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综艺节目《灿烂的花园》的创新之道
编码解码理论简述
英国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在《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一文中提出了编码解码理论,霍尔认为,“在一个特定的环节,电视的播放机构必须以一个有意义的话语形式来生产已经编码了的信息。为了产品能够实现,生产的机构—社会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进入和穿过一种语言模式。这就开创出一个更为不同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话语和语言的正式规则在运作着。在这个信息能产生效果,或者能满足一种需要或能被使用之前,它首先必须被认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话语,并能被有意义地解码。”
编码和解码是指大众传播中符号与信息相互转化的两个过程。编码是指创作者将信息内容转化成便于媒介传播或受众所接受的符号的过程。解码是与编码相反的过程,即受传者把接收到的符号转化为方便自身理解的信息的过程,而受传者将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并理解读取其涵义。受众借助解码获得意义,而由于语言的暧昧性和多义性,解码易出现误读。霍尔提出了著名的三种解码类型假说,以此来引导对内涵层面的不同意义生成类型的分析,包括主导性或霸权符码、协商性符码以及对抗性符码。由于剧作文本的意义是由制作者的编码和受众的解码共同完成的,所以借此来分析慢综艺《灿烂的花园》的创新之处。
《灿烂的花园》编码分析
节目定位。相较于其他慢综艺节目,为制作节目而制作的商业目的,《灿烂的花园》这档真人秀有着独特的现实目的。在节目首期就言明了制作的契机——演员张颂文在北京郊区租住15年的家即将重建,家中植物无法安置,需要为他们寻找新的居住地。没有强行赋予,也没有故意为之,搬家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但就是这样一个明确的事件,让观众发自内心地相信这个节目的所有情境,从而真正投入到花园的故事里。而演员张颂文有着《狂飙》之后的超高国民度和甚佳的路人缘;在社交平台上对生活的细腻分享;演艺圈二十年摸爬滚打的神秘经历以及并不常出现在真人秀综艺。主客体的意志统一,实用性与商业化目的并存都让张颂文成为真人秀一块未经过度开采的“璞玉”,节目的立项顺理成章。
节目采用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大大程度上减少了节目组的介入。不同于《奔跑吧》《向往的生活》等节目中嘉宾与节目组的“斗智斗勇”,《灿烂的生活》摄制组选择做生活的记录者,不干预演员的正常生活,节目组的存在感降到最低。张颂文与大家一同到乡民马婶家做客,大多数的拍摄是室外隔着玻璃拍室内的交流。但真人秀毕竟不同于纪录片,《灿烂的花园》所做的更多的是不干预、随性而动、回归嘉宾本身。节目组不会给予嘉宾具体的任务和目标,不会填鸭式请各种飞行嘉宾前来观察人际关系的碰撞,《灿烂的花园》更多的是担任纪录者角色。
一、围绕“小熊”-强个人IP倾向。“如果你想记录我的生活状态的话,你们不要给我做编剧,我自己做我的编剧就好了。我的人生不是按剧本来的。”在第一期节目中,张颂文郑重地表达了他对这档真人秀节目的要求。通过前几期节目,张颂文展现出和这档“没有剧本、没有行程、没有目的”的综艺的高度适配感,围绕明星定制综艺极大的注重明星个人的属性与流量。张颂文有着丰富的个人阅历和乡镇生活经验,他的个人属性就是“没有剧本”真实地生活。正如这些颇具纪录片色彩的片段,反而更能让人触摸到这片土地、触摸到生活本身,进而了解在这里生活了十五年的张颂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看来,演员之外张颂文的真实生活是没有任何剧本的,正是随时遇见的各种意外才组成了生活本身。
“小熊”老师是网络给予他的符号,既有着匍匐于大地的质朴童真,也有对生活的诗情画意。搬入新家选择住花房的帐篷,清晨起床抓了抓头发,抱着小白(张颂文的宠物狗)从旋转滑梯上滑了下去。好友林家川戳破真相,他可以松弛地说是给小狗修的滑梯,然后面露羞涩地憨笑。节目也会结合情景,引用张颂文微博上的语句,第一期节目张颂文与节目组去买植物的半道上突然看到有放羊老伯,立即让导演组停车与放羊老伯攀谈。从羊粪的发酵过程,聊到收羊粪,最后去了大爷家里,收获了几十斤羊粪。之后插入了张在2019年12月7日的一条微博:“我们尚年轻,阅历有限,所以要培养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围绕小熊老师,节目组与张颂文打造的其梦想中的花园“乌托邦”。
二、生活多面-烟火和诗意并存。“松弛、自然、真实、温暖、接地气、极致浪漫”是诸多好评中的关键词。不仅如此,张颂文在节目中所展现的生活方式——做具体的事、关心具体的人、“创造阅历”等,都可以为焦虑的、意义感丧失的许多现代人带来启发。《灿烂的花园》展现了生活的多元性与丰富性,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稳步提升。基本的生活条件下,生活不只有柴米油盐的日常,个人喜好的融入也是生活感的重要一面。例如第二期正片中,张颂文邀请网络植物博主图克来到花园,向众人教授植物知识;之后歌手苏见信到来,张颂文立即提出大家一起外出游览村庄;众人驾驶三轮车边走边看,看到村口老人们聊天,张颂文提议加入其中;张主导与老人们交流谈话并鼓励马嘉祺唱歌。短短半天,场景不断切换,无限可能、多元丰富的生活在此刻有了充分展现。
烟火和诗意并存,这既是张颂文选择的生活,又也是他身为一个演员应该吸收的养分。从节目的呈现看,张颂文在平时的生活中,习惯于目光停留在普通人身上,一方面是为了给他的演员身份汲取养分,另一方面,通过和真实的人建立连接、产生互动,他也获得了情感的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张颂文具备了现代人获得内心安宁和确定感的一种生存智慧。“浓浓的邻里关系,人情味儿,让人倍感温暖”,寻常烟火气是人民生活的常态,而深入基层,与烟火面对面是节目的一大亮点。张颂文碰上村里的新婚喜宴也会应邀去吃露天大席并赠予祝福与礼金,看到在村头老人们聊天也会加入并抛出话题沉浸其中。张颂文与花园家人去北京顺义的大集采购,在集市上不经意间展示了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辨别新鲜的梨、优质的红薯甚至朴实憨直的老板。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都是他往日认真生活的注脚。
空间场景。过往的慢综艺会搭建明星们的居住场所,往往在整季节目中嘉宾们都会在此录制,例如“蘑菇屋”是《向往的生活》的居住地符号,而实体的“蘑菇屋”在全国各地有多座。居住地的实地建筑仅仅作为录制场地而存在,更多的是将居住地符号化放置在不同地域的不同建筑房屋中。“蘑菇屋”一定有具备灶台与大锅且异常宽敞的厨房,具备最佳的赏景位置且宽长硕大的餐桌,堆砌着嘉宾所赠的纪念品的客厅等。
《灿烂的花园》中的节目录制场地,同时也是张颂文的新居住地,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施工中做指挥,为房屋细节尽心竭力。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了整座建筑的形成,张颂文亲手设计花园空间、与工匠一起拧螺丝、为家人做木工完善细节。聚焦于真实生活,打造属于自己的“家”,或许见证了小熊花园的落成,观众们可以更加融入张颂文的生活状态,感悟他的诗意浪漫。节目需要展示张的生活百态,所以选择放大“小熊老师”的爱好,在生活空间中优化现实场景,设置个人倾向的空间领域。在这个空间中呈现的是张颂文诗意般的美好状态,我们的心灵在美的浸润中,自由而愉悦。诗意地栖居就是人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同时也是寻找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凭张颂文的两大爱好“植物”与“表演”,相应地建构起“花房”与“剧场”。
一、花房——自然内化,情感外化。演员张颂文与植物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在京郊乡村的小院中照顾花草,早已成为他的日常。节目制作的初衷即为张颂文的植物们搬家,植物们的“家”无疑是重中之重,所以花房是整座建筑的重心。
相较于具有实体物理形态的场景空间,花房承担了张颂文的精神空间,更多指向其更为隐秘的心理状态。各式各样的植物在花房中欣欣向荣是张的主观意识的外化,叠加在客观场景中。“如果你爱上植物,走到哪里都不会孤独,你会觉得周围每种花花草草都因为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而像老友一样。”张颂文对植物的喜爱似乎要溢出屏幕,主动输出了节目中关于植物的大部分内容,让《灿烂的花园》可以真正地聚焦于植物。张颂文找花农买花讨价还价;去村民家做客一眼就认出花的品种,并根据花推断出主人的喜好;与植物博主畅聊各类花卉的品种和养护方法。张颂文正是在自然的生长中去发现生命的美好,引导受众感受自然的秩序和美感,感悟内心的平静致远。
花房是植物的生活居所,也是张颂文的心灵场域。在人物的居住空间作为人主观意识的外化,承载了人物真实的心理情感活动。而花房内化了自然,寄托了人物的生活态度,并在情感表达和情节发展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五期节目张颂文的江门之行,动机是为拯救濒危龟背竹而重回“京海”——即《狂飙》拍摄地。在解救龟背竹后,张颂文又收获了金竹、虎皮兰、不死鸟、麒麟叶、石斛及九层塔种子等一众心仪植物,以充实花房,进而充盈内心的诗意。在被科技与世俗裹挟之外感受蓬勃的生命力,追求一种和谐的、自然式的花园,于花草树木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二、剧场——生活舞台,即兴表演。在布置花园的过程中,张颂文就专门留了一块区域当作表演舞台,植物的藤蔓当作幕布。剧场舞台作为演员们表演的空间,是演绎角色塑造形象的社会空间。不仅是演员与演员之间的戏中碰撞,也是演员与观众间的情感交流。社会空间重在营造一种由人际关系而凝结成的空间,是蕴含着某一种特定社会关系的故事发生地。其中剧场作为人际交流的沟通表演的场所,同时也是“戏中戏”的演员角色回归。在张颂文的设定下表演场地不仅仅限于剧场,整个生活区域都可以作为表演舞台。张颂文直接设定故事情节,台词自由发挥,表演完一起复盘,花园里处处是剧场。
“演员的表演源于生活,观众对表演的理解亦源于生活。”张颂文热爱表演并将钻研表演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在去村民家做客的时候会关注主人的服装动作并猜测他的职业,在买菜的时候处处察言观色,揣摩人的内心情绪,在花园里随时即兴演出,最后总结心得:表演真实,深究原因,倾注热情。吃饭结束后张颂文突然让他们用一句“不吃就凉了”进行不同人设,不同语气的表演。隔着屏幕可以感受到撒娇、幽怨、遗憾等不同的情绪,之后林家川和姜佩瑶的表演甚至衍生出一个有剧情冲突的情感故事。剧场所代表的舞台表演空间实际上是人化的自然空间,它没有具象的地理位置,而是根据演员的意识活动而划分的空间形式。通过构造即兴表演的剧场空间,设置表演小考场,引导观众在“戏中戏”里感受与众不同的乐趣。张颂文在餐厅及剧场的表演活动大大强化了节目效果,渲染空间内的表演氛围,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和满足其求解冲动。
人物设定。一、常驻嘉宾:打破固定身份。慢综艺在叙事主体方面会构建一种家庭情感上的关系,例如《向往的生活》对于固定嘉宾的选择和设置采用了“家”的形象构建,团队组建的“家庭”中,黄磊与何炅充当了父母的角色,孩子们的角色有刘宪华、彭昱畅、张子枫等青年人。而黄磊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承担着所有家人和客人的饮食问题。何炅作为一个家庭的粘合剂的“母亲”角色,一贯给人以热心善良的印象,引发关于工作与人生的讨论。而“孩子们”作为家庭的活力代表,负责着给家里的重体力劳动等任务。该节目所有的角色设定、职责,都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家人的形象基本相符,受众在观看时易产生代入感,使节目所营造出的“家”的温馨氛围更深入人心。
而此次节目的嘉宾配置打破了家庭角色设定的固有模式。除了张颂文之外,林家川是多年挚友,青年演员姜佩瑶、马嘉祺、曾舜晞是以后辈的身份来到花园生活。首先林家川、姜珮瑶等真人秀生面孔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和惊喜感。其次马嘉祺、曾舜晞常驻让这个固定阵容有了进一步的流量保障,这批人都以张颂文为轴线,人物关系不是完全陌生,日常生活里的性格便直接被记录到节目之中,且节目组并没有给他们设置人设,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从容感。林家川代表张颂文的过往经历的见证者,三位青年演员更像是他的爱徒,通过表演相知相熟,是表演上的师生,更是生活中的忘年交。我们可以看到厨房里大家各自发力,各有贡献,可以煮粉时误放防腐剂又漏放汤底,也可以在吃饭时面露难色点评菜品。没有剧本、真切生活,不必在意假定的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定式,嘉宾们在其中最大限度展现了自己真实的性格和生命状态。而节目中随时随地即兴表演的设定,又提供了人物间关系组合多元化。当林家川等三人去马婶家做客回来,张颂文建议用表演来复刻与见面相处的情景。三人演绎了六个人的场景戏,由于观众在前半段节目中已经看到了三位嘉宾和马婶一家人的真实交谈和互动,此时来审判演员的“再现”是否到位和准确,更能体悟来自生活本真的感动。
二、飞行嘉宾:真诚、好奇与热点。为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往往会设置飞行嘉宾在某期节目“空降”。飞行嘉宾对节目的融入以及与常驻嘉宾的互动是节目效果的保证。例如,在《向往的生活》中主要展现黄磊等人的待客,一是对饮食餐桌的展现,主要表现黄磊精湛的厨艺、可口的美食。二是众人围坐聊天或是一起劳作。节目中固定了嘉宾与飞行嘉宾之间的主客关系,从客人点餐到主人备餐,再到饭后闲谈升华主题,多季节目的堆砌造成了一定的审美疲劳。而《灿烂的花园》打破了固有的主客模式,张颂文本人的好奇心与生活感是最朴素的待客之道,在新鲜的人和事、随机发生的故事,都会不断地出现在节目中。而其对于未知人物和事件的好奇,也决定了客人选择的桎梏没有那么深,同时也将看点从人际关系,拓展到对于嘉宾故事的挖掘,乐趣和看点也有了提升。面对首次相识的歌手苏见信与那英,没有大张旗鼓地欢迎,没有精心烩炙的佳肴,没有围坐高谈升华价值。张颂文直接驾驶三轮车载着那英等人半夜漫无目的地追逐烟花,行驶的土路甚至颠簸崎岖、昏暗寂静,最终无功而返。
已播剧集中,围绕张颂文的影视经历,邀请合作过的演员朋友构建综艺节目中的“元电影”。“元电影”中对其他电影文本的引用、借鉴以及指涉则是将拼贴和戏彷手法结合,以混搭的能指赋予影像更为深层的所指含义。《狂飙》中高启兰扮演者隆妮,老默扮演者冯兵等人重聚拍摄地,借助高启强菜市场发迹和囚室临刑的场景,演员们的解构与重构再现《狂飙》戏份;引用剧中高启强“告诉老默,我想吃鱼了”的经典台词,结合节目中冯兵为大家做饭,制造新热点。
《灿烂的花园》解码分析
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肯定了受众的积极能动性,因为编码者在编码过程中往往会灌输自己独有的意识形态,试图影响受众的解码,但受众并不会被动接受,受众的反馈其实是意义的再生产过程。在解读传播信息的意义时,受众会受到自身价值观和客观时代社会因素的影响进行来描述话语的各种解码过程,形成主导、协商、对抗三种立场模式。截至2024年7月2日,《灿烂的花园》播放量已达18亿,豆瓣评分8.2分,94%的人打出了三星及以上的评分由此可见,观众对《灿烂的花园》的解码立场以主导式与协商式立场为主。
主导式立场认为受众会全盘接收编码者所编制的符码思想,即受众在主导符码的范围内解码,对其的解读完全符合编码者所设定的预期。也就意味着不存在曲解与误会,最终有效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时代社会观念。在《灿烂的花园》中,编码者所构建的远离尘嚣、归隐田园的状态符合中国从古至今崇尚自然的心理。观众感受到张颂文内心对生活的热切憧憬和执着追寻。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给予人们种种潜在的精神压力,编码者通过自由诗意的生活符码编写,有意识迎合了受众,使得这档节目的受众以此来寻求内心的宁静以及感受与自然的深层次联系。观众在观看慢综艺时回归到了希望看到的治愈和悠闲,正好与编码者的编码意图相符,观众在此时呈现出主导性立场解读。围绕张颂文打造个人IP、打破素人与明星的界限、无剧本的节目定位,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让观众有了更多的不确定的新奇。婚礼新人在路边采访因避让后方车辆终止备采,大叔们头也不回地结束采访回席吃饭,大妈在接受采访时催促结束以便回家做饭。在生活化的真人秀节目中,京郊乡村的大爷大妈纷纷出镜成为节目组备采的对象,每一位过路人都拥有了名字,都展现着人际交流的真实性。
而位于“协商式立场”的受众尽管对编码者的某些编制符码产生分歧,但也不会对此过分抗拒,是比较理性的解码立场。在协商的立场下解码包含着相容与对抗的混合。相容因素使信息得以有效传播,对抗因素则使它保留自己的独特意义。有部分观众对张颂文的生活持怀疑态度,人为搭建的花园已经称不上自然;对无剧本的讨论也有质疑的声音,荒废已久的摄制地却留有工作人员与嘉宾“不期而遇”;演技探讨和情感交流的夹杂导致内容主线模糊;完全的个人导向致使节目叙事线索凌乱,正片与其附属的“加更版”“奇遇记”“云监工”剧集既有情节重叠,也存在逻辑联系淡化;商业化广告的大量穿插,削弱影视观感。上述问题的浮现致使观众的解码产生对抗,节目中心内容的杂糅,个人生活的真实界限究竟在何处,是慢综艺仍需讨论的。大多数观众对这些设定没有完全抗拒,观众在此时呈现出协商性立场解读。
结语
“这是一档从泥土中获取养分的节目。”《灿烂的花园》的开篇就奠定了淳朴自由的田野气息。慢综艺《灿烂的花园》是对张颂文生活的记录,“生活很灿烂,自然有答案”,生活感的本身来自生活,用来治愈生活的仍是生活。用明确的动机与特定的风格编码打出了一张亮眼的牌,当去掉所有的技巧,真人秀本身的原汁原味依旧能够吸引大众。《灿烂的花园》证实对生活足够好奇,对生命足够敬畏,对生活热爱的需求永远不会变。
《灿烂的花园》让慢综更真实,其无任务、随性随机的风格,也让慢综艺回归到了观众希望看到的治愈和悠闲,而在轻松之余又通过聊天分享、以及即兴表演的实力派演员演技呈现等方式带给观众沉浸式感动。张颂文把他的生活方式与生命态度展现给了所有人,属于他的生命哲学中激发观众对生活的热爱,告诉我们不要被困在嘈杂与无趣里,要发现“日常之美”,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人生的意义有更多选择和追问。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