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博物馆馆藏牛角酒器浅议
遵义市博物馆(贵州酒文化博物馆)藏有牛角酒器10余件,经专家鉴定其中2件为一级文物,其余为一般文物。从年代来看,清朝时期3件,民国时期4件,其余为现代品。其材质多为水牛角,也有一件犀牛角。其纹饰多有明显的苗族彝族风格,也有三件比价特别,除常规的纹饰外,还有刻有酒厂的酒瓶和广告语。
一、牛角酒器的历史
中国民间使用牛角作为饮酒器的历史很长,早在商周时期就有用牛角杯饮酒的记载。《豳风•七月》中描述:“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国风•卷耳》中也有描述:“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兕”古代指犀牛一类的兽名,“觥”指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而这里的“兕觥”则特指牛角酒杯。
贵州少数民族使用牛角酒器的时间较久,这也和贵州少数民族对牛的崇拜有一定关系,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山地较多,很难用现代机械进行大规模生产,从古至今耕牛都非常珍贵,从建筑构建、头饰服饰、民间舞蹈中均可发现对牛的重视和崇拜。清李宗昉的《黔记》中记载:“清江黑苗男子,以布束发顶,戴银圈大环耳坠,着宽裤,男女皆跣足……春日晴和,携酒食高冈,男哥女和,相悦者以牛角盛酒欢饮,奔而苟合,男子生子后乃曰有后人,方事耕作也。”《黔记》中还记载:“安顺兴义二府以十二月朔为大节,相传武侯南征时所遗铜鼓,若掘地得之击以为欢,富者常以重价争购,丧则屠牛招戚友,以牛角欢饮……”这也说明牛角酒器在贵州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中使用时间之久,使用场合之重视。牛角酒器的制作也更加精美,苗族、侗族制作牛角杯时先将牛角用水煮,把牛角中空掏净,将整个角面打磨光滑,在角面阴刻各种几何纹饰或者动物、花草等,并施朱漆,有的更讲究会涂上银粉,镶嵌装饰。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每个村寨都有一两对工艺精美的牛角杯,供村寨举行盛大活动时使用。
二、遵义市博物馆馆藏牛角酒器选介
1.清苗族龙凤纹牛角杯
2件。清代。一级文物。材质为水牛角。杯内弯直径33.5厘米,外弯直径39.8厘米,口径长8.5厘米,口径宽4厘米,重732克。杯前端弯而尖,后端杯口不规则。两件牛角杯纹饰相同,杯体施朱漆,银饰雕花,一面从杯口至杯底依次雕绘云纹、鱼鳞纹、龙摇尾吐雾、线纹,另一面则雕绘几何纹、网纹、三叶草、飞凤、鱼身和线纹。杯脊上银雕“潘按江晋记长用乾隆二十四年季夏月”,另一杯脊上银雕“乙丑潘按江晋长用大清乾隆叁拾肆年季月谷旦”。1990年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大兴乡潘氏宗族处征集。
此对酒杯在工艺上采用了彩绘、施漆、雕花、镶嵌等工艺技法,突出花纹的立体感。所绘纹饰栩栩如生,寓意吉祥美好的生活愿景,体现了贵州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和高超的技艺水平。其出处为黔南龙里县大兴乡潘氏宗族传用的酒具,有明确的年代记载,是一对具有历史学术价值和民俗价值的珍品。
2.民国彝族牛角酒壶
1件。民国。材质为水牛角。通长34厘米,最宽处12厘米,壶口径2厘米,壶底最大径8.6厘米,重730克。壶身大部分为素面,近壶口三分之一处雕刻鱼鳞纹、柳叶纹、山纹和几何纹等,各种纹饰交叠汇聚。角尖和壶口有残缺,壶底部有明显的裂纹和缺口,壶身朱漆几乎全部脱落。1993年征集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苗寨。
此酒壶是彝族所用酒器,彝族人热情好客,他们迎接贵客的方式就是敬酒,而对酒杯材质的选用也很讲究,选用牛角也是表示了牛与主人密切依托关系的延续。牛角酒壶与酒杯相比,其底部是全封闭,壶口圆形不尖。壶体内部经过内镗外车,将用于酒壶嘴的牛角经过钻孔与壶体铆接,这需要工匠娴熟高超的制造技艺,方能使酒壶盛酒经久耐用。
3.清素雕犀角杯
1件。清代。材质为犀牛角。通高6.2厘米,最宽处8.3厘米,口径长12厘米,足最长处3.5厘米,最宽处3.5厘米,重172.2克。杯为斗形,上阔下窄,口沿开敞较大,呈不规则椭圆状,平底。杯表面光滑如镜,通体素面,只有简洁的线条和弧度。口沿两处残缺。1986年由贵州省博物馆调拨。
犀牛角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在古代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广西侗族自治区陆川县中医药研究所编的《陆川本草》中记载了水牛角可代用犀角,主治热病昏迷、痲痘斑疹、血热溺赤等病症。工匠将犀牛角做成酒杯,也是希望犀角的药性能溶于酒中,饮酒之人能达到治病或养身的效果。此件酒器虽无任何纹饰点缀,但因其本身材质的珍贵,犀牛已属濒危保护动物,已无法再用作原材料,流传于世的犀角雕刻品非常少,因此这件犀角杯也是十分珍贵的。
4.贵州遵义珍酒厂牛角杯
2件。现代。材质为水牛角。通长30厘米,最宽处7厘米,口径长7厘米,宽4厘米,重分别为338.78克、341.67克。杯体底部施朱漆,雕刻纹饰施彩漆。两件纹饰相同,由杯口至杯底以纹饰分为五段,两面均雕绘几何纹、卷云纹、回纹和鱼鳞纹。杯身两面不同在于第三段,一面绘珍酒酒瓶,刻“酒中珍品 珍酒”六个字,字体似行楷,“珍酒”二字略大。一面绘斗牛图,两头牛身上绘有五瓣花和其他图案,角对角呈攻击状态用力顶向对方。远处有栅栏,牛脚下有青草。杯外弯脊上雕刻“赠贵州珍酒厂厂长李永常 癸酉春”,内弯脊上雕刻“贵州遵义旅行社敬奉 遵义旅行社总经理李性刚”。纹饰和铭文均用阳刻。近杯底处有一小圆孔,用以穿线绳便于悬挂或携带。1993年征集于贵州珍酒厂。
此两件牛角杯是1993年原遵义旅行社总经理李性刚赠与贵州珍酒厂厂长李永常的礼品。李性刚曾任中国国际旅行社凯里支社总经理,多年负责少数民族窗口业务工作,其员工中有善雕刻之人,1992年从黔东南调到遵义创建遵义旅行社。1993年珍酒厂和董酒厂联合举办庆典活动,李性刚受邀参加了活动,并组织了一批少数民族姑娘在董酒厂窖池边歌舞表演,他从黔东南购买了一些牛角杯,请员工进行雕刻,将其一对赠送给珍酒厂厂长李永常和其一件送与董酒厂厂长陈锡初。这两件牛角杯做工精致,特别之处在于雕刻了珍酒的品牌语。珍酒原名茅台酒易地试验茅艺酒,源于1974年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关于茅台酒产量要扩大到1万吨的指示,由贵州省科委和省轻工业厅选址遵义市北郊(董公寺镇)进行茅台酒异地试验,经过十年努力试制完成,旧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品尝试制酒后亲自书写“祝贺贵州茅台酒异地生产试验鉴定成功——酒中珍品”题词,随后更名为“珍酒”并正式生产。“酒中珍品”成为珍酒广为传播的口碑和广告语。
三、牛角酒器的使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手工技艺不断创新,同时机器批量生产的酒器越来越精致,牛角酒器被各种材质的酒器替代,而少数民族则一直沿用至今,多用于节庆、迎宾、敬拜等场合。
(一)民族节日
贵州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相应的民族节日也很多,有苗年、彝年、侗年、鼓藏节、芦笙节、姊妹节、火把节、斗牛节等等,每年从正月到腊月,月月有节,过节必有酒。
鼓藏节又称为“吃鼓藏”,是苗族重要的节庆活动,相传是由苗族祖先姜央公敬拜其母亲蝴蝶妈妈而兴起的。苗族鼓藏节每13年举办一次,有的会持续3至4年之久。“鼓”是祖先的象征,所以鼓藏节的仪式活动都以“鼓”为核心来进行,节日期间整个村寨热闹非凡,村寨长老将村民们聚在一起,围着祖鼓摆放糯米、鱼肉和米酒,燃香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大获丰收。村民们吹起芦笙,跳芦笙踩鼓点,唱苗族古歌,分享美好生活的快乐。在鼓藏节仪式活动中,村民要用牛角杯向芦笙手敬酒。节日期间也会吸引来很多外来游客,热情好客的苗族同胞会在寨门口迎接客人,向客人敬牛角酒,把他们节日的快乐传递给客人。
苗族每12年要举办一次招龙节,招龙节具体举办的时间由寨民集中商议而定。招龙节当日,年长的寨老带领全村老少身着节日服装,一座山一座山插挂白纸人、吹芦笙,到达主峰山顶便开始举行“招龙”仪式,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幸福、吉祥如意。仪式结束,苗族妇女早已备好米酒,手持牛角杯等待着向祭师敬酒,迎接龙的到来,一路回到寨子,这也意味着把龙神请到了苗寨。完成招龙接龙后,节日活动还会有踩芦笙、斗牛、对歌喝酒等,有的会持续三天三夜。
苗族、仡佬族、侗族都有过吃新节的习俗,吃新节的时间大多在新稻成熟的农历七、八月里,家家户户备好糯米、米酒、鱼肉等,举行庆贺丰收的活动,主人客人举起牛角杯畅饮,庆祝丰收,分享喜悦。
(三)婚嫁喜庆
贵州少数民族婚俗各异,传统一些都有相亲说媒、提亲下聘、婚礼喜宴、新娘回门等过程,每个环节都有酒相陪,人们去参加婚礼也会说“去吃酒”。
相亲说媒就需要有一个“媒人”,负责受男方(大多数)委托到女方家中“说媒”牵线,促成双方相识,也有男女双方早已认识并都觉得合适,于是找“媒人”去女方家中提亲,征得女方家人同意。下聘礼时男方族人需要肩挑鸡鸭鱼肉到女方家,女方家接礼后则回馈鞋子、绣品等亲手做的礼品,当天女方家会拿出自家酿的米酒招待男方亲戚,双方商定婚礼具体时间。有的地方下聘礼还会进行两次。婚礼当天,新娘和伴娘们穿好民族盛装在家等新郎的接亲队伍,伴娘们每人装满牛酒杯自家酿的米酒拦在门口,新郎和伴郎们必须把牛角杯里的酒喝光才能进门接新娘。而新娘在出娘家门时则要喝出门酒,接入男方家要喝进门酒。男方接亲客在送别女方送亲客时相互用牛角杯敬交杯酒,以此表达对对方的欢迎和感谢。婚礼第三天,新郎要将新娘送回娘家,吃回门酒,然后返回新郎家时,吃同心酒,这样好事方圆满结束。
(四)迎宾待客
少数民族同胞们热情好客,在他们看来,无酒便不成礼,为了表示其热情好客,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都有以歌劝酒的习俗。在贵州的苗乡侗寨还有一种风俗,有贵客进入村寨,以拦路酒迎接,拦路酒少则三五道,多至十二道,最后一道设在寨门口,村民盛装出动以歌劝酒,这是迎接贵客非常高的礼仪,用到的便是牛角杯。喝“牛角酒”时,客人不能用手接牛角杯,否则主人便会趁机松开手,那满满的一杯“牛角酒”就要客人一饮而尽方可进寨,酒不饮完无人接杯,也无处可放,因此通常是客未到主人家而酒已半酣,着实有趣。
四、结语
遵义市博物馆(贵州酒文化博物馆)收藏的牛角杯虽然数量上不是很多,但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从制作工艺到创作寓意都各具特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贵州少数民族生产生活、风俗人情和饮酒文化,是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很重要的实物。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