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高职舞蹈教育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载体。文章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为指引,立足高职教育“职业性与人文性融合”的特征,剖析当前舞蹈教学中存在的课程目标割裂、教学方法固化、文化渗透薄弱等问题,提出“三维递进”素养框架与“三位一体”课程矩阵的构建策略。通过分层目标设计、跨学科课程整合及情境化教学方法革新,探究“技艺相融、文化浸润”的培养模式,为破解高职舞蹈教育“重技轻美”的困境,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审美素养;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美育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舞蹈教育作为美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人文底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进一步指出,职业院校应深化“岗课赛证”融通,推动专业课程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为舞蹈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政策依据与实践方向。2025年,教育部进一步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深化美育课程改革,构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将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一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为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指明了方向,凸显了审美素养培养在职业教育中的战略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育目标在于塑造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舞蹈教学因独特的艺术性、实践性与文化传承性,成为高职美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舞蹈动作的韵律美、情感表达的动态美及文化符号的深层意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与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以高职舞蹈教学为切入点,探索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创新模式,既是落实国家美育政策、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破解舞蹈教学中“技”“艺”分离的困境、赋能学生职业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1. 高职舞蹈教学中审美素养培养的概念及理论基础支撑
1.1核心概念界定
审美素养是学生通过艺术实践与理论学习形成的综合性能力,核心内涵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审美感知力,即对舞蹈形态、节奏、情感表达的直观感受能力;二是审美鉴赏力,即通过文化背景分析与艺术价值判断形成的批判性思维;三是审美创造力,即基于个体经验与艺术积累进行舞蹈表达创新的实践能力。在高职舞蹈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培养需兼顾职业教育的应用导向与艺术教育的人文属性,其特殊性体现为“双重特征”:一方面,要满足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如动作规范性、舞台表现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与艺术创新力,使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具备可持续竞争力。
1.2理论基础支撑
1.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主动参与中建构知识意义,为舞蹈审美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支撑。舞蹈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实践与情境互动,逐步形成对美的个性化认知。教师需摒弃单向灌输模式,转而设计“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建立审美经验与动作技能的联结。这一理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感知—反思—创造”的审美素养培养路径提供了依据。
1.2.2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类智能包含语言、逻辑、空间、身体动觉等多种形式,而舞蹈教学天然具备开发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的潜力。例如,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学生需通过身体动作理解不同文化的审美特质,如蒙古舞的豪迈与傣族舞的柔美,此过程强化了动作技能,促进了跨文化审美认知能力的整合。多元智能视角下,培养审美素养需突破单一技能训练,通过多样化教学场景激活学生综合智能,从而实现审美能力的立体化发展。
1.2.3具身认知理论
该理论主张“认知源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为舞蹈审美教育提供了生理学与心理学双重解释。舞蹈作为一种“以身体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其审美体验依赖于身体的直接参与:学生通过肌肉记忆掌握动作韵律,通过姿态调整传递情感张力,通过空间移动感知舞台美学。例如,在古典舞“圆、曲、拧、倾”的体态训练中,学生不仅习得技术规范,更通过身体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含蓄中和”的审美理想。具身认知理论揭示了身体实践与审美意识的内在关联,为“以身体为载体”的审美素养培养模式奠定了学理基础。
2. 高职舞蹈教学中审美素养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2.1课程体系与美育目标脱节
当前,高职舞蹈教学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与美育核心目标错位的现象。多数院校仍沿用传统“技能本位”模式,课程设置以舞蹈基本功训练、动作规范为核心,强调肢体技术的重复练习,而对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等素养的培养缺乏系统性设计。例如,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往往局限于动作模仿,忽视对地域文化背景、民俗内涵的挖掘;古典舞教学中,教师多聚焦于“形神劲律”的规范性,却较少引导学生理解古典美学中的哲学意蕴。“重技轻文”的倾向导致学生仅能掌握表层动作技巧,难以形成对舞蹈艺术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与审美判断能力。此外,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的适配性不足。随着文旅融合、产教融合的深化,市场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表演型转向“编创+教学+文化传播”的复合型,但部分高校舞蹈教师仍以传统剧目排练为主,缺乏与新媒体舞蹈、社区美育服务等领域的衔接。课程模块固化,跨学科整合不足,例如舞蹈与数字技术、非遗传承结合的实践课程鲜少开设,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受限。
2.2教学方法与手段缺乏创新
高职舞蹈教学主要以“示范—模仿”的传统模式为主导,教师单向灌输动作要领,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互动性不足。机械化训练方式虽能短期内提升动作熟练度,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即兴舞蹈环节,教师往往预设固定动作框架,而非鼓励学生基于情感体验自由编创,导致作品同质化严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仍处于浅层阶段。尽管部分院校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多数仅用于播放示范视频,未能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动作捕捉等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例如,民族舞蹈教学中,若能通过VR还原节庆场景,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代入感,但此类实践因资源限制而难以普及。此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尚不成熟,缺乏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定制化教学方案。
2.3师资队伍专业素养不足
高职舞蹈教师队伍存在“双师型”人才匮乏的问题。一方面,专业教师多毕业于艺术院校,虽具备扎实的舞蹈技能,但缺乏职业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教学能力,难以将行业动态、岗位需求融入课堂;另一方面,企业兼职教师流动性大,参与课程设计的深度不足,导致产教协同流于形式。教师的美育素养与创新意识亟待提升。部分教师对“审美素养”内涵理解片面,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欣赏,忽视他们在情感陶冶、价值观塑造中的作用。例如,在舞蹈鉴赏课中,教师重视分析动作编排技巧,而忽略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或伦理价值。此外,教师对地域文化、非遗舞蹈的研究能力薄弱,难以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制约了课程的文化深度。
2.4舞蹈实践资源整合不足
校内实践以排练厅、舞台展演为主,功能单一且开放性不足。学生虽能通过校内艺术节、汇报演出积累舞台经验,但缺乏与真实社会场景的对接。例如,社区文化服务、文旅项目策划等实践机会稀缺,导致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场景,职业适应能力培养滞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尽管部分院校与演艺机构、文化馆签订合作协议,但合作多停留在剧目排演层面,未能构建“创作—演出—反馈”的闭环机制。此外,跨区域、跨行业的实践资源共享平台缺失,院校间协同不足,难以形成实践教学的规模效应。
2.5文化与思政元素渗透薄弱
舞蹈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功能未得到充分挖掘。以中国古典舞教学为例,教师多强调“圆、曲、拧、倾”的形态特征,却较少关联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等美学思想,导致文化传承流于表象。与此同时,地域特色舞蹈资源的开发不足,许多院校未将本土非遗舞蹈(如秧歌、花鼓灯)纳入课程体系,错失文化认同教育的契机。课程思政存在“贴标签”现象。部分教师机械套用红色题材作品,未能将思政元素与舞蹈本体语言有机融合。例如,在编排革命主题舞蹈时,若仅通过动作模拟历史场景,也未能引导学生理解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核,易使思政教育沦为空洞的形式。此外,工匠精神、职业伦理等价值观教育尚未贯穿舞蹈教学全程,难以实现“以舞育人”的目标。
3. 高职舞蹈审美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3.1设计目标分层,构建“三维递进”素养框架
高职舞蹈审美素养培养需遵循“职业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以分层目标引导教学实践。(1)基础层,启蒙审美感知力。聚焦学生对舞蹈形式美的直观感受能力,包括形体美感、音乐节奏感、空间构图感知等。通过基本功训练、经典动作解析等课程,引导学生从动作的“形”与“势”中体验美学规律,例如通过芭蕾舞的“开绷直立”理解西方舞蹈的几何美学,或通过中国古典舞的“圆融流转”感悟东方文化的和谐意境。(2)提升层,深化审美鉴赏力。通过中西舞蹈史论、作品比较分析等课程,培养学生从历史、社会、哲学多方面解读舞蹈的能力。例如,结合民族民间舞教学,引导学生对比苗族“芦笙舞”的祭祀功能与当代舞台化改编的美学差异,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张力。(3)实践层,转化审美创造力。推动学生将审美认知转化为艺术表达与职业应用能力。依托编创课程、校企合作项目,鼓励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原创舞蹈设计,重点培养其文化融合意识与创新思维。例如,以“地方文旅推广”为命题,要求学生结合地域文化符号编排舞蹈,实现审美能力向行业需求的转化。
3.2创新课程体系,打造“三位一体”内容矩阵
在舞蹈课程创新方面,要以“技艺融合、跨界协同”为导向,重构课程结构,系统培育审美素养。其一,核心课程要双向渗透“技能”与“美学”要素,在传统技术类课程(如民族民间舞、现代舞)中嵌入美学理论模块,形成“技能训练—文化解析—审美实践”一体化设计。例如,在古典舞课程中增设“动作美学”专题,从“形、神、劲、律”四个维度拆解动作的审美逻辑,使学生既能掌握技术规范,又能理解其文化根源。其二,拓展课程要整合利用跨学科资源,设舞蹈美学、艺术哲学、非遗文化等理论选修课,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同时,引入戏剧、音乐、视觉艺术等跨学科内容。例如,以“身体与空间”为主题,联合戏剧教师开展即兴表演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肢体语言在多元艺术场景中的审美表达。其三,实践课程要深度对接行业与课堂,高职院校应联合文旅企业、艺术院团开发实践项目,将审美素养培养融入真实职业场景。例如,与地方剧院合作“沉浸式演出”项目,学生需从剧本解读、动作设计到舞台美学全程参与,在实战中提升综合审美能力。此外,通过“非遗传承人进课堂”等形式,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内容,强化审美教育的在地性。
3.3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四维联动”实施路径
高职舞蹈教师要转变“教师中心”的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多元教学方法。一是运用情境化教学,激发情感共鸣。通过舞台模拟、服饰道具、灯光音效等情境创设,增强学生的沉浸式审美体验。例如,在剧目排练中还原历史场景(如唐代乐舞的宫廷氛围),帮助学生通过身体感知特定时代的审美风格;利用数字技术构建虚拟剧场,引导学生从观众视角反思自身表演的美学效果。二是采用项目驱动法,调动探索热情。以真实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综合运用审美能力。例如,围绕“乡村振兴”主题,要求学生团队完成“民俗舞蹈采风—文化符号提炼—现代编创呈现”全流程,在实践中培养其文化洞察力与创新执行力。三是利用翻转共生法,激活主体创造性。采用“微课预习+课堂研讨+作品路演”的翻转模式,重塑教学流程。课前通过慕课学习舞蹈美学理论;课中开展小组辩论、即兴创作等活动,如围绕“当代舞的文化表达边界”主题进行观点交锋;课后以作品展演、线上展厅等形式输出成果。该方法通过“输入—内化—输出”的闭环,强化学生自主建构审美认知的能力。
4.结语
高职舞蹈审美素养培养是落实国家美育政策、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理论支撑与现状分析,构建了目标分层、课程创新与方法改革联动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以身体为媒介、以文化为内核、以实践为路径”的育人逻辑。通过该模式助力学生突破技术本位局限,以及通过审美浸润塑造其艺术人格与职业使命感。在今后教学中,要进一步探索跨学科协同机制与长效评价体系,为培养兼具工匠精神与人文底蕴的高素质舞蹈人才提供持续动力。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