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纸原料、制作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藏纸是我国少数民族手工纸的代表之一。2006年,藏族造纸技艺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藏纸原料、制作工艺与内地手工纸大不相同,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藏纸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公元650年,吐蕃从中原引进造纸工匠:“高宗嗣位,(吐蕃)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
藏族人民用藏纸记录了自吐蕃时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宗教、科技、医药、艺术等方面情况,极大地促进了藏族的发展,藏文文献带有浓烈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和宗教色彩。然而,因文献制成材料和保存环境的不同,藏文文献在保存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病害,使得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潘吉星对藏纸原料进行历史分期:吐蕃时期到14世纪后大多是麻料,元代开始使用狼毒纤维(瑞香植物)和树皮纤维,如灯台树、青荚叶、野茶花树等植物韧皮制作藏
考古学家斯坦因于1901年在新疆民丰县发现写于8世纪末的藏文残卷,判断原料可能是瑞香属植物,认为是从西藏输
李舒涵等
由此可见古代藏纸原料种类比较丰富,有麻、构皮、瑞香植物(瑞香属、结香属、狼毒属)等植物,但原料种类使用或改进的历史分期比较模糊,也没有说明是单独原料还是混合原料造纸,以及不同藏区原料种类是否存在传播关系?这些问题有待分析更多的藏文文献纸张,厘清古代藏纸原料的使用情况。
现代藏纸原料多是瑞香科植物,有瑞香属灌木树皮和狼毒属狼毒草根等。藏纸产地不同,原料也不相同,这主要是不同藏区植被资源造成的。
1918年,英国台克满(Eric Teichman)在青海囊谦县巴米村发现当地人用一种灌木矮树根制作藏
造纸原料是影响纸张性能的因素之一,李海朝等
瑞香狼毒具有毒性,有抗菌、杀虫、抗肿瘤、抗氧化等作
清末官员认为藏族造纸技术水平较低,需对藏族地区造纸原料和造纸技术进行改进。光绪33年(1907年)西藏查办大臣张荫棠建议“草根树叶、烂布废物,皆可制纸。宜购机器学制
1957年,美国大德·亨特(Dard Hunter)公布了3张西藏江孜地区的造纸照片(见
图1 大德·亨特公布的3张江孜地区藏纸制作的照
Fig. 1 Three photos of Tibetan paper making in Gyangze released by Dard Hunte
藏族造纸工艺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各藏区都采用一纸一帘的浇纸法造纸,即在注水的水槽中放入木框,将纸浆均匀浇在木框中,缓缓捞起,沥干多余水分即成1张湿纸。这是藏纸制作最大的特点,也是一种独特而原始的造纸工艺。浇纸法和内地抄纸法是我国传统手工造纸不同的体系,常见于我国西藏、南疆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受印度佛教影响较深的地
第二,藏纸在制作纸浆时不添加纸药,浇纸时在水中用手或带叶轮的木棒将纸浆均匀铺平。第三,藏纸采用湿纸连同布帘木框一起干燥的方式,云南枪朵村藏纸融合了当地其他民族的造纸工艺,使用活动纸帘并结合光滑木板晾晒。此外,西藏尼木、四川德格和云南枪朵村采用日光晾晒,而西藏金东利用烘纸火房烘干湿纸,不受自然条件约束。第四,造纸工具简单且有民族特色,砸料使用石臼和石板,捣浆使用酥油桶或陶罐、木棒,浇纸使用布帘木框。
因此,藏族造纸受限于藏区特殊的植物资源和自然环境,制作工艺一直保留着较原始的造纸工具和浇纸技术,一方面劳动力消耗大,生产效率比较低,另一方面也使藏族造纸技术保持一定的独特性,成为我国少数民族造纸技术的代表之一。
迄今对藏纸的加工工艺研究甚少。HAN等
达尔文·尼夏提及尼木藏纸成纸后用白海螺或宝石砑光,但没有描述具体操作方
图2 尼木藏纸砑光工艺
Fig. 2 Calendering process of Nimu Tibetan paper
图3 砑光工具:天珠(玛瑙)
Fig. 3 Calendering tool: Tianzhu (agate)
染色技术方面,布达拉宫造纸场陈列柜中展示了用矿物颜料染出的蓝、绿、红、黄、黑等颜色的藏纸样品,以及研磨矿物的石臼等工具,染出的藏纸颜色非常纯正。笔者在尼木造纸场看见一纸一帘晾晒的染成青色的藏纸(见
图4 晾晒染色的尼木藏纸
Fig. 4 Drying dyed Nimu Tibetan paper
图5 晾晒的蓝褐纸
Fig. 5 Drying Indigo paper
综上,对藏纸制作工艺和藏文文献的保护,要厘清藏纸不同的原料和加工工艺,建立完备的古藏纸原料数据库和藏纸工艺数据库,一方面完善古藏纸的原料和制作工艺的收集整理,为藏文文献修复用纸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另一方面从保护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为现代藏纸制作工艺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
首先,藏纸作为文献载体,制成了种类丰富、卷帙浩繁的藏文文献,包括古籍、档案、佛经等。2008年至今普查出西藏古籍18000余
西藏历史档案的修复工作主要研究档案粘连的修复技术。首先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揭开粘连的档案,使纸张逐页地分离,再选择合适的纸张进行修复。史风
云南省图书馆以修复云南纳格拉藏经为案例,研究藏经纸的修复技术。纳格拉藏经是在当地纳格拉洞发现的,保存环境很差,山洞潮湿又因人为烤火造成文献粘连、霉蚀、絮化,烬毁导致纸张发黑、发黄、残缺,损毁非常严重。
纳格拉藏经的修复遵循了汉文文献的一些修复原则:①原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②整旧如旧;③不作装帧;④最小干预;⑤材料和措施可
根据经书破损类型和级别采用除尘、清洗、分揭、镶衬、夹接、人工纸浆修复等修复技
修复藏纸需“对症下药”,即探究藏纸的病害原因。纳格拉藏经的病害只说明是保存环境(山洞)潮湿、烤火、祭祀等原因造成烬毁,冷热交替导致粘连成“砖”,对于霉蚀、焦脆等病害没有具体说明,对霉的种类和除霉方法也没有深入研究。
保存环境是造成纸张病害的外部原因,主要有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西藏处于高原地区,光照强烈、气候干燥,易造成纸张强度降低,发生脆化、碎化病害。刘小
所以应针对高原地区光照强烈、湿度较低、日温差大等特点,着重分析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等外部环境因素对藏纸和字迹的破坏机理,针对性地制定适合文献保存环境的标准,配备相应的恒温恒湿、防光设备,检测并控制保存环境。
修复工作除修复实施外,藏纸检测分析也至关重要。据调查,目前业界缺乏对修复前文献纸张的病害原因分析、病害显微分析和纸张纤维分析,以及修复完成后文献的记录情况也不全
修复前检测关系到修复材料和修复方法的合理性、科学性。纳格拉藏经修复前,缺乏对纸张原料、颜色、pH值、厚度、字迹成分等情况的分析,修复用纸的选取仅凭修复专家的经验判断,结合藏纸原料创新使用狼毒根汁液喷涂书叶,并与构皮混合制作纸浆,但混料的比例没有具体说明。此外,纸浆修复或清洗需将藏纸浸湿,虽然修复前测试了纸张和字迹的耐水性,但遇水后纸张是否会产生分层、收缩等二次损害,与之相应的解决方法也需有针对性地讨论。
有些修复材料和方法存在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发现,但对纸张的影响会在长期保存中暴露,如根据藏纸厚度、防蛀的特点,若采取传统浆糊作黏合剂进行修复,浆糊的浓稠度应当比修复汉文古籍的浆糊要稠,但合适的浓度比例是多少、使用浆糊是否会导致藏纸虫蛀,造成修复后的文献再次破坏?又如采取染色的方式使修复用纸的颜色与文献纸张相近,但在后续保存时间里,修复用纸的色素稳定性是否会对文献纸张造成不可预估的色差,这需要在修复时慎重选择是否染纸并对修复质量和效果进行追踪和回顾。
(1)藏族人民结合藏区植物资源和技术条件,一直使用浇纸法造纸,延续至今成为一种原始而独特的民族手工技艺。现代藏纸的原料多是藏区特有的狼毒植物,纯狼毒纤维制成的藏纸有较好的耐久性和防蛀性。
目前,对古代藏纸原料的使用情况知之甚少,希望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藏文文献纸张纤维,厘清古代藏纸的原料种类、使用地区、年代分期,以及是否存在混合原料造纸等问题。此外,还要更深入地调查藏纸施胶、砑光、染色等加工技术,进一步建立综合的藏纸原料和工艺数据库,为藏纸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藏文文献修复与保护方面,云南省图书馆以云南纳格拉藏经为例研究藏经的修复技术,并利用浇纸法原理创新出纸浆修复和用狼毒根汁液喷涂等新方法,对今后藏文文献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对藏纸病害原因分析不足,希望探明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对藏纸的损坏机理,配备相应的恒温恒湿、防光防尘设备,改善文献保存环境,预防藏文文献的病害。
(3)藏文文献存世数量庞大,存在保存地点分散、修复和保护力量薄弱、缺乏学术交流等问题。对此需要展开科学规范的修复工作,按行业规范记录文献的病害情况和修复技术,并结合藏纸、字迹材料、装帧形式等特点,建立一整套具有藏族特色的文献修复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加强行业内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实现藏文文献修复工作科学化、系统化。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