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纳米增强基底的微流控SERS芯片及其致病菌检测
快速、高效、准确地对致病菌进行鉴别和检测在医学诊断、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临床细菌感染为例,严重的致病菌感染死亡率高达35%~70%,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致病菌检测多采用传统的培养与镜检、分子生物学检测法或免疫学检测法等[
拉曼光谱是一种基于物质分子振动而获得物质指纹光谱的分析技术,具有能带谱窄、检测所需样本少、不受水的干扰等特点[
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可将样品分离、富集、混合、衍生、反应和检测等多种功能模块集中到一个微芯片上,在宽度/深度为微米的管道中操作流体,具有样品消耗少、反应时间短、使用方便、产品转化率高且产生废弃物少等优势[
据此,针对生化样本中致病菌的高效检测需求,本文在介绍SERS光谱及其增强介质材料和结构的基础之上,结合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对芯片上集成SERS活性基底结构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包括在芯片微通道中注入金属溶胶颗粒、在微流控芯片检测区构建固体纳米结构以及在微通道中原位制备纳米增强基底等进行详细论述;重点综述了基于微流控SERS芯片的致病菌检测方法及其应用,以期对生化样本中致病菌的高效检测提供有借鉴意义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2 微流控芯片上SERS增强基底的构建
2.1 SERS增强机理
SERS增强机理主要分为电磁场增强(Electromagnetic Enhancement, EM)和化学增强(Chemical Enhancement, CE)[
SERS光谱强度ISERS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1) |
(2) |
其中:GEM为EM的增强因子,A(νS)和A(νL)分别是拉曼散射场的增强因子和激光的增强因子,ε0为周围介质的介电常数,εν代表金属纳米结构的介电常数,r代表金属纳米结构的基本单元(如小球)的半径,d为被分析物与金属纳米结构之间的距离,和项(αρσ)nm为CE的增强因子,描述了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从
2.2 SERS增强基底材料
优异的SERS活性基底是获得生化样本良好拉曼增强信号的前提条件,而纳米技术的发展为SERS 活性基底的研发和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量的研究显示,纳米材料的种类、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尺寸以及检测分子与纳米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等因素都会影响SERS的增强效果[
随着纳米合成技术的发展,多种材料已经被用于制备SERS基底。基于金银纳米颗粒溶胶的SERS基底是目前最常见且应用最成熟的,这是因为金银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SERS增强效果且制备简单[
SERS基底材料种类 | 特点 | 举例 |
---|---|---|
贵金属纳米材料[20] | 制备简单但选择性、重现性、稳定性差 | Ag、Au、Cu、 |
复合贵金属纳米材料[21-23] | 稳定性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Au@Ag、Ag@Au、Au@Pt |
磁性纳米材料[24-26] | 利用磁性可实现检测物的检测分离富集,提高SERS检测灵敏度、简化复杂样品预处理 | Fe3O4/Ag、Fe3O4@Au、 Ni/Au、Ni/Ag |
半导体复合材料[27-29] | SERS化学增强、光电催化特性 | Ag/TiO2、Ag/ZnO、Ag/CuO、Si/Au |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30-31] | 表面积大、光学特性好、易进行功能化改性、导电性好、荧光背景信号低 | CNTs/Ag NPs、GO/Ag |
可以看到,双金属材料的复合,在等离子共振吸收调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双金属的复合能极大地提高SERS增强效果。半导体与金属的掺杂,可提高基底的化学增强效应,并拓展SERS复合基底的催化效能,甚至可使基底具有自清洁效应。磁性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外加磁场使携带有目标物的磁性纳米颗粒产生定向的磁力作用,可实现对待测物的高效分离富集,极大地简化复杂基质样品前处理过程并增强待测物组分的SERS光谱信号,有效提高检测灵敏度。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能改善金属基底的吸附效能,降低荧光背景,其具备电磁增强与化学增强的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SERS基底的增强效应。
2.3 微流控芯片上SERS增强基底的集成制备
微流控SERS芯片的核心是将纳米增强基底微结构与微流体通道有机融合,所采用的纳米增强材料、纳米颗粒的形貌、纳米结构的尺寸和间距等都是决定着微流控SESR芯片检测效率的关键因素。用微流控芯片取代传统的样品载体进行SERS检测,具有操作连续一体化、样品消耗少、环境可控且适于生化样本等优点。
2.3.1 基于待测物与纳米溶胶混合的微流控SERS芯片
将纳米金属溶胶通过外部注入的方式引入微流控芯片,使其与待测物进行有效混合,进而实现SERS光谱检测。这种外部注入模式操作简单方便,但是其灵敏度和重复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分析对象和金属纳米粒子间的有效接触和混合。按照有无外界能量驱动的方式,芯片微通道中的混合过程可分为被动混合和主动混合两种。
被动混合式芯片通过合理设计流体通道的内部结构和几何特性,改变流体的流动方式,增大混合面积来提高混合效率,具有操作简单灵活的特性。Lee等[
图1 集成混合微通道的微流控SERS芯片示意图[
Fig.1 Microfluidic SERS chip integrated with mixed microchannels[
主动混合式芯片则是通过外力(包括电场、磁场、蠕动泵等)的作用在通道内使液体间产生相互运动来达到混合的效果[
液滴微流体芯片为改善颗粒混合性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待测样本在液滴内发生对流流动,可以直接促进其与纳米胶体溶液的混合,避免纳米粒子在连续流动状态下沉积聚集,以及在微通道壁上造成的 “记忆效应”等对测定结果产生干扰。Hidi等[
采用外部注入纳米溶胶与待测组分在微流控芯片的微通道中混合的方式,可以实现对待测物拉曼信号的有效增强,但同时也存在混合均匀性难以控制、耗时较长、样品难分离、通道堵塞以及纳米溶胶随机聚集等问题,这会导致SERS光谱信号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较差,不利于生化样本的高效检测[
2.3.2 基于微通道中固定有序纳米基底的微流控SERS芯片
近年来,在微流控芯片的微通道或微腔室中集成SERS增强纳米基底的研究备受关注。由于固定纳米基底的有序结构,其信号稳定性和重现性比基于混合模式的纳米溶胶的SERS增强效应更好。目前用于制备固定有序纳米增强SERS基底的方法较多,包括:电化学沉积法、电子束光刻法、溅射法、自组装法等。我们课题组[
图2 微通道中集成有序纳米基底的微流控SERS芯片[
Fig.2 Microfluidic SERS chip based on fixed ordered nano-substrate in microchannel[
采用“原位制造”方式获得的微流控SERS芯片,是指直接在微流控通道中进行SERS增强基底的制备,并可在固定的微纳米结构处同步实现待测样本的SERS光谱检测,常用的制备方法有化学法和飞秒激光技术等[
我们课题组[
图3 基于微通道中原位制备有序纳米基底的微流控SERS芯片[
Fig.3 Microfluidic SERS chip based on in-situ preparation of ordered nano-substrate in microfluidic channel[
飞秒激光技术是另一种可用于在微流控通道中原位制备三维复杂纳米结构衬底的更新颖、强大的技术,其优点主要是可以在微流控通道的任何位置精确而灵活地形成各种图案的纳米结构。Xu等[
在微通道中原位制备SERS基底可使SERS检测模式与微流控技术实现完美结合,使整个分析芯片具有多功能一体化和整体集成化的特性。原位制备SERS基底的微流控SERS系统可以实现更可控、更灵活的纳米结构基底制备,提供固定的热点,使样本的SERS信号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检测灵敏度也更高。并且固定的微纳米结构可进一步修饰改性,在生化样本的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提升方面显示出强大优势。但是这种SERS基底的集成模式对纳米微结构制备技术要求较高,同时芯片的清洗难度大,难以重复利用。
3 基于微流控SERS芯片的致病菌高效鉴别和检测应用进展
由于致病菌生物组成复杂且光谱信息丰富,大多数生物分子拉曼散射截面相对较小,实际样品中存在致病菌样本量低、背景干扰复杂、菌种难辨识、菌量测试等问题[
3.1 小型化SERS检测系统构建
由于常用的拉曼光谱仪一般配备多个不同波长激光器及各种复杂附件如显微镜、成像系统等,其大的体积及复杂工艺大大限制了其现场检测能力[
3.2 致病菌的快速鉴别
SERS是一种近场耦合效应[
Walter等[
3.3 生化样本中致病菌的分离富集及原位SERS检测
在实际生化样本检测中,细菌浓度低及复杂的背景干扰是制约致病菌快速定量检测的最大难点之一,微流控SERS芯片能够将致病菌的分离、富集及检测集中到一个平台上,从而更加快速、灵敏地实现对实际样本中致病菌的检测。
3.3.1 微流控SERS芯片上致病菌的分离富集
致病菌浓度在实际生化样本中通常很低[
被动分离富集是指无外加能量而实现对细菌的分离富集,当前最成熟的方法是多孔膜过滤法。
图4用于细菌分离富集和检测的微流控SERS芯片[
Fig.4Microfluidic SERS chip for bacteria separated, concentrated and detection[
主动分离富集是指通过外加能量,如外加电场、磁场、激光操纵、声表面波等实现对细菌的分离富集。Cheng等人[
3.3.2 基于SERS-Tag的致病菌的高效定量检测
微流控SERS芯片能够提供一种高灵敏度及可重复性的检测条件[
Madiyar等[
由于致病微生物主要由拉曼散射截面较小的生物分子构成,拉曼活性较低,并且SERS基底与致病菌的表面接触有限,采集的SERS光谱不能全面地反映致病菌的指纹信息。因此,细菌检测的灵敏度和检测结果的重现性还有待提高。SERS 直接检测在复杂体系中极易受到干扰信息的影响,因此提高检测方法的选择性是 SERS 技术应用于实际复杂检测体系的关键。同时,由于细菌大小只有0.5~1.0 μm,很难将金属纳米粒子引进如此小的细菌中,所以,到目前为止SERS只实现了细菌表面细胞壁的探测[
4 结论和展望
集成微流控SERS芯片检测方法和技术具有多功能单元的集成、较少的样品量及微流体的一体化控制等优势,可为致病菌的高灵敏度、快速和高通量分析测试提供更好的平台,在致病微生物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但是,集成微流控SERS芯片用于广泛的应用检测仍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现有研究显示,多数集成SERS的微流控芯片存在着信号重复性低和被分析物污染的问题。对于复杂样品,目标分析物与其它混合物的拉曼光谱可能有严重重叠,这时就需对目标物进行分离、富集等预处理,但是如何设计不同的功能区构型,实现芯片上样品的预处理和高通量、高灵敏度的 SERS检测,建立集成SERS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和方法,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