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风主导城市街谷放射性污染物扩散特性模拟
氡是铀矿开采中的一种放射性产物。它通常随采矿过程排放到环境中,影响周围城市居民的健康。通过对某铀矿山的研究,发现开挖巷道的平均氡浓度最高,达到12.28 kBq/m3,运输巷道的平均氡浓度最低,达到2.22 kBq/m3[
目前,现场观测实验、风洞实验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这3种方法,均可用于复杂下垫面条件下的放射性污染物扩散研究。现场观测实验很难同时控制所有参数[
城市空气质量有2个主要影响因素,一个是城市内外污染源,另一个是城市内外的空气流动状况[
上述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城市建筑规划布局可以提高城市通风效果。然而,目前对城市通风的研究还没有考虑放射性污染物。在后工业时代,随着核工业对原材料需求的不断增加,研究放射性污染物在城市尺度上的迁移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通风的研究可以为放射性污染物在城市中的迁移扩散提供理论依据。如
图1 城市空气流动
Fig.1 Air flow in urban area
1 研究方法
1.1 数学模型
假定大气为中性温度层结,控制方程分别为求解质量输运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及湍流k-ε(湍流动能-湍流动能耗散率)两方程模型。其基本形式与各控制方程相同,可以使用如下通用方程表示[
(1) |
式中:ρ为密度,kg/m3;Ui为速度,m/s;为通用变量,可代表x、y、z这3个方向的速度(U、V、W)、湍流动能k、湍流耗散率ε和1,当=1时即为连续性方程;为笛卡尔坐标,m;Γφ为通用变量φ的有效扩散系数;Sφ为源项。
在铀矿开采过程中,铀矿中的氡元素会沿通风巷道释放,氡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氡气[
(2) |
式中:C为空气中氡的平均浓度,Bq/m³;为氡在空气中的对流时间,s;U为氡在空气中的对流速度,m/s;为氡在空气中的有效扩散系数,m2/s;Q为源项;λ为氡的衰变常量,取2.1×10-6/s;Λ为雨水冲刷系数,取1.0×10-4/s;WS为重力沉降率,取0.01 m/s。
上述氡的衰变常量和雨水冲刷系数的选取参考了文献[
1.2 几何模型
如
图2 城市计算模型
Fig.2 Computational model of urban area
1.3 边界条件
本研究使用Fluent 16.0软件进行稳态计算,完成数值模拟。边界条件设置如
(3) |
(4) |
(5) |
式中:U为在计算域入口Z高度处的平均风速,m/s;U0为参考速度,U0=3.8 m/s;H为建筑高度,m;kin为湍流动能,J;I为湍流强度;k为冯卡门常数,k=0.41;Cu为经验常数,Cu=0.09。
计算域右侧出口为自由流出边界条件,计算域顶部为对称边界条件。风井排风口风速为3.0 m/s。排风口污染源设定为第1类边界条件,即污染物浓度为8 500 Bq/m3。地面与建筑表面均为无滑移边界条件。
图3 计算域网格划分示意图
Fig. 3 Schematic diagram of computing domain grid division
1.4 计算方法验证
为验证计算方法的准确性,需要与风洞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本文选择与Uehara[
如
图4 CFD计算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对比
Fig. 4 Comparison of CFD calculation results with wind tunnel test results
图5 网格独立性验证
Fig. 5 Grid independence verification
1)粗糙网格,网格数为37 815;
2)中等网格,网格数为72 300;
3)精细网格,网格数为118 555。
比较这3种网格的计算结果,以街谷1中心线位置为基准,提取3种网格的速度分布。如
2 结果与讨论
本文研究了建筑高宽比和城市形态对放射性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针对建筑群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建模,共建立了8种工况,如
工况 | 城市形态 | 高宽比 | 示例 |
---|---|---|---|
1 | 1 | ||
2 | 等高型 | 2 | |
3 | 3 | ||
4 | 上升型 | - | |
5 | 下降型 | - | |
6 | 凹形 | - | |
7 | 凸形 | - | |
8 | 交错型 | - |
工况1为基准工况,城市形态为等高型,建筑高度均为H=50 m。工况2、3的城市形态也为等高型:工况2中建筑高宽比为2,建筑高度均为H=100 m;工况3中建筑高宽比为3,建筑高度均为H=150 m。工况4为上升型建筑群,建筑高度从0.4H~1.6H等差递增。工况5与工况4相反,为下降型建筑群,建筑高度从1.6H~0.4H等差递减。工况6为凹形建筑群,两端建筑高度为68 m,以公差14 m向中心递减。工况7与工况6相反,为凸形建筑群,两端建筑高度为32 m,以公差14 m向中心递增。工况8为交错型城市形态,通过一高一低的形式使建筑群满足交错型的形态要求。工况1、4~8中的建筑群平均高度相同,均为50 m。
2.1 建筑高宽比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图6 不同建筑高宽比下城市内空气流线
Fig.6 Urban air streamline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of building
当建筑的高宽比升高到H/W=2时,街谷内涡结构被拉长。街谷上方的扁平涡旋变长,但是仍然保持顺时针方向运动。在第6个街谷上方出现新的涡旋,且流动速度较快,此时街谷内的涡旋均为逆时针。
当建筑的高宽比升高到H/W=3时,街谷上方只有一个“勾玉”状涡旋,其幅度横跨5个街谷。街谷内的涡旋均为逆时针。通过对比
污染物的传播主要是对流和扩散这2种方式。当背景风速大于2.0 m/s时,背景风速对核素迁移扩散起主导作用[
图7 不同建筑高宽比城市内放射性污染物浓度分布
Fig. 7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radioactive pollutants in cities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of building
在H/W=1时,主流引起的污染物主要传播路径是掠过街谷上方(蓝色箭头),这一点从等值线的突出位置也可以看出。尽管在
在H/W=2时,第1个建筑左侧的污染物浓度明显增高(高于500 Bq/m3),说明高度增加后,污染物会先在这里累积。蓝色箭头表明了污染物的传播路径。与H/W=1时不同,由于街谷上方涡旋的对流速度较大,街谷上方的涡旋能够一定程度影响污染物的传播。2个涡旋都导致了污染物的回流,这一点从污染物分布的等值线形状变化也可以看出。此时,街谷内的涡旋为逆时针,污染物从左侧进入,故前几个街谷内左侧的污染物浓度较高。
在H/W=3时,总体情况与H/W=2时相似。由于第1个建筑的阻碍,污染物先在建筑左侧累积了较高的浓度。在向下游传播的过程中,街谷上方的涡旋造成了回流。涡旋中对流较强的区域会从主流中吸引出更多的污染物,因此后侧街谷中的污染物浓度反而更高。
图8 不同高宽比下街谷内平均污染物浓度
Fig.8 Average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in the street canyon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of building
2.2 城市形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图9 不同城市形态下城市冠层的气流组织形态
Fig. 9 Air streamline patterns in urban canopy under different urban morphologies
结合图
图10 不同城市形态下污染物浓度分布
Fig. 10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with different urban morphologies
图11 不同城市形态下街谷内污染物平均浓度
Fig. 11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pollutants in street canyons with different urban morphologies
图12 所有工况下城市体积内的污染物平均浓度
Fig. 12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pollutants in urban volume for all cases
3 结论
本文建立氡气扩散数学模型,利用CFD方法求解得到不同城市建筑结构下的大气风场结构及氡气的浓度分布状况。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的城市形态会使放射性污染物进入和排出街谷的难易程度不同。本文构建了6种不同形态的建筑群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下降型和凹形建筑群比其他类型建筑群的街谷污染物更少。这是由于气流在流经第1个建筑群时会遇到墙壁作为阻碍,改变气流的角度使主流抬高,放射性污染物再随着主流运动,与街谷的垂直距离增大。这一现象说明适当调整建筑布局形态,可以减少城市内的污染物滞留。
2)建筑高宽比(H/W)也会显著影响放射性污染物的迁移。本研究中,H/W=1时,放射性污染物浓度最低。H/W=2和H/W=3时,城市体积内的污染物浓度比H/W=1时高出约100 Bq/m3。总体上,高度增加会导致更多的污染物留在城市冠层内。
3)核素氡迁移扩散过程与城市通风过程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还需要考虑更多参数(扩散时间、城市热压、城市湿度)影响下的三维模拟。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对于城市通风和核安全问题有重要意义,可为铀矿区辐射防护及新建铀矿山选址提供理论依据。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