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眼特性的分区时分复用3D视网膜投影显示
为解决近眼显示产品存在的3D实体感不强、晕眩、易视觉疲劳等问题,研发人员开始探索将全息[
视网膜投影显示技术基于麦克斯韦视图原理[
针对以上问题,YUUKI A等设计了一种结合蝇眼透镜和小孔阵列的显示方案[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区时分复用的3D视网膜投影显示技术,利用人眼特性将虚拟场景分为边缘背景区域和中心注视区域,对中心注视区域采用时分复用的密集视网膜投影显示技术,实现具有单眼调焦响应的真3D显示,同时增大出瞳面积。对边缘背景区域则采用短焦目镜和液晶显示屏实现大视角显示。最后,利用半透半反镜实现边缘和中心区域的图像融合,实现了宽视角的双目彩色真三维视网膜投影显示。
1 分区时分复用的3D视网膜投影显示原理
1.1 密集视点视网膜投影系统的单眼调焦深度信息重建原理
为观察者构造密集视点是实现3D显示的重要技术方案。密集视点视网膜投影显示系统通过空间、角度或者时间复用技术在系统的出瞳处形成多个视点,在扩大系统出瞳的同时为每个视点输入正确的视差图像信息[
图1 密集视点视网膜投影系统的成像过程
Fig. 1 The imaging processes of the retinal projection system with dense viewpoints
如
(1) |
式中,d为视差图像上同一物点对应像素的间距,v为视点间距,Z为像点深度,Zpupil为瞳孔平面深度。对于给定的系统,参数Zpupil、v、Z0一定,所以像点深度Z是关于d的函数,即可以通过调制参数d重建不同深度位置的图像。
1.2 分区时分复用的3D视网膜投影显示系统
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从眼睛传入大脑神经形成视觉形象,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同样,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也需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消失,这一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时分复用技术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采用大于人眼时间分辨率的频率对图像组进行高频显示,可以让人眼感受到多幅图像信息叠加的效果,所以可利用视觉暂留形成3D效果。人眼的单眼视角可达150°以上,但是只有投射到中央凹区域的图像才能够被精确分辨,而外围区域的图像分辨率明显降低。人眼的这种特性在实现高分辨率聚焦的同时有利于压缩冗余的周边数据。通常情况下中央凹区域的视角约为5°,中央凹区域外又分为有效视域和诱导视域。有效视域一般小于30°,超过30°则是诱导视域,也称为余光区域。中央凹区域也是对深度信息最敏感的区域。根据上述特性,提出了分区时分复用的3D视网膜投影显示系统,在中心注视区域采用3D视网膜投影显示技术,实现具有单眼调焦深度信息的真3D显示。对边缘背景区域采用短焦目镜和液晶显示器件实现大视角显示。
图2 实验系统成像光路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imaging light path of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中心注视区域显示子系统包括:全内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IR)棱镜、高刷新率数字微镜器件(Digital Micro mirror Device,DMD)显示器、分束器(Beam splitte)、反射镜(Reflector)、目镜(Eyepiece)。光源阵列(LED array)子系统发出的平行光通过TIR棱镜耦合后照明DMD显示屏,光线通过DMD反射后透过TIR棱镜,被分束器分为左右两部分,分别对应左右两个观察通道。左/右通道的光线通过反射镜和目镜1后在左/右眼瞳孔附近形成多个视点。DMD显示屏位于目镜1的一倍焦距以内,其显示区域分为左右两部分,分别通过左右通道的目镜1形成虚像。LED阵列、DMD与控制系统连接。控制系统按照时序控制DMD刷新显示,同时控制LED阵列中的点光源按照相同的时序依次同步照明。DMD刷新的图像为各个视角对应的视图,这些视图与点光源的照明角度对应的视角相匹配。形成利用时分复用技术投影的多视角图像。当系统控制时序的频率足够高时,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即可在出瞳处形成密集视点的观察窗口,实现3D视网膜投影显示。
该子系统的DMD屏幕和目镜1之间的距离(物距)s=s1+s2+s3。目镜1到DMD的虚拟图像的距离(像距)为s′=(1/f1-1/s)-1。由于DMD需要同时显示左眼和右眼图像,左眼使用的半块DMD显示区域的宽度用w表示,虚拟图像尺寸为W=w f1/(f1-s)。中心区域横向最大视场角FOV1=2arctan(w/f1)。LED阵列中LED的间隔为V,子系统产生的视点的间隔为v,其大小为v=V f1 / f2。DMD的帧速率为FDMD,视点的数量为n,系统显示的3D图像的帧速率为F3D=FDMD/n。
边缘背景显示子系统由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目镜2和作为光学合成器(Optical combiner)的半透半反射镜构成。其中目镜2为短焦目镜,用于获得大的边缘视角。LCD位于目镜2的一倍焦距以内,目镜2的光轴和出瞳通过半透半反镜后与目镜1的光轴和出瞳重合。边缘背景显示区域的半径约等于目镜2的半径r,从而背景区域的视场角FOV2=2arctan(r/f3)。人眼可以通过重合的出瞳同时看到中心注视区域的3D图像和边缘背景区域的广角图像信息。这种分区域显示的方法可以在保证人眼视觉中心区域获得精确3D显示的同时,获得大视角的边缘信息,从而优化显示效果,降低计算负载。
2 实验验证
2.1 实验系统实物图
为验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搭建了分区域时分复用的3D视网膜投影显示系统。由于左右观察通道的对称性,
图3 实验系统实物图
Fig. 3 Photo of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中心注视区域的3D显示效果
为验证中心注视区域的3D显示效果,首先使用3dsMax或Blender等商业软件建模获得两个位于不同深度的模型,其中红色汽车中心位于(-7,-5,101)坐标、紫色茶壶中心位于(21,0,131)坐标。然后利用4×4个虚拟相机渲染16个不同视角的视差图像。相机矩阵的中心坐标为(0,-3,0)。该视差图像的视点方位和分布与显示系统的实际视点方位和分布一致。再将16个视差图像分色,二值化形成图像序列。上位机软件将图像序列输入DMD内存,并控制DMD按照时序显示图像序列,同时协调LED阵列进行同步照明。
图4 中心注视区域不同深度模型的成像效果
Fig. 4 Imaging results of different depth models in central gaze area
为了实现精确的深度显示,设计实验对计算机中设定的深度值和实际显示的深度位置进行了标定[
图5 深度标定显示效果
Fig. 5 Display effects of depth calibration
图6 虚拟深度和重建图像的实际深度之间的关系
Fig. 6 Relationship of virtual depth and actual depth of the reconstructed images
(2) |
由
2.2.2 分区域显示效果
为验证分区显示效果,设计了如
图7 用于显示的场景
Fig. 7 Scene to be displayed
中心注视区域采用与2.2.1节相同的方法进行显示。背景区域通过调节目镜2到LCD的距离为59 mm,将LCD的虚像设置在与模型c中心共面的平面Za=934 mm处。
图8 分区显示时聚焦在不同深度的图像(聚焦的模型用红框标出)
Fig. 8 Images focused on different depths in partition display mode, and the focused model has been marked with a red frame
上述实验验证了分区域显示的成像效果,中心区域采用3D视网膜投影成像技术获得了具有单眼调焦暗示的真3D显示,聚焦离焦效果明显。边缘区域利用LCD和短焦目镜实现了宽视角的显示,而且中心和边缘的图像融合较好。由于目镜2边缘像差影响,系统的总视角约为32°,可覆盖人眼的有效视域。对于边缘区域显示系统其显示深度Ze为
(3) |
式中,f3为目镜2的焦距,通过控制短焦透镜到LCD的距离s4,灵活设置背景区域深度Ze。
Data | Partitive 3D retina display | Traditional 3D retina display |
---|---|---|
DMD area pixel data | 15.8×106 | 15.8×106 |
LCD area pixel data | 0.6×106 | 8.6×106 |
Total pixel data | 16.4×106 | 24.4×106 |
传统二维中央凹显示技术只有一个准确的深度平面,无法实现不同深度物体的聚焦和离焦效果。如
图9 传统二维中央凹技术显示的图像和本实验系统显示的图像效果对比示意图
Fig. 9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al foveated technology display effect and the proposed experimental system display effect
3 结论
本文基于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和中央凹的视觉特性,利用分区时分复用技术实现了一种3D视网膜投影显示技术与系统。在中心注视区域,结合二维动态照明和高刷新率DMD等器件实现了具有单眼聚焦深度暗示信息的真3D显示,可以有效缓解视觉疲劳问题。在边缘背景区域,利用短焦目镜和高分辨率LCD实现了大视角的近眼显示。搭建了一套3D视网膜投影显示系统,系统出瞳面积为7 mm×7 mm、总视场角约为32°、3D刷新率为100 Hz,单眼渲染分辨率为16.4×106。相对于传统多视角3D渲染技术计算量减小了33%。对系统深度的定标实验结果显示该实验系统可以提供正确的深度信息。同时中心区域的高分辨率图像和边缘的背景融合度较好。这种系统在提升近眼显示系统视觉体验的同时,减小了3D渲染所需的数据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