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相济 婉转多姿——试论吴让之篆书的审美追求
吴让之风格的分期特点
(一) 模仿时期
嘉庆二十二年(1817)之前,吴让之还未受到完白篆书的影响,因此属于自我探索学习和集古名家的阶段。魏锡曾于《吴让之印存》中所存留《芳茂山人》印,此印是吴让之为孙星衍所刻。其字形颇具邓石如质朴之风,可见此时的吴让之篆书还处于“模仿"时期。
(二) 初步形成时期
道光八年至二十九年(1828-1849),这一时期,吴让之深受包世臣和邓石如篆书的影响。他这一时期的字型体现为上部分体态收紧并在中央处收腰的姿态,他的用笔还有在收笔处出锋的特征。
吴让之在此时创作《观沧海者难为水》,其篆法极像邓石如弧状、方形中圆弧笔画的处理,可见此时吴让之的篆书风格己经初具邓石如的面貌。
(三) 成熟时期
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九年,此时是吴氏书风的完备期。吴让之篆书册页《赠现山五体册》中的线条体现了中锋用笔的特点,线条在起收笔、转折处的用笔稍作提案将笔锋调正而形成转折方圆的特点,并且还受到汉代碑额圆转巧丽、锐末出锋的影响,在自身的篆书中从而形成垂露出锋的收笔特征,笔画间搭接富有节奏变化,结体修长研美,风格秀美飘逸。
吴让之成熟时期的笔法
吴让之将篆隶方面的理论通过作品来表现,充分表达笔意,将线条运转流畅,这就从线条联系到了笔法上来,书法艺术首先要取决于线条,所以书法只能归结为在笔法上寻求线条美。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注意运笔的锋线,才能表现出笔画的力度。在书法中其形式就是用笔墨表现文字之美。“古人用兔豪,故书中有线",此处用兔豪毛笔书写以体现书写效果。这也表现着材料美,也是引发了线条美感这一提法,是美感构成的一个源头。梁启超曾把书法之美分为四个方面: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体现个性的美。而吴让之的篆书也突出了书法之美中的线的美和力的美的同在,正是他把他的篆书风格立足于这两点才使得他的作品给人以呈现出劲朗挺拔、高古秀丽之姿态的视觉效果。
吴让之在《与魏锡曾手札》一文中亦谈到:“作书之事,无涯际,自初唐至包先生,凡几辈,自必以毫分为骨气,篆则毫聚,分則毫铺,皆见北碑,南朝亦共守此法"。由此可知之,鉴于此,他把他的每一个笔划都保持中锋行笔。
吴让之成熟时期的字法
两汉时期大量碑学资料极大促进了书法的发展,而汉代碑额篆书的字法为清代篆书的发展提供了决定性的机遇。将这二者进行对照,我们可以分析出其篆书的字法有以下特征:
(一)转折处搭接
吴让之篆书中的“高"字,下部分的两处转折处是分为三段搭接而成,里面“口"也不是以一笔而书写,而是将每个笔画相接,不同的字法造就了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吴让之这种“搭接”的方式是在字的间架结构中寻求“形”的艺术性格,他把字形分割为上紧下松的结构,这也可以理解为他是通过“断而后起”完成空间结构的分割从而才表现出他所具有的篆书风格中囊括的艺术美感。
(二)收笔处垂露出锋
笔者发现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煮敕》中很多字的字法与《西岳华山庙碑》和《汉西岳华山庙碑》极其相似。
此二者起笔都为逆锋圆笔则凸显圆润、饱满之感,另外,长笔画的撇捺起收处是行笔稍提,收笔略按成垂露后迅速出锋。由此可知,他还通过借鉴篆隶之间不同的间架,从而在自己的篆书中寻求一种“平衡”的效果,所以,他在他字法中的造型上是欹中求平,斜中取正,其中吴让之笔画中的竖划就更能体现出这一特征,他的竖笔划不是很刻板、很平直的竖线条,显得太死板,而是先往里扣,然后再向外舒展开来的线条,再者,他的竖线条也是在结构的基础上从粗到细再到粗这样逐渐过渡并富于变化的。他字法的空间结构是匀称、有法则、有变化、“尽在不偏不欹之中”的,正因如此,他的字才有高古、流美之感。
结语
综上分析,吴让之篆书传法于邓石如、包世臣一脉,取法于金石碑版,在学习邓石如的基础上产生了用笔丰富,方圆结合的汉碑额与自己的篆书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篆书书风。吴让之学习汉碑额的特征并运用到自己的篆书中,即形成了转折处搭接、收笔处垂露出锋的风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篆书风格。
本文来源:《魅力中国》:https://www.zzqklm.com/w/wy/25805.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