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山东梆子艺术的文化环境与发展策略

作者:李敏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09-21人气:572

山东梆子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山东的代表性剧种。山东梆子唱腔豪迈、旋律明快、音域宽广,剧目多传达忠勇孝悌、侠肝义胆等思想,与山东人忠厚耿直的性格高度契合,生动展示了山东人民的价值追求与审美意趣。2006年12月,山东梆子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其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强国战略不断向着战略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对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成为亟待文艺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剧团应当立足山东梆子的历史源流与文化环境,多层面剖析山东梆子艺术的形态特征、探索山东梆子艺术的发展规律,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理论支持。 

一、山东梆子艺术的文化环境

(一)地理脉络:黄、淮、运三河的共同哺育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地理环境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山东梆子起源于鲁西南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处,此地北临黄河、南接淮河、东倚京杭大运河,是南北水系交汇、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从气候角度来看,山东省域内大部分地理空间处于黄河冲积平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山东全域拥有良好的耕作条件,尤其适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发展。山东农民与土地的交流互动为传统戏剧提供了充足素材,极大地丰富了山东梆子剧本的内容资源。黄河地域独特的人文风俗与地理条件不断为周边劳动人民提供文化养料,梆子腔剧种围绕黄河经留地形成了带状分布格局。自古以来山东便重视水运的作用,这也为山东人民与外省人民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提供了环境支持。除黄河外,山东省域内还有一条纵贯南北、接引黄淮的京杭大运河。在水利工程对艺术要素的扩散作用下,山东逐渐成为文化交流的中枢与中转站,这样的地理条件赋予了山东梆子独特地域性特点和多元化审美质性,也为梆子艺术的传承和交流带来了巨大的推力。

(二)人文积淀:儒家仁礼之声的传承演绎

儒家将礼乐看作社会治理、伦理教化的重要手段,并围绕“仁”这一概念对音乐展开了多层次挖掘,在审美、技艺、道德、政治等不同层面的交织中构建了系统的礼乐体系。正如“立于礼,成于乐”所表达的那样,礼和乐的在功能与特性上具有一致性,它们共同表达了儒家思想家的美学与价值追求,这样的音乐形态有助于引领人们的审美与道德观念。儒家学派所崇尚的忠、义、孝、节等精神品格对山东梆子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剧目中的正面形象往往会根据“义者,宜也”“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儒家经典理论展开行动。比如在《墙头记》中,演出者便站在儒家孝悌礼仪的视角对张老汉的儿子儿媳展开了批判。可以说,山东梆子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剧目中角色的行为逻辑与情感表达也常常具有浓厚的儒家美学色彩。

(三)历史源流:地域礼俗与民间信仰的交织流变

追溯历史源流,传统戏曲在先秦礼乐文化奠基之下逐渐与地方礼俗信仰融合。自宋代起,戏曲剧种便开始服务于宫廷礼仪或民俗活动,民间的一些祭祖、祈雨、庙会、节庆等活动均有戏曲的参与。梆子戏因具有高亢、激昂等特点而与庙会锣鼓喧天、其乐融融的气氛相得益彰,自形成起便用于庙会酬神仪式。此外,山东梆子也经常用在红白喜事上,它满足了这些仪式对锣鼓、唢呐等器乐的需求。同时,山东梆子在成为丧葬嫁娶的固定曲目后,与这些仪式的风俗特点展开了交融互渗,比如《苦中乐》就是为了烘托守孝之时的情境而创编的曲牌。民间习俗对人民群众审美趣味具有较强的塑造力,因此戏曲在与信仰礼俗的相互影响之下也逐渐有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更加宽阔的发展途径。山东梆子在民俗活动中的介入不仅满足了其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丰富了民间礼仪文化的内涵。可以说,山东梆子既是人民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山东礼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地区人文历史的缩影与映现。

二、山东梆子艺术的呈现样态

(一)唱腔特征

山东梆子戏具有“由字生腔,字领腔行”的腔词结合特点,在声腔中融入山东方言色彩,实现“方音融腔,声腔变形”。从“r”的发音来看,山东省内各方言各不相同,但由于鲁西南地域方言对于山东梆子的影响较大,因此采用此地方言展开剖析。实际上,鲁西南地处官话区域,省内各区域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不大,不过仍有少量发音与普通话存在明显区别。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zh、ch、sh”发平舌音即“z、c、s”以及“r”发前浊音等。山东梆子在演唱中一般具有仄声咬字重、吐字富有凌厉感等特征,这些特点均展示了鲁西南方言对戏曲唱腔的影响。在山东梆子“十三韵撤”中,晕口的宽窄往往会决定音色效果,比如阳声韵即以“n、g”等收尾的鼻音韵母往往表达沉稳情感;而“一七撤”“姑苏撤”等阴声韵收尾的韵撤多表现出温婉音质;以“a、o”等单元音为韵的撤则发声响亮,多用在豪迈唱词之中。除发音外,鲁西南官话的音调也影响着山东梆子的唱腔。具体而言,鲁西南方言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值走向分别为“13”“42”“55”“321”。这样的语音值决定了山东梆子曲目的旋律走势,充分彰显了戏曲的地域性。如果创作者与演唱者不顾方言本身的特点很容易导致腔词相背,继而使表演蹩脚拗口。

(二)旋法特征

山东梆子采用的音级调式多维小三度音程结构,这使得山东梆子乐曲拥有稳定协和的特点。唱腔中会使用跳进的方法来提升旋律的程度,将大起大落的旋律与花腔、甩腔相结合,彰显出山东人民豁达潇洒、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山东梆子男女腔旋律各有特征,其中男腔“红脸”以“大5大6”为主要音高,音域范围一般不超过一点的1、2。女腔一般比男腔高4、5度,高音区集中在一点的2和3附近。相较其他剧种,山东梆子腔句间隙处多为“讴”即使用衬词、虚词为补充的装饰性旋律,且经常使用繁复精巧的拖腔、甩腔、花腔,给人以挺拔俏丽的美感。曲目音区虽然偏高,但重视三腔共鸣的通融,因此听者不会感到声音尖利刺耳。

(三)调式特征

山东梆子是豫剧的姊妹剧种,早期的山东梆子与豫剧在调式上十分接近,均以宫、徵交替的调式为主,但随着山东梆子与地域民俗、方言的结合,这种交替的特点逐渐消失,转而以徵调式为主,上韵几乎不会出现宫调,下韵只有极少唱词处在宫、商两调。但山东梆子的部分曲目会将宫音作为过门旋律,因此也会表现出轻微的宫徵交替样态,这使得山东梆子具有阴阳和谐、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质。山东梆子的调门较高且各种板式旋律差别较大,但落音并非毫无章法。比如,大部分剧目上韵通常落于不稳定音,给人以雾失楼台、半遮半现的听觉体验;下韵落于稳定的徵音,该音一般代表乐段的终结,使上下句之间的衔接平滑且起伏有致。此外,山东梆子的板式也极富特色,常见的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等均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节奏与审美意趣。

三、山东梆子艺术的发展策略

(一)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复合型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

作为一种扎根乡土、服务人民的艺术种类,山东梆子从创编到演出再到管理均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相关主体应当不断革新剧团体制,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山东梆子艺术的发展提供人才驱动力。

第一,优化演职人员培训与晋升机制。受传统戏曲传承方式的影响,现在大部分剧团演职人员的技能培训仍停留在传统的口传心授层面。为改变这一状况,剧团应当加强戏曲理论研究,提升演职人员的理论素养。要通过专家研讨会、艺术座谈会、域外访学等方式加强主体间的交流,规范曲谱传承手段。要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活动,并将培训的成绩与演职人员的薪资待遇、职称晋升相挂钩,使他们能够潜心投入艺术创作与表演之中。

第二,充分挖掘青少年演员潜能。要加强校园联合培训,真正将人才培养落在实处。可以在高等院校设置与传统器乐、山东梆子有关的专业,将青年学子培养成山东梆子文化技艺的传承人与守护者。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剧团的文化工作输出复合型表演艺术家。此外,院校、剧团也可以围绕艺术研究课题创设演出比赛活动,并根据参赛结果遴选具有相应天赋的青年演员展开重点培养。

(二)聚焦文化惠民原则,革新山东梆子剧团运营模式

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各级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帮助山东梆子剧团走出剧场,走进社区、校园与农村。许多剧团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借助各类文艺活动为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输送艺术能量。但坦率地讲,无论是场地租用、器材消耗、演职人员交通食宿费用,均需要一定的成本,采用免费表演的运营形式无疑加重了政府的负担。为此,剧团应当紧扣文化惠民政策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型运营模式。

剧团可以通过品牌代言、冠名权赋予等手段吸引资本的进入。例如,在新戏创作之后,剧团应当积极获取企业的支持,可以在演出之时宣传资方的产品,以此增加剧团收入。剧团也可以根据企业文化精神创作新戏剧,以此提升企业的合作意向,从而实现资本与艺术的良性结合。此外,虽然山东梆子在整体上呈现出雄壮大气的艺术气质,但每一地域的山东梆子表现风格也有不同之处,山东梆子剧场应当围绕自身的地域特色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并借助公关手段进行品牌宣传,进一步提升资本对自身的关注度。同时,要丰富市场营销手段,探索线上直播、短视频互动等新媒体传播形式,扩大山东梆子的受众群体,可以在电商推广的辅助下增强与资本主体的合作,提高剧团的跨界营销与市场竞争能力。

(三)厚植乡土文化土壤,筑牢山东梆子群众基础

人民群众是山东梆子的灵感来源与服务对象,也是这门艺术种类创新发展的评判者与受益人。山东梆子剧目中所展现的英雄气概、爱国情怀与浩然正气正是山东人民的人格写照,表达出山东人民讲礼仪、求大同、敬师长、重民本的事项态度。这些优秀的思想品德不仅仅是古典时期山东地域人们的精神追求,更应当成为新时代人民普遍追寻的价值目标。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全面贯彻“两个结合”重要讲话精神,剧团应当在人才培育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与山东梆子的艺术审美性相结合,使之能够承载新的内涵、反映时代精神,获得更多人民的喜爱。

戏曲创作者应当走入群众,身体力行地感受人民的生活与劳作,将地域周围的革命史实、英雄往事、劳模事迹等作为创作的源泉,将山东梆子艺术打造为反映人民情感、塑造人民形象的群众艺术。比如,泰安梆子艺术研究院演出的《墙头记》《两狼山》,济宁剧院演出的《梦圆黄河滩》、郓城剧团创编的《百鸟朝凤》等均是融合了新时代人民劳动特点的优秀作品,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与喜爱。在后续发展中,山东梆子剧团应当以他们作为榜样,不断提升艺术作品的时代性。同时,当前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这也为山东梆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剧团应当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大对山东梆子所蕴藉的传统文化的宣传,争取将省域外人民也发展为山东梆子艺术的“铁粉”。

(四)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创新山东梆子艺术传承发展模式

山东梆子剧团应当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实行静态保护与动态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策略。所谓静态保护就是确保相应产品能够维持原貌,从而把戏曲的艺术与历史价值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资料。在新兴信息技术的赋能下,剧团应当不断探索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在山东梆子创作与传承中的作用,借助强运算性能、大储存空间的信息技术设备对山东梆子的文献、录像展开整合与分类,提升研究者与创作者的使用效率。所谓动态发展,指的是对山东梆子艺术资源展开创造性转化,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进一步汲取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让山东梆子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存留本质特征,也能够满足新时代观众的精神需求。在表演层面,剧团应当积极接触新技术、新设备,将电子调音器、智能耳返、立体声设备、裸眼三维舞台等技术应用在表演之中,以此增强山东梆子的娱乐价值与时代内涵。

除此之外,剧团还应当落实、落细山东梆子保护计划,安排专业人员对相关文化资源展开抢救性保护,还要把现有的内容资料转化为数字资源,提升山东梆子的传播力。要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宣传,让更多“网民”知悉山东梆子这一优秀的文化品类,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山东梆子艺术高质量发展。 

结语

山东梆子的发展历程绵延曲折,虽然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与支持政策,但在人才缺失、受众减少、多元文化涌现等因素的冲击下,其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基于此,表演者、研究者、剧团等主体应当深入探索山东梆子艺术的文化环境,从历史源流、人文地理等角度分析山东梆子的形成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刻阐释其的艺术样态。在后续的发展中,相关从业人员还应继续跟随党和国家文化战略的指引,身体力行地营造良好文化生态环境,促进传统文化的长远传承与广泛传播。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