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地方高校培养音乐学拔尖人才可促进区域文化繁荣发展,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音乐专业学生全面成长。但在现实情况中,高校音乐学院存在选拔机制单一、培养体系缺乏特色、师资队伍素养不足、资源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对培养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问题,高校可通过创新选拔机制、重构培养体系、优化师资建设、拓展资源平台等路径,系统推进培养模式创新,为音乐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该专业学生体量大幅增加。但受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育人质量不容乐观。如很多地方高校会将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功利化,使培养出的学生音乐素养发展不均衡。研究音乐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改变当前现状,进而培养出更多可服务区域文化繁荣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区域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也可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有益探索,为推进内涵式发展奠定实践基础。在研究过程中,高校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构建行之有效的策略予以应对。
地方高校音乐学拔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选拔机制单一
地方高校要培养音乐学拔尖人才,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精准识别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生源。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高校选拔机制过于单一,其选拔过程往往将专业技能考核作为重点,演奏和演唱水平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音乐基础,但也会忽视学生的文化理论基础、艺术理解深度、创新思维、学习能力等关键素质[1]。如此一来,地方高校可能错失具有特殊潜力但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使得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面临人才储备不足的困境。
☆培养体系缺乏特色
地方高校想要培养音乐学拔尖人才,必然要创新培养体系,但在实际情况中,音乐人才培养体系存在同质化、缺乏特色等问题,比如部分高校在培养实践中存在简单移植专业音乐学院模式的现象,未能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导致培养方案水土不服,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有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未能体现拔尖培养要求,其深度、广度、挑战性等与普通音乐专业课程相差无几,且未能对音乐理论、音乐史、音乐分析等基础学科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缺乏在音乐创作、音乐科技、音乐教育研究、艺术管理等前沿和交叉领域的深耕。有的高校存在显著的重技能、轻理论,重表演、轻创作与研究现象,难以有效支撑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师资队伍素养不足
音乐学拔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支持。然而,多数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存在明显短板,普遍缺少兼具高水平艺术实践经验和深厚学术造诣的“双师型”教师,制约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现有教师队伍存在“指导粗放”现象,一方面难以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因教学任务繁重、师生比不合理等难以对拔尖学生进行持续、深入、一对一的精细化指导[2]。在指导内容上,部分教师往往局限于专业技术点拨,对如何激发学生学术兴趣、训练研究能力、引导创新思维、拓宽艺术视野等问题的理解较为欠缺,导致学生发展潜力受限,难以实现拔尖突破。
☆资源保障不到位
地方高校培养音乐学拔尖人才离不开资源支持,但很多学校存在资源保障不到位的现象。在硬件资源方面,专用现代化琴房、排练厅、音乐厅、录音棚、多媒体实验室等是重要设施,但很多高校未能对其进行全面引入和建设,无法满足拔尖学生高频率、高质量的实践演练和创作需求。有的高校现有乐器、音响设备、音乐制作软硬件等存在老化、短缺、滞后现象,极大限制了学生接触和使用前沿技术手段进行艺术探索的可能性。更为关键的是,很多高校缺乏获取国内外顶尖学术资源的渠道,难以为学生接触一流学者和艺术家提供机会,并且难以与国内外著名交响乐团、歌剧院、音乐节、研究机构等建立实质性、高层次合作关系,导致拔尖学生缺乏在重要舞台进行高水平艺术实践、参与前沿项目研究或与行业顶尖人才深度交流的平台。
地方高校音乐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创新选拔机制,构建多元评价与动态遴选体系
地方高校在选拔音乐专业学生时,应突破单一技能评价局限,建立科学、全面、动态的遴选机制。首先,高校应设定多维度选拔标准。除了考核专业技能外,还要将文化基础、艺术理解力、创新思维、学习潜力、发展意愿等纳入评价体系,进而全面了解学生的音乐素养,确保选拔结果更为科学,而不是仅凭单次演奏或演唱决定结果。其次,高校应优化选拔程序。学校可设计多环节、长周期考察流程,如进行材料初审、专业技能展示、综合面试等。材料初审用于初步筛选,专业技能展示可采取规定曲目和自选曲目表演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增设视奏、视唱环节,从而更充分地考查学生基本功和临场应变能力。综合面试聚焦艺术见解、文化素养、沟通表达、心理素质等软实力,学校要灵活选择面试形式,确保获得更有效的
面试效果。最后,高校应建立动态进出机制[3]。学生通过初选后,学校要进一步观察其在培养过程中的表现,依据学业表现、研究进展、艺术实践成果、导师评价等多方面指标进行严格评估,对表现优异者提供更多资源和机会,对长期未能达到拔尖的预期者进行分流,确保资源提供给真正有潜力、持续努力的学生。
☆重构培养体系,打造特色化、个性化课程
地方高校要打造具有特色的培养体系,为音乐拔尖人才培养提供特色化、个性化课程内容。基于拔尖人才培养规律,夯实基础必不可少。地方高校应拓展音乐理论、音乐史、音乐分析、视唱练耳等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广度,筑牢学生根基。在这一基础上,学校要依据学生潜质、兴趣、未来发展方向等提供不同领域的精深课程群,比如为有学术潜质者开设“音乐文献学”“音乐学研究方法”“专题音乐史研讨”等课程,为表演拔尖生设置“高级演奏/演唱技巧”“室内乐/艺术歌曲深度研习”“风格流派大师课”等课程,为创作人才提供“现代作曲技法”“电子音乐创作”“音乐编配与制作”等课程[4],并且允许学生主修一个方向并辅修相关领域,助力其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当学生的音乐素养达到一定层次后,教师可进一步拓宽其视野,如开展地方音乐文化专题研究、跨学科探索、前沿学术讲座等,或在地方音乐文化专题研究中将地方独特音乐文化遗产、民间音乐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对本土音乐进行挖掘、研究、传承与创新实践。在跨学科探索中,高校可将音乐与其他艺术结合起来,探讨如何通过其他艺术增强音乐表现力。在前沿学术讲座中,高校可引入音乐新型表达、音乐市场化发展、音乐新功能等,帮助学生从更多维度去学习和了解音乐。
☆优化师资建设,实现高水平导师引领
高水平师资是培养音乐学拔尖人才的重要保障。地方高校可采取“引进与培育并举、个体引领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策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引进与培育”方面积极聘请国内外顶尖音乐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或客座导师,定期开展大师班、专题讲座、个别指导等,为学生带来前沿理念和顶级艺术指导。高校应重点加强对校内骨干教师的培养,如支持其赴国内外高水平院校访学、参与重要艺术实践与学术研究等,进而提升其学术水平、艺术造诣和指导拔尖学生的能力。在“个体引领与团队协作结合”方面,高校可以积极进行导师制或双导师制,如为每位拔尖学生配备互补指导的导师团队。一方面,相关导师可以依据个体优势对学生进行引领,引导其深耕某个方向或领域。另一方面,导师团队能够定期会商,共同研讨学生阶段性进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而作出调整,导师之间可进行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和方法互补,确保指导过程覆盖学生学术研究、专业技能、艺术实践、心理建设、生涯规划等成长多维度需求,进而形成更强育人合力,为拔尖学生提供更立体、更精准、更强大的成长支持系统。
☆拓展资源平台,构建多元协同支撑网络
针对资源保障不到位的问题,高校不能只是从提供资源层面构思应对之策,而是要拓宽视野,使资源供应更广阔、更持久。首先是拓展资源平台。地方高校应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如主动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专业艺术院团、文化企业、重要文化场馆等建立合作,联合建设创作中心、研究实验室等,共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其次是引入真实项目驱动教学。高校可将行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环节,比如承接地方政府或文化机构的非遗保护研究课题、地方文化丛书音乐卷编纂任务等,参与艺术院团排练、演出季项目、新作品创排,为文化企业提供音乐制作、活动策划、市场推广等方案[5]。这样一来,高校可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承担具体职责,直面挑战,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极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使其才华得到社会认可,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再次是搭建区域性高校联盟或专业协作体。高校可与同类地方高校、专业音乐学院等建立联盟关系,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师资共享、联合举办艺术活动与学术会议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有效弥补单一院校资源的局限性。
在地方高校音乐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深入了解培养意义和洞悉问题有助于构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创新路径。多维度创新策略,并互相呼应形成系统性创新框架,可为地方高校构建特色化音乐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支持。未来,地方高校应进一步探索创新之策,以发挥持续驱动力,培养更多的优秀音乐学拔尖人才,为区域文化传承创新与音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文章来源:《大河美术报》 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