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金属等离激元研究进展:从基础到应用
金属是一种区别于电介质的固体光学材料,其内部存在的大量自由电子主导了光与金属的相互作用,并对金属的光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早在1902年,WOOD R W就发现TM偏振的电磁波照射金属反射光栅表面时会出现异常吸收的现象[
1 碱金属的光学性质
金属体内拥有阿伏伽德罗常数量级的传导电子,金属中长程库伦力和电子惯性的相互作用使得金属体内和表面可对应建立起电子气相对于正电背景集体振荡的体相元激发(体等离激元,Bulk plasmon)和表面元激发(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由于电子密度极高,金属等离激元的本征振荡频率有些可以达到10 eV量级[
1.1 碱金属表面等离激元的色散特性
1900年,DRUDE P就推导出了自由电子气近似下金属的介电函数方程[
(1) |
式中,为电子的特征碰撞频率,表示传导电子的弛豫时间,反映了金属的本征损耗。金属这种独特的介电响应使得金属表现出与一般介电材料完全不同的色散特性。对于碱金属而言,Drude的介电函数模型对近红外波段(包含红外通讯窗口)是适用的。考虑半无限大金属-介质界面的电磁波传播行为(
图1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的光学性质
Fig.1 Optical properties of surface plasmonic polaritons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SPP)的色散曲线如
1.2 碱金属表面等离激元的损耗特性
金属独特的介电响应(高的体等离激元频率,负的介电函数)使得金属表面等离激元在光频段具有天然的小尺寸的特性。然而,金属表面附近的大量传导电子不可避免地会与杂质(缺陷)、电子、声子甚至其他准粒子发生碰撞,再加上由于结构或器件边界的几何形状[
(2) |
式中,为金属介电函数的实部,为虚部。而对基于SPP的光子器件,其电磁波的传播长度(Propagation length)与损耗直接相关,损耗越大,传播长度越短。另一方面,SPP模式中的电磁场同时存在于界面两侧的介质中与金属中,不同介质中的电磁场穿透深度差别较大。介质中的电磁场趋肤深度越小,意味着光场的局域能力越强,越容易实现更强的光与物质耦合。因此,可以用传播长度与介质中趋肤深度的比值来作为SPP传播型器件的品质因子,即
(3) |
从目前的研究数据中(如
图2 不同金属的基本光学性质[
Fig.2 Basic optical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metals[
2 金属等离激元光频损耗研究现状及理论描述
随着材料微纳加工与表征能力的提高,表面等离激元学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微纳光场调控 [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们尝试了若干解决等离激元高损耗问题的方法。研究发现,除了用单晶取代多晶用作金属等离激元材料外[
值得注意,降低金属在光频段的本征损耗也是降低等离激元损耗的根本途径之一。一方面,贵金属金银的欧姆损耗可以通过改善表面粗糙度,增大晶粒平均尺寸或降低缺陷密度来降低[
要进一步减小损耗和实现器件化,需要从物理机制上对碱金属等离激元的损耗有深入的理解。这就要求在理论上对碱金属等离激元的损耗展开进一步的研究。碱金属等离激元的损耗问题可以从传统的金属等离激元理论着手。这个理论主要是基于近自由电子模型和随机相位近似(Random Phase Approximation,RPA)这两个假设来建立的。从金属等离激元损耗的物理机制上来说,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如
图3 碱金属等离激元的损耗理论说明
Fig.3 The illustration of theory of plasmon loss on sodium metal
1) 在费米面附近由于电子间的散射导致等离激元衰退成两个电子-空穴对(不考虑声子、杂质等影响的情况下,为保证动量守恒,必须有两个动量相反的电子-空穴对产生)。
2) 当等离激元波矢(为费米波矢)时,朗道阻尼(Landau damping)导致等离激元衰退为一个电子-空穴对。
3) 等离激元被金属中存在的杂质、缺陷以及晶格声子散射,导致在费米面附近衰退成一个电子-空穴对外加一个声子。
4) 由于金属能带间电子直接跃迁所导致的损耗。
这里没有讨论SPP的辐射损耗问题,这在一般的等离激元光学的研究中是最常见的损耗。不过这种损耗通常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加以抑制,所以真正决定等离激元损耗下限的还是其中电子的动力学效应。此外,本文也不讨论有限尺度效应导致的损耗问题,这在LSPR模式中才是一个主要损耗。
严格来说等离激元的损耗是其波矢的函数(如
(4) |
式中,是方程的解,即等离激元的共振频率,而和分别是金属介电函数的实部和虚部。通过做小波矢展开,并保留到二阶项,可得
(5) |
式中,B是系数,实验上测得对于钠,而对于钾[
在早期的研究中,自由电子模型的使用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同时也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在等离激元的损耗理论研究中尤其明显[
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对碱金属等离激元的影响很早就引起了关注。最初在自由电子气模型中考虑了电子间屏蔽效应和极化效应后,理论上已经能够定性解释在小波矢的情形下等离激元的损耗和波矢的平方成正比这一实验现象。然而利用RPA近似所做的定量计算和实验结果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碱金属)。为了进一步修正理论结果,电子间散射以及电子和静态离子间相互作用也被考虑进了电子气模型中,并通过格林函数法得到了更好的理论结果。
另外,能带间的电子跃迁也被认为是导致等离激元损耗的一个主要机制。金属能带间跃迁的理论计算一般来说较为困难。然而对于在截止波矢以上的单电子-空穴对激发区域,则可简单地利用费米黄金定则计算出电子跃迁概率,从而获得等离激元的寿命,其理论结果和实验数据在该区间内定性符合[
(6) |
式中,,是电子质量。
目前的理论研究认为在小波矢时,金属等离激元的损耗中带间跃迁占主导地位;而在大波矢时,电子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损耗更为重要。具体到碱金属中,在小波矢情况下,带间跃迁对等离激元损耗的贡献随着波矢的增加而减小,直到朗道阻尼(Landau damping)开始起作用。但在大波矢的情况下,按照传统的RPA计算得出的电子相互作用相关的等离激元损耗和实验结果相比并不符合。这提示在处理碱金属等离激元的损耗问题时必须考虑使用超越RPA的电子多体相互作用理论。基于这一考虑,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研究者通过应用多体格林函数、赝势法和记忆函数等方法把电子间相互作用中的Hubbard交换修正和电子末态交换修正以及电子能带跃迁导致的损耗都考虑了进去[
除了电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带跃迁的影响外,由晶格振动产生的声子和晶体中存在的杂质缺陷所导致的电子散射也被认为是导致等离激元损耗的一个原因。利用声子的Debye模型结合近自由电子模型,可以近似得出电子-声子散射导致的等离激元损耗,其弛豫时间可表示为[
(7) |
一些初步的理论研究表明[
除了借鉴当前一般性的等离激元损耗理论外,对碱金属的研究也需要有针对性的理论支持。就碱金属来说,由于它们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且传导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很弱,所以比较符合自由电子气模型,而且碱金属的费米面很接近于球形,在计算上也更简便,因此历来被很多理论研究者用作研究对象。钠则是碱金属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金属钠只有一个s态价电子,传导电子和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弱,且导带具有s-d轨道杂化。而一些结果也暗示碱金属的特殊性,例如在很多碱金属中发现电声作用对等离激元的损耗贡献是小于带间跃迁的,这一点对于碱金属Na来说尤其明显。特别就目前的理论来说,对普通金属(如Al、Au等)的等离激元损耗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符合较好,而对碱金属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比如,从最简单的自由电子气模型出发,并考虑带间跃迁和电声间的散射效应,则可以得出和实验定性符合的理论结果[
(8) |
这里的计算结果是以(110)晶向为例,其中是费米波矢,是费米能。这些结果在长波极限下(即等离激元波矢)和实验符合较好。在利用赝势法计算了电子相互作用对带间跃迁和电声作用这两种主要损耗机制的影响后,对于金属Al的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也能定量符合,而对于金属Na则仅为实验数据的1/3[
最近在金属钠等离激元的实验上,观测到了相对于贵金属(Ag)更小的损耗[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年来等离激元理论取得很大进展,但有时候按所述的这些物理机制在理论上计算出的损耗和实验结果相比虽然定性相符,可定量上仍有不小的误差。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上述几种机制的协同效应的影响。目前的计算都是把这些机制的结果简单相加,但彼此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干涉”效应并未考虑进去,这可能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差。这也是今后在理论处理上需要加以考虑的地方。
3 碱金属等离激元光子器件的研究进展
碱金属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等离激元器件的制备工艺上具有独特性。一方面,由于碱金属具有高的化学活泼性,气相沉积法制备薄膜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氧化问题,即使在超高真空下也很难完全克服[
不同的制备与加工方法在实验上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对碱金属而言,真空镀膜、光刻与离子束刻蚀等方法,虽然具有严重的氧化与反应问题,但在可制备结构上也具有高度的可调性,可以制备超薄(<100 nm)、叠层的透射式器件[
图4 碱金属等离激元的实验进展[
Fig.4 Experimental progress of alkali metal surface plasmonics[
在光子器件方面,理论上有人对碱金属基的薄膜超透镜的表现进行了预测[
图5 碱金属低损耗等离激元纳米激光器[
Fig.5 Low-loss sodium plasmonic nanolaser[
另一方面, JIN Y等[
图6 动态可调的碱金属表面等离激元结构[
Fig.6 The dynamically tunable surface plasmonic structure of alkali metals[
因此,碱金属具有低损耗与电学动态可调两大独特优势,有望成为等离激元新效应和新器件的理想平台。值得强调的是,进一步发展碱金属等离激元器件的制备工艺,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譬如,由于液固相变的结晶速度较快,基于旋涂法制备超薄碱金属薄膜以及纳米尺度的超表面结构仍然面临巨大挑战;而由于电化学过程和选择性沉积的可控性相对较差,基于化学反应的碱金属结构的精确制备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展望
本文首先介绍了金属中的等离激元及其光学性质,进而回顾了几种等离激元研究中常用的材料体系,并分析了碱金属体系的特性。进一步地,归纳了金属中等离激元光频损耗的理论分析方法与研究现状,与碱金属等离激元的实验进展。本节将基于以上内容,分析碱金属等离激元进一步发展所需解决的科学与技术难题。
4.1 理论研究方面
在理论方面,当前等离激元损耗的理论模型主要还是在自由电子气模型的基础上以微扰的方式加入电子-声子、多电子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既有的理论计算过程中大多使用的是小波矢展开技术,这意味着理论只适用于小波矢情况,也就是带间跃迁和电-声相互作用导致的损耗占主导的情形。如何发展出在更宽广的波矢范围内统一有效的损耗理论计算方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即便在小波矢极限情形下,相对于Al等传统金属,金属Na的等离激元损耗的理论计算结果也与实验结果有不小的误差。这说明即便对于Na这样的简单金属,对于其中的各种损耗机制的定量计算还有欠缺。这就需要对碱金属中电子弛豫机制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如何在当前费米液体理论、量子多体理论等基础理论上较为可靠的定量计算出各种损耗机制的数值,且能和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是未来碱金属等离激元损耗理论的研究重点。
此外,目前金属等离激元损耗的理论研究都集中在诸如(110)这类低指数晶面上,随着制备方法学和应用需求的突破[
4.2 制备和加工方面
在制备方面,旋涂法为高质量碱金属膜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然而对于金属膜厚度的控制存在较大挑战。对于一些有机物的旋涂过程[
在微加工方面,碱金属结构的加工手段目前较为有限。将纳米压印法引入上述旋涂工艺,即预先在衬底上刻蚀微纳结构,并将该结构转移至碱金属表面,是一种潜在的结构制备方法。然而,液态碱金属与大多数介质衬底接触角都大于90°,这大大提升了液固相变法与模板法结合的难度。因此,碱金属与基底亲和性的调控,对微纳结构加工工艺的发展十分重要的。此外,动态超表面是纳米光子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如何利用碱金属的电化学可逆反应和相变过程[
4.3 表征和封装方面
表征技术方面,碱金属光频损耗的精确表征,是一个重要且困难的问题。其重要性在于,碱金属是电子结构最简单的金属,理解碱金属价电子的带间、带内跃迁损耗机制对于其他复杂金属的光频损耗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实验上,不同测量方法获得的等离激元损耗的结果也有不同,例如电子损失谱测得的等离激元共振峰半高宽的数据和利用测量光学折射率拟合出的弛豫时间相比,两者各自得到的等离激元损耗的结果就有差别。因此,进一步通过多种实验方法获得更准确的实验数据依然是当前碱金属等离激元研究上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这里的难度在于,由于封装层的存在,利用椭偏法测量碱金属的介电函数需要依靠数值拟合,所得结果具有较大的拟合误差。因此,发展封装体系下的高精度椭偏表征方法十分重要。此外,椭偏表征方法仍然为宏观的、间接的损耗测量方法,能否针对碱金属体系,发展更为直接有效的表面等离激元时间分辨的能量衰减探测方法[
封装技术方面,目前通过封装石英与环氧树脂相结合,可以实现碱金属滤波器与激光器件数月至半年时间内的保存[
总而言之,金属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因其独特亚波长尺度的“小尺寸”和纳米尺度的电磁能量局域特性一直受到众多领域的广泛关注。如何更好地利用其信息载体的属性,发展高性能、实用化的光电功能和集成光子器件,不仅需要对其介电色散响应进行精确地设计和裁剪,更需要对其光频损耗的进行有效调控。低损耗金属钠膜的成功制备以及低阈值金属钠腔纳米激射的实现,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碱金属有望突破贵金属光频损耗的极限,这对于推动等离激元光子学领域走向实用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新起点,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限于材料体系的复杂性以及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碱金属等离激元光子材料和器件能否真正走向实用化,以及是否能够在某些领域有效应用,还有待更深入探索和大胆尝试,期待更多努力,推动等离激元光子学领域认知边界的拓展和亚波长光子集成领域的应用突破。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