就隐藏着她的这一妻子形象。“妻子”的消退才会有“母亲”的诞生,最后才能够迎来“薪火”的传承。所以,这一形象看似没有表现出来,但其实反而是这一角色最重要的一种身份,是“红军母亲”这一形象塑造的前提和基础。

(二)“代表性女性”之母亲形象

自古以来,“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主要地位。与“母亲”有关的事迹从古至今都是编导以及作家编创的重要主题之一。世界上历史上的母亲形象数量众多,男女编导所塑造的母亲形象也各具特点和特色。同样,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往往这些“母亲”也会显示出一种迥然不同的面目。 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着大量的歌颂“母爱”题材的作品,比较著名的是五四时期冰心等人塑造的“圣母”形象研究,但也有与之相反的张爱玲笔下描绘的“恶母”形象,这一形象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心中慈爱的“母亲”形象。

    而作品《薪火颂》中所塑造的母亲形象,与往常编导所塑造的有所不同。其背景是革命战争时期,虽身为一位母亲,但其背后也是一名红军战士的双重形象。因国家的需要,她必须要忍痛与襁褓中的婴儿分别,告别家乡,远赴战场,这一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包含母亲内心的不舍与悲伤,和在战场面前不畏艰险、舍小为大、为国奋战的红军精神。

(三)“代表性女性”之军人形象

红军精神,是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惧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所有的精神;而以这种精神编创出的红色主题的舞蹈,是伴随着红色文化时代的产生而产生的,是爱国精神和抗疫精神的艺术化表现,它由舞蹈语汇的表现方式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风貌。

红军形象无疑是用刚毅、威武、坚韧这样特别具有男子气概的形容词来体现,作品《薪火颂》中所塑造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红军,而是“女红军”,作为不同于其他普通女性的一种独特的群体,是近现代中国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征路上经受了与男战士完全不同的磨难,但同样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一形象的塑造,是“显而易见”的,编导所塑造的“母亲”虽双手抱着孩子,但身着军装,因此,给观众的第一视觉感受就是“红军形象”。通过对影视作品以及历史背景中提取所需要的红军形象特点,进而将之用另一种表现方式呈现出来。在作品中,能够直接表现红军形象的舞蹈动作很少,但从作品的开头至结尾,具体情节的发展以及情感的推进,矛盾的推动发展,这一过程无一不是将红军的伟大形象以及不怕牺牲、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红军形象”和“母亲形象”是所塑造代表性女性的两种主要形象,这一双重形象的产生,表达了两种身份同时产生的复杂情感。温暖和蔼的“母爱”与满腔热血的“军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使“母爱”中饱含坚毅之情,“军情”中又充满温柔之感,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这一种独特呈现是要将人物的军人精神以及军人使命,利用另一形象的配合、烘托,进而更加深入人心。这一种“相辅相成”的塑造方法,是对历史的重现,也是当代人对于红军精神的赞颂。编导利用“薪火”这一充满传承感的词语,将母亲与红军这两种形象融合在一起,最终呈现出这种独特的人物形象和审美价值。

三、作品《薪火颂》中代表性女性的塑造方法

一个作品中形象塑造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舞蹈语言是塑造形象的基础,是引导和表达情感的手段。编舞者将他们内心的想法转化为舞蹈动作表现出来,然后有意识、有目的地将这些动作组织成舞蹈语言。同样,形象塑造中道具的运用能够满足肢体动作表现的特性,能够渲染舞蹈氛围、烘托作品主题、营造角色形象、突出情感表达。通过这两种形象塑造的方法,能够更清晰更饱满地表现出此代表性女性的形象特点,从而凸显此作品的主体思想。

(一)舞蹈语言对于形象塑造的作用

舞蹈语言在塑造舞蹈形象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样,人物形象的语言塑造离不开情感的内在支撑,人物语言的独特性更离不开情感关系的铺展和发展。形象创作中的情感语言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运动和情感变化。演员的情绪状态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对于作品的表达。如果演员只是简单地完成并复制编舞和导演安排的舞蹈动作,那么这个角色的表达将会是空洞的和无生命的,只有切身去体会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将感情带入到肢体动作中,这样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才是鲜活生动的,才能够深入观众的内心。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时代属性,因此对于他们的舞蹈表达也都有独特的舞蹈动作特点。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相对于内在的情感,其实外部的动作形态更容易把握,因为外部的动作形态是人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它能够更快的被演员完成渗透,它是为了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服务的,所以,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和独特性是特别重要的。并且,动作语言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舞蹈动作,还包括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行为,它能够使作品的情节更真实更贴切,能够更好的诠释所塑造的角色。由于这些行为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因此,根据角色的形态特征,它最容易使人理解,也是一种更准确的行为。这样的表现方式会使观众更快更直接的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在舞蹈的表演中,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正是这些生活化的动作,而这些生活动作是被经过艺术化的处理的,它来自生活,但高于生活。比如《薪火颂》此作品第一段中“红军母亲”的动作语言;将襁褓搂在怀中“摇晃”哄孩子、和红军丈夫抱着孩子“散步”这种日常又温馨的画面,以及最后向挨个村民“送”孩子时的复杂情绪。这一组组通过艺术处理的生活动作,不断地冲击观众的内心,这种冲击所带来的效果是单纯的舞姿动作无法代替的。在进行舞蹈作品中某一个舞蹈动作的表演时,表演者不同的感受不同情感的变化,会赋予这个动作不同的的含义。比如作品中“红军母亲”有许多双手托起孩子的动作,这个动作在第一段中所表达的是把刚刚诞生的孩子看做宝贝一样托起,表达出新生命的降临带来的幸福之意,这时身体的状态是激动有力的;第三段中同样也是母亲双手托起孩子,但这时是要面临与孩子分离,演员的情感是悲痛的,所以在情感的变化下,舞者这时托起孩子双手是颤抖的,身体的状态也是无力直不起身的。但一个完整的舞蹈形象缺失了舞姿动作也是不行的,它的作用是提供给人美的享受,也在塑造人物形象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第二段中“红军母亲”与红军丈夫以及村民们,利用活泼灵巧的双人舞动作来表现三口之家和村民们的欢乐生活。这种艺术效果不是仅仅依靠生活动作就可以完成的,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作品中独特的形象,使作品更加完整。

(二)道具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在当今很多不同的舞蹈作品中,道具的使用越来越频繁,道具的出现在整个作品中,能够更全面,更直接的揭示主题,也能使舞台呈现出的效果更加饱满。

作品《薪火颂》中主要的道具——“襁褓”,在整个作品中贯穿全程,帮助推动情节的高潮和发展。第一段中是男女双人舞,表达“红军母亲”与丈夫和孩子的幸福生活,“襁褓”的出现,直接点名作品主题——“薪火”,同时能够诠释男女两人的夫妻关系,以及凸显出“红军母亲”的性格形态特点;第二段是男女群舞,表现的是村民们听到好消息,过来看望这一对夫妻和刚出生的孩子,营造出这种欢快的气氛,而这一段的重心还是在道具“襁褓”的身上,村民们挨个的抱孩子、哄孩子、抢着看孩子、争着计划孩子的未来,一切都是围绕着孩子进行的,也就是通过道具“襁褓”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一段“红军母亲”与孩子别离,将孩子寄养给村民这一情节发展做铺垫,两段形成差别;第二段与第三段的连接部分,演员静止,随之是婴儿的哭声,这一部分的设计会使观众的视线都放在“襁褓”身上。第三段中也是男女群舞,通过“红军母亲”与“襁褓”之间托起-紧抱-不舍-送出-村民拒-再送,这一系列母亲与村民们动作和剧情的配合,塑造出“红军母亲”伟大无私的母亲形象和为国奋战红军精神。“襁褓”这一舞蹈道具的运用,在作品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第一,能够诠释作品中“薪火”的意义;第二,使“母亲”的形象情感塑造更具感染力,更表达“母亲”对革命理想“代代相传”的坚定信念,也隐喻了——是广大人民群众养育了“革命”。

“红军帽”作为群舞《薪火颂》中的另一个道具,虽然在作品的结尾才着重表现,但在整个作品中,这一道具的出现和使用是“薪火”传承的必要条件。作品的最后村民接过母亲手中的孩子之后,父亲将头上的红军帽放在孩子的包被上,意为希望可以将红军精神“薪火相传”,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寄托,与作品名称相呼应,表现红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结语

塑造人物形象作为舞蹈作品创作中最复杂多样的部分,非常考验编导对舞蹈编创的知识积累,同样更锻炼了编导对于生活中细小事物的捕捉与认知。作品《薪火颂》的编排和表演,将作品所表达的“红色精神”发扬光大,也是对于建党一百周年的纪念。


本文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