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长子小张碧云寺主殿若干问题探讨
长子小张碧云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小张村西北,寺院依台地逐层抬升,最上层主殿俯瞰全寺,层次分明,布局严谨有序。现存各版长子县志及相关志书中均无小张碧云寺主殿的记载,现场亦未发现记录寺史或主要建筑修建的金石碑刻、题铭等文字史料。主殿正脊上有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重修题记,据此可知其时寺院名为“三教堂”。后檐墙上嵌一块2002年重修刻石。解放后,寺院用作村内的学校、仓库和大队办公场所,1982年左右山门前戏台倒塌。2007年12月由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张碧云寺主殿是国内极为稀少珍贵的木构建筑遗存,其梁架、枓栱等大木作构件基本为原构,显现了晋东南地区早期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技术的实物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迄今为止,关于小张碧云寺的研究文献较少。贺大龙在《长治唐五代建筑新考》[
对于小张碧云寺主殿而言,选材除了具备上述特点外,木材在建筑空间的运用是否有章可循,可能蕴藏着过去匠师对建筑结构的科学认知和材料特性的准确辨别,还可能侧面反映该建筑的历史演变和当地的建筑文化特征。本研究通过对小张碧云寺主殿木构件进行材种鉴定、病害诊断以及年代测定等,探究小张碧云寺主殿的选材规律、病害特征以及创建年代等若干科学问题。
1 小张碧云寺现状
小张碧云寺整座寺院坐北朝南(
图1 小张碧云寺院落布局和主殿
Fig.1 The courtyard layout and the main hall of Xiaozhang Biyun temple
现存主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灰陶筒板瓦屋面,屋面坡度舒缓,檐口曲线平直。檐柱柱头以阑额相连,阑额至转角不出头,无普拍枋。栌枓直接坐于柱头,檐下枓栱布局疏朗。柱头枓栱单昂一跳四铺作。第一跳出巨型华头子,承批竹昂,昂形耍头,令栱抹斜,替木不抹斜;枓欹曲线上䫜下撇,批竹昂头略起棱;隐刻泥道栱,泥道慢栱为直栱,上承柱头枋,柱头枋在栱身内侧隐刻鸳鸯交手;里转一跳单杪华栱承梁头。扶壁栱自下而上依次为栌枓、柱头枋、散枓、单栱、柱头枋、承椽枋[
图2 转角铺作
Fig.2 Dougong (bracket set) on the corner column
殿内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对劄牵用三柱(
图3 梁架示意图
Fig.3 The sketch of the beam frame
图4叉手及其上部脊槫
Fig.4The chashou (inverted V-shaped brace) and the ridged purlin
图5 平棊
Fig.5 Painted ceiling
2 主殿木材产地与木构件选材规律
古上党地区自秦起设郡,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太岳山,南起王屋山,北至八缚岭,是山西省境整个东南部,长治是其中心区域。上党地区属于华北暖温带阔叶林地带[
图6 上党地区林木垂直分布图
Fig.6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local tree species in Shangdang Area
《周书》卷十五《王罴传》中载,东魏在邺建都,取材于上党。到唐代,上党地区的平川森林日趋消失,仅有些经济林散及各地。低山丘陵历遭破坏已非主要取材场所,还有不少次生杂林。近山大径级且较高的木材资源减少,但偏远深山森林较为丰富。长子地处太岳山、王屋山向上党盆地的过渡地带。现主殿所在的丹朱镇海拔950 m,距县域的西部山区很近,最高海拔老方山1 646 m,与东部邻县的山区相隔也不远。这些山区是当时长子地区宗教建筑选材的主要来源。
实验室对主殿主要木构件材种进行了测定。对主殿的门窗、檐柱、梁架以及铺作等部位进行取样。由于椽条更换频繁,不在此次取样范围。按照国家标准GB/T 29894—2013《木材鉴别方法通则》,通过样品软化或包埋、切片制作、切片染色、切片脱水、树胶封片、显微观察、特征比对以及检索确定等进行木材树种鉴定。主殿木构件取样位置与用材树种鉴定结果列于
部位 | 木构件 | 木材名称 | 科别 |
---|---|---|---|
门窗 | 门框 | 硬木松Pinus sp. | 松科Pinaceae |
铺作 | 西山心间南平柱头铺作栌枓 | 榆木Ulmus sp. | 榆科Ulmaceae |
心间东缝平梁下铺作栌枓 | 榆木Ulmus sp. | 榆科Ulmaceae | |
西南角柱转角铺作里转二跳角华栱 | 榆木Ulmus sp. | 榆科Ulmaceae | |
西山心间北平柱头铺作华头子 | 杨木Populus sp. | 杨柳科Salicaceae | |
梁架 | 心间北平槫下襻间枋 | 杨木Populus sp. | 杨柳科Salicaceae |
心间西缝三椽栿后劄牵 | 槐木Sophora sp. | 蝶形花科Fabaceae | |
心间东缝平梁上南叉手 | 栎木Quercus sp. | 壳斗科Fagaceae | |
西次间北丁栿 | 槐木Sophora sp. | 蝶形花科Fabaceae | |
东次间北丁栿 | 杨木Populus sp. | 杨柳科Salicaceae | |
檐柱 | 前檐心间东平柱 | 栗木Castanea sp. | 壳斗科Fagaceae |
前檐心间西平柱 | 栎木Quercus sp. | 壳斗科Fagaceae | |
西南角柱 | 栎木Quercus sp. | 壳斗科Fagaceae | |
西山心间北平柱 | 栎木Quercus sp. | 壳斗科Fagaceae | |
西北角柱(新替换) | 落叶松Larix sp. | 松科Pinaceae | |
后檐心间西平柱 (新替换) | 落叶松Larix sp. | 松科Pinaceae | |
后檐心间东平柱 (新替换) | 落叶松Larix sp. | 松科Pinaceae | |
东北角柱(新替换) | 落叶松Larix sp. | 松科Pinaceae | |
东山心间北平柱 (新替换) | 落叶松Larix sp. | 松科Pinaceae |
图7主殿木构件用材空间分布图
Fig.7Specie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ood members in the main hall
除新替换使用的落叶松属木材外,小张碧云寺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构件均采用了阔叶树材,可谓一座典型的阔叶树材木结构古建筑。这五属阔叶树材的基本密度分布范围在0.40~0.65 g/cm3,按大小顺序依次为栎木、栗木、榆木、槐木和杨木。主殿檐柱作为竖向承压构件,建筑工匠选用壳斗科栎木和栗木属的木材,这类木材质地坚硬,力学强度较高。檐柱直接使用原木,柱身整体基本通直,尖削度小,未见明显收分处理。檐柱的断面长径与东西方向一致,前檐柱的径级相对偏大。除檐柱外,其他木构件选材也充分考虑了各种木材的材质差异,比如柱头栌枓用榆木,襻间枋和平槫分别采用杨木和槐木。但是,在2014年维修工程中对病害较为严重的五根檐柱,更换为落叶松属木材,改变了主殿原有的选材理念和树种配置体系。
3 主殿木构件病害特征与主要成因
木结构古建筑常见病害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木材、瓦、砖、石等材料的材质病害,比如木构件的老化、腐朽、虫蛀、裂缝等;第二类是地基、屋盖、墙体以及木构架等单元中的结构性病害,比如木构件的变形、倾斜或侧向位移、断裂或折断、连接松脱等;第三类是建筑彩绘壁画病害,比如水渍、粉化脱落、风化、泛碱等。
本次主要对主殿木构件的开裂、腐朽等材质病害进行现场勘查,其他残损类型、结构性病害等不在勘查范围之中。木构件裂纹或裂缝的长度采用钢尺或卷尺量测,宽度采用塞尺或直尺进行测量,深度采用钢尺为主、阻力仪(Resistogragh 4452-p)为辅进行测量。腐朽有可见和不可见之分,其位置和程度通过阻力仪-应力波(Fakopp 2D)二者联用进行测量。
检测 部位 | 检测 数量 | 腐朽 | 虫蛀 | 裂缝 | 老化 | ||||||
---|---|---|---|---|---|---|---|---|---|---|---|
木构件数量 | 高发区域 | 木构件数量 | 高发区域 | 构件数量 | 木构件数量 | 高发区域 | |||||
铺作 | 120 | 14 | 东次间北丁栿上部铺作 | 1 | 东南角柱上部铺作 | 107 | 95 | 耍头、昂、华栱、栌枓 | |||
梁架 | 129 | 28 | 东山翼角、东次间丁栿 | 3 | 平槫 | 109 | 0 | ||||
檐柱、金柱 | 14 | 11 | 正殿北半部 | 12 | 檐柱 | 12 | 4 | 角柱 |
檐柱包砌于墙体之中,年久柱体周边通风不畅,当柱体与墙体间的环境湿气短时间难以消除,使得柱构件的表层含水率升高,柱体表面的木腐真菌孢子迅速长出菌丝进入木材,或者木材内部已有的菌体会迅速生长繁殖。檐柱腐朽病害见
图8 檐柱材质病害
Fig.8 The decay and insect damage in hypostyle columns
听闻主殿2014年维修前渗漏严重,梁架歪闪。梁架和铺作腐朽是木构件长期淋雨,其内部水分不能及时散失导致。从梁架和铺作病害构件分布推测,屋面渗漏区域应该集中在东半部和北半部,如
图9 屋架腐朽区域分布图
Fig.9 The decay location of the roof system
图10前檐心间西平柱上部构造变化
Fig.10The upper structure changes on the frontal west column of the center bay
4 主殿遗构的创建年代与重修史
小张碧云寺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申报年代为宋。但是,小张碧云寺主殿的创建年代一直无法考证,除一处重修题记外,未找到其他可供参考的题记或碑刻等物,府县等志书也无相关记载。古建专家们对主殿现有遗构的建造时间有不同意见。主殿的柱头不施普拍枋、阑额不出头以及斜搭于撩风槫与下平槫结点上的大角梁,仍是唐代制度的手法。特别是“枋栱式”扶壁栱,与天台庵的做法相似。梁栿与铺作的“搭交式”结构和角椽布置的“平行辐射复合”结构,类似于镇国寺万佛殿。十字出跳枓栱隔架的方式,流行于蓟县独乐寺山门等辽构。华头子先型和“栱昂并出一跳”手法,可与大云院弥陀殿相对照。昂的做法如
a 铺作外转
b 铺作里转
图11柱头铺作构造图
Fig.11Dougong on column
碳十四测年方法是与传统史学和类型学等建筑断代方法互证的一种现代科技考古方法,主要采用加速器质谱(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方法,通过OxCal软件平台按照IntCal 20曲线进行树轮校正,最终获得树轮校正后的木材年龄[
取样位置 | 14C年代/BP | 树轮校正后年代 | ||
---|---|---|---|---|
1σ | 2σ | |||
檐柱 | 前檐心间西平柱 | 890±30 | 1050AD (21.8%) 1090AD 1120AD (5.5%) 1140AD 1150AD (40.9%) 1210AD | 1040AD (95.4%) 1220AD |
西北角柱(原) | 985±25 | 1010AD (43.2%) 1050AD 1090AD (20.2%) 1120AD 1140AD (4.8%) 1150AD | 990AD (55.5%) 1060AD 1080AD (39.9%) 1160AD | |
东南角柱 | 1110±30 | 949AD (38.9%) 990AD 894AD (29.3%) 925AD | 882AD (93.9%) 995AD 1006AD (1.5%) 1016AD | |
西南角柱 | 1110±30 | 949AD (38.9%) 990AD 894AD (29.3%) 925AD | 882AD (93.9%) 995AD 1006AD (1.5%) 1016AD | |
西山心间南平柱 | 1070±30 | 974AD (53.2%) 1022AD 900AD (15%) 916AD | 944AD (71.7%) 1026AD 893AD (23.7%) 928AD | |
铺作 | 角华栱 | 1250±25 | 687AD (49.0%) 743AD 791AD (19.2%) 821AD | 675AD (64.6%) 779AD 786AD (25.1%) 834AD 850AD (5.7%) 876AD |
明间后平槫下枓栱 | 1090±16 | 901AD (26.4%) 920AD 961AD (41.8%) 988AD | 894AD (34.4%) 929AD 938AD (61.0%) 994AD | |
东北角柱栌枓 | 970±30 | 1082AD (41.3%) 1129AD 1029AD (17.5%) 1048AD 1138AD (9.4%) 1150AD | 1021AD (95.4%) 1158AD | |
前檐心间泥道栱 | 1070±30 | 974AD (53.2%) 1022AD 900AD (15%) 916AD | 944AD (71.7%) 1026AD 893AD (23.7%) 928AD | |
梁架 | 明间西缝三椽栿 | 905±16 | 1050AD (43.8%) 1083AD 1125AD (10.4%) 1136AD 1150AD (14.0%) 1162AD | 1041AD (55.4%) 1106AD 1116AD (40.0%) 1184AD |
明间东缝三椽栿 | 1040±16 | 994AD (68.2%) 1016AD | 984AD (95.4%) 1022AD | |
东次间北剳牵 | 1120±16 | 894AD (13.8%) 906AD 916AD (17.0%) 929AD 939AD (37.3%) 968AD | 890AD (95.4%) 974AD | |
明间东缝平梁 | 915±16 | 1048AD (45.1%) 1086AD 1124AD (15.0%) 1137AD 1150AD (8.1%) 1157AD | 1040AD (58.4%) 1110AD 1115AD (37.0%) 1164AD | |
明间西缝驼峰 | 1120±16 | 894AD (13.8%) 906AD 916AD (17.0%) 929AD 939AD (37.3%) 968AD | 890AD (95.4%) 974AD | |
明间西缝蜀柱 | 1220±16 | 729AD (5.6%) 736AD 768AD (10.9%) 778AD 790AD (30.9%) 827AD 840AD (20.9%) 864AD | 720AD (11.8%) 741AD 766AD (83.6%) 880AD | |
襻间枋 | 1200±25 | 783AD (8.0%) 792AD 803AD (4.8%) 809AD 820AD (55.5%) 880AD | 709AD (1.4%) 719AD 771AD (94.0%) 891AD | |
仔角梁 | 260±20 | 1638AD (68.3%) 1661AD | 1527AD (12.1%) 1552AD 1633AD (74.3%) 1666AD 1783AD (9.0%) 1795AD |
主殿正面脊刹西侧脊上镌刻有清康熙27年(1688年)重修三教堂的题记,正好与仔角梁14C测年68.2%置信水平对应区间的末端相接近,但是14C测年区间的末端年代还是较实际值早。这一情况与天津大学孙立娜[
图12 置信水平68.2%内较大置信度的14C年代区间(AD)
Fig.12 The radiocarbon dating interval for the highest confidence level of 68.2%
通过对木构件年代分布进行聚类分析,基本可划分为唐、北宋早、北宋晚、金以及清等区间。从主要木构件的年代分布及其数量比例来看,创建于唐和五代的可能性不大。现院内有一根直径340 cm的槐树干,1966年遭烧毁,中空部分220 cm,按照年轮宽度初步推测该树的种植时间为公元950~1116年。综合分析,长子小张碧云寺主殿极有可能建于北宋早期,后在北宋晚期、金代和清代进行屡次重修,比北宋更久远的构件不排除是当时建造使用了老旧构件,比如蜀柱、襻间枋和角华栱。现存题记的重修在清代,重修部位应主要在屋面系统。最近一次重修是2014年的落架大修,更换了后檐心间东西平柱、西北和东北角柱、东山心间北平柱等五处檐柱,后檐心间东西两处内柱,以及部分平槫,并大量修补了每攒铺作中病害严重的基本构件。
5 结论
1)主殿木构件选材均为就地取材,且用材的选择视木构件类型及其承载能力而定,使用了檐柱以栎木为主、栌枓以榆木为主、梁以杨木和槐木为主的选材体系,其中主要梁构件采用槐木,次要梁构件采用杨木。
2)主殿木构件材质病害呈现以裂缝、腐朽和老化居多而虫蛀次之的受损分布格局。檐柱腐朽和虫蛀交织为甚,铺作以老化和裂缝并重,而梁架则以裂缝为主。历史上屋面曾多次漏雨,主殿北部和东部区域木构件受损偏严重。
3)主殿的创建年代初步判定为宋早期,并且在北宋晚期、金代、清代均有过重修历史。特别是在北宋晚期重修过程中,三椽栿上之构造发生了人为改制。近期一次的重修,亦改变了主殿的整体选材布局。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