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片晶厚度对受限空间内聚丁烯-1三方晶型形成的影响
受到体系中高效异相成核点的作用,半晶聚合物结晶温度一般较高,表现出较低的过冷度. 但当其分散在大量较小的受限空间中时,由于异相成核点的数量远低于受限空间的数量,其成核行为就会受到抑制. 在一些没有高效异相成核点的微区中会发生界面诱导成核甚至均相成核,DSC降温曲线出现多重结晶峰,即出现分级结晶现象[
研究者通常使用多种方式构筑聚合物受限结晶体系[
作为一种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聚烯烃材料,聚丁烯-1凭借优异的抗蠕变性能,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自成核和改变结晶温度的方法调控了聚丙烯/聚丁烯-1共混物构筑的受限小液滴相区界面处聚丙烯的片晶厚度,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聚丁烯-1晶型I'的成核结晶行为. 同时通过广角X射线衍射技术,讨论了晶型I'升温过程中发生重结晶形成晶型Ⅱ的条件.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
聚丁烯-1(PB-L,商品牌号:PB0110M),重均分子量为6.4×105 kg/mol,购于Lyondell Basell公司. 聚丙烯(iPP,商品牌号:S1003),重均分子量为4.0×105 kg/mol,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提供.
实验中使用的聚丙烯/聚丁烯-1 (iPP/PB-1)共混物通过使用Haake流变仪(Haake Rheomix OS)在200 ℃下以50 r/min混合5 min. 聚丙烯和聚丁烯-1的组分比为90:10,80:20,70:30和60:40.
1.2 实验设备及方法
1.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聚丙烯/聚丁烯-1共混物80/20的相形态通过JEOL JSM-6700F扫描电镜观察得到. 所有样品在观察前均在250 ℃熔融5 min,以0.5 ℃/min降温至室温. 在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之前,将热处理后的样品浸在液氮中淬断,并使用二甲苯在60 ℃刻蚀15 min.
1.2.2 示差扫描量热仪(DSC)
共混物的热行为通过示差扫描量热仪(TA,Q2000)来表征. 本文中采用了2种方式来调控iPP/PB-1界面上聚丙烯的晶厚度:
(1)自成核过程. 将80/20样品首先升温至200 ℃等温3 min,消除热历史. 随后以10 ℃/min降温至30 ℃. 为调控iPP的晶体形貌,将样品再次升温至不同的自成核温度(Ts)等温5 min,再以10 ℃/min降温至室温. 最后所有样品以10 ℃/min升温至熔融以获得熔融曲线. 本文中使用所有的自成核温度相对于PB-1的较高,不会产生自晶种和记忆效应[
Fig. 1 Two kinds of thermal treatments manipulating the morphology of iPP at the interface: (a) self-nucleation protocol and (b) isothermal crystallization protocol.
(2)使用不同等温结晶温度. 将80/20样品升温至200 ℃消除热历史后,迅速淬冷至不同的等温结晶温度等温3 h. 随后以10 ℃/min降温至30 ℃,并再次以10 ℃/min升温至熔融. 热程序如
1.2.3 原位广角X射线衍射(WAXD)
原位X射线衍射实验在Xeuss 2.0 system of Xcnocs仪器上进行. 所使用的X射线的波长与样品-探测器距离分别为0.154和140.2 mm,曝光时间10 min. 实验过程中使用Linkam热台精确控制温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聚丙烯/聚丁烯-1共混物的相形貌
很多学者都研究了iPP和PB-1的相容性. Bartczak等通过将2种共混物在较高温度长时间退火,发现iPP和PB-1并不相容. Li等[
在我们前期工作中发现本文所使用的iPP和PB-1在熔融状态下并不相容[
Fig. 2 SEM image of iPP/PB 80/20 sample after etching for 15 min in xylene.
2.2 非等温条件下共混物的热行为
不同比例iPP/PB-1共混物从熔体以0.5 ℃/min降温过程的DSC曲线如
Fig. 3 The DSC cooling and second curves of iPP/PB-1 80/20 samples: (a) cooling from homogeneous melt with 0.5 oC/min; (b) second heating curves with 10 oC/min.
根据我们之前的工作[
2.3 iPP结晶形貌对PB-1结晶行为的影响
受限空间中,聚丙烯的异相成核受到抑制,界面成核占据了主导. 由于iPP先于PB-1结晶,其结晶结构直接影响了iPP/PB-1的界面性质. 那么界面上iPP的形貌,聚集态结构决定了后续PB-1的结晶过程. 因此研究界面上iPP的片晶厚度对PB-1成核影响便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自成核是调控聚合物晶体厚度十分有效的手段.
由于在PB-1含量较少的共混物中,可以获得几乎100%的晶型I',因此选用80/20样品作为研究对象. 在消除热历史后,将样品升温至不同的自成核温度,保留聚丙烯的部分晶核. 这些温度对于PB-1来说相对较高,可以完全消除热历史和记忆效应. 随后降温至室温. 最后再以10 ℃/min升温至熔融. 根据
Fig. 4 Self-nucleation behavior of iPP/PB 80/20 samples. (a) Cooling curves from different Ts temperature; (b) Final heating curves.
(1)当Ts温度高于171 ℃时,iPP在降温过程中结晶温度为恒定值. 即此时iPP的的热历史完全消除,样品处于均相温度区间(Domain I). 此时,PB-1的结晶温度同样不发生变化.
(2)当Ts降至167~169 ℃之间时,iPP结晶温度相较于Domain I较高且随温度下降而上升,说明此时样品温度处于iPP的熔体记忆温度区间(Domain Ⅱ). 而在随后的升温过程中可以看到iPP表现出比Domain I更高的熔融温度. 此时记忆效应产生的自晶种,使iPP相较于Domain I得到更厚的晶体. 有趣的是,此时体系中的PB-1的结晶温度开始下降. 因而可以猜测,较厚的iPP片晶不利于后续PB-1三方晶型的成核. 而PB-1的熔融行为几乎不变.
(3)继续降低体系的Ts温度至165 ℃以下,可在升温过程中观察到iPP出现一个小的退火熔融峰,此时温度区间已经进入iPP的自成核温度区间(Domain Ⅲ). 在此区间内,iPP的熔融峰温度随着Ts温度的下降而下降,证明其片晶厚度变得更薄. 而在降温过程中,PB-1的结晶峰温度缺逐渐升高.
由以上结果可知,PB-1三方晶晶型I'的结晶温度取决于自成核温度Ts. Ts温度的不同使得iPP的熔融温度也随之变化. 根据Gibbs-Thomson方程[
其中Tm为iPP的熔点,
Fig. 5 DSC melting behavior of iPP. Three different Ts domains are differentiated by green, blue and red colors. Red and blue data points represent the lamellar thickness of iPP and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of PB-1, respectively.
为证明以上结论,将80/20样品分别于140和125 ℃等温结晶后以10 ℃/min降至室温. 通过在不同温度等温结晶,可获得不同iPP片晶厚度的共混物. 如
Fig. 6 Cooling and final heating curves of iPP/PB 80/20 sample after isothermal crystallization at 140 and 125 oC.
2.4 晶型I'的熔融再结晶行为
一些学者研究了PB-1晶型I'的熔融行为,认为升温熔融后,晶型I'会再结晶转化为晶型Ⅱ[
首先将80/20样品在130 ℃等温结晶0.5 h,iPP完全结晶. 随后将样品淬冷至90 ℃等温3 h,可以观察到在q = 6.93 nm-1处出现了PB-1三方的晶型I'(110)晶面的衍射峰(如
Fig.7 In situ WAXD one dimensional profile of iPP/PB-1 80/20 samples after different thermal treatments. All samples are quenched to 90 oC after isothermal crystallization at 130 oC. (a) The sample is heated to 100 oC directly and (b) another one is cooling down to room temperature for 10 min first and heating to 110 oC. (c) A simple sketch of the melt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PB-1 form I' within droplets.
3 结论
本文中我们采用自成核与调控等温结晶温度的方法,通过改变iPP/PB-1共混物界面上iPP的片晶厚度,研究了随后降温过程中PB-1三方晶的结晶行为. 结果表明,iPP片晶越厚,PB-1结晶温度越低,即界面成核对晶型I'的形成十分重要. 随后使用不同的热处理程序,发现纯净的晶型I'在加热时并不会发生重结晶. 只有经历低温退火后,体系中形成的晶型Ⅱ的晶核,才会使晶型I'转化为晶型Ⅱ. 本工作为研究PB-1三方晶型形成提供了新的认识,也为研究界面诱导成核在聚合物分级结晶中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