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SiC金刚石磨粒柔性刻划材料去除及表面损伤行为
随着我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对光学系统中的重要零部件(如反射镜)的材料性能及各方面要求逐渐提高,许多传统材料已无法满足要求[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反应烧结碳化硅的精密加工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如饶小双开展RB-SiC陶瓷电火花机械复合磨削技术研究,得出在放电能量一定情况下,适中的磨粒粒度能够减少加工损伤,同时得到温度升高能够促进RB-SiC陶瓷的塑性变形能力降低加工表面的硬度[
针对RB-SiC的低损伤加工,目前主要还是采用磨削、研磨及抛光的方式。而单颗磨粒刻划方法常用于研究材料去除与损伤,部分学者通过单颗磨粒刚性刻划方法对RB-SiC陶瓷的脆塑转变行为进行研究,得到其脆塑转变深度多处于微、纳米级别,脆塑转变时的临界载荷多为毫牛量级[
砂带磨削是介于砂轮磨削与砂纸抛光的弹性加工方法,具有“高效”、“冷态”加工的特点[
综上所述,随着砂带磨削技术在精密磨削加工领域的逐步应用,砂带磨削将在RB-SiC加工中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因此,本文拟开展单颗磨粒柔性刻划实验,对材料去除行为及损伤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为RB-SiC砂带磨削研究奠定基础。
2 实验方案
2.1 实验原理与平台
图1砂带磨削工艺
Fig.1Abrasive belt grinding process
实验利用金刚石磨粒在试件表面单方向移动划出一定痕迹,所有刻划实验均在课题组自行搭建的4轴磨削-刻划力多功能复合试验机上进行,刻划平台整体结构如
图2 刻划实验平台及柔性刻划原理图
Fig.2 Scribing experiment platform and schematic diagram of flexible scribing
为了模拟砂带磨削时的弹性接触状态,设计了
2.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反应烧结碳化硅复合材料,由不同粒径的碳化硅颗粒及单质游离硅组成,其中碳化硅含量大于90%,气孔率小于0.3%。采用电火花线切割技术将反应烧结碳化硅试件尺寸切割成为40 mm×15 mm×3 mm,如
2.3 实验方案设计
为了探究RB-SiC试件在单颗金刚石磨粒刚性及柔性刻划条件下的表面形貌及亚表面损伤的差异性,本文进行了单颗金刚石磨粒在两种接触状态下的变切深刻划实验,如
为探究法向压力、磨粒角度及刻划速度对损伤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单颗金刚石磨粒在柔性接触状态下刻划RB-SiC的正交实验。实验中保证刻划深度恒定不变,根据变切深实验得到刻划过程中力的范围,在此范围内选取三组大小不同的力,进而在不同的刻划压力(深度)、磨粒角度、刻划速度下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实验参数如
参数 | 数值 |
---|---|
磨粒角度/(°) | 80、100、120 |
刻划速度/(mm·s-1) | 0.4、0.8、1.2 |
法向压力/N | 5、10、15 |
刻划长度/mm | 10 |
为了探究多颗磨粒与前述单颗粒相比刻划的损伤形式是否发生变化,进行了多颗磨粒刻划RB-SiC实验。选取200#、400#、800#三种无磨损砂带,并从中截取面积为25 mm2的正方形小块,每小块砂带上包含10个金刚石磨粒簇,刻划速度为0.4 mm/s,刻划时法向压力为15 N,实验中保证恒切深刻划且刻划长度保持为10 mm。
所有刻划实验结束后,使用电火花线切割机将试样切割成5 mm×15 mm×3 mm的样块用于分析测试,使用金相抛光机对试样截面进行抛光,首先用W3.5的金相抛光剂对试样的垂直截面进行粗抛,时间30~40 min,然后使用W1.5的金相抛光剂对其进行精抛,时间约1 h,充分消除上道工序引起的加工损伤后,使用酒精对相应截面进行清洗,再用HF腐蚀液对截面进行蚀刻,以便用电子扫描显微镜检测。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单颗磨粒变切深刻划
如
图3划痕SEM图像
Fig.3Scratch SEM images
通过对两种接触状态下的刻划形貌进行分析可知,刚性状态下刻划更容易以脆性方式去除材料,而在相同刻划阶段内,柔性刻划主要以微破碎形式去除材料,并且在刻划Ⅰ阶段时划擦占据很大比例。相比之下,刚性刻划时无论沟槽内部或者沟槽边缘都产生了大块的脆性破碎。这主要是由于柔性装置中橡胶层的作用,使磨粒在压入工件后又在工件刻划区域法向方向上有一定的回复作用,随着刻划过程的进行,刻划深度不断增加,回复能力逐渐增强。另外,柔性装置对刻划时的工件形貌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材料的去除形式。
刻划力和材料去除以及损伤有着密切联系,材料本身缺陷以及大面积脆性断裂是引起刻划力波动的主要原因[
图4 力-位移曲线
Fig.4 Force-displacement curve
图5 亚表面SEM图像
Fig.5 SEM images of subsurfaces
图6 划痕亚表面损伤深度及面积
Fig.6 Damage depth and area of scratch cross sections
(1) |
其中:表示为亚表面损伤率;Sd为亚表面损伤面积,单位为μm2;为划痕沟槽截面面积,单位为μm2。
图7 划痕三维形貌
Fig.7 3D topography of scratch
通过上述对划痕表面形貌及亚表面损伤的对比分析以及实验指标的评定,初步得出:在相同工艺参数下,RB-SiC材料在柔性状态下刻划所产生的材料损伤更小。
3.2 单颗磨粒恒切深柔性刻划
基于上述结论,为获得磨粒角度、刻划速度、法向压力三种参数对柔性刻划后材料损伤的影响规律,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正交参数如
通过对正交各组实验进行亚表面损伤检测,得到不同参数下的亚表面损伤图像,划痕亚表面有材料脱落产生的直径不同的凹坑和孔洞,划痕截面底部及周围有长度不一的裂纹产生。
图8 极差分析结果
Fig.8 Extreme difference analysis results
Item | Abrasive angle/(°) | Scribing speed/(mm·s-1) | Normal force/N | ACL/μm | SFD/μm | |
---|---|---|---|---|---|---|
1 | 80 | 0.4 | 5 | 3.55 | 23.7 | |
2 | 80 | 0.8 | 10 | 5.08 | 29.3 | |
3 | 80 | 1.2 | 15 | 14.92 | 45.85 | |
4 | 100 | 0.4 | 10 | 6.12 | 29.91 | |
5 | 100 | 0.8 | 15 | 9.6 | 33.44 | |
6 | 100 | 1.2 | 5 | 4.25 | 18.55 | |
7 | 120 | 0.4 | 15 | 6.38 | 29.36 | |
8 | 120 | 0.8 | 5 | 4.10 | 22.28 | |
9 | 120 | 1.2 | 10 | 4.20 | 27.5 | |
△L | k1 | 7.851 | 5.347 | 3.97 | ||
k2 | 6.656 | 6.26 | 5.13 | |||
k3 | 4.291 | 7.789 | 10.3 | |||
R | 3.56 | 2.442 | 6.33 | |||
k1 | 32.95 | 27.66 | 21.51 | |||
△H | k2 | 27.3 | 30.7 | 28.9 | ||
k3 | 26.38 | 30.6 | 36.18 | |||
R | 6.57 | 3.04 | 14.67 |
图9法向压力的影响曲线及三维形貌图
Fig.9Influence curve of normal pressure and three-dimensional topographies the scratch
图10 划痕表面SEM图像、切向力及损伤影响曲线
Fig.10 SEM images of scratched surface, tangential force and damage influence curves
磨粒角度对于损伤的影响仅次于法向压力,如
3.3 多颗磨粒恒切深柔性刻划
在上述实验及结论的基础上开展了多颗金刚石磨粒柔性状态下恒切深刻划实验,刻划初始法向力采用15 N。通过对其刻划形貌进行SEM检测,得到不同磨粒刻划的表面形貌图如
图11 表面及亚表面SEM图像
Fig.11 Surface and subsurface SEM images
如
以此推断,使用砂带进行RB-SiC材料的磨削加工能够达到较好的加工效果,同时能够有效降低表面及亚表面损伤。
4 结 论
本文针对反应烧结碳化硅硬脆材料进行了系列刻划实验,研究了RB-SiC材料去除及亚表面损伤行为,得出以下结论:
(1)柔性刻划能够极大地降低刻划力,从而有效抑制裂纹的产生及扩展,表面及亚表面损伤都大幅度减少。相同截面处,亚表面损伤面积平均约为刚性状态下的20.38%,且亚表面破碎层深度约为刚性刻划时的1/2。
(2)进行了单颗磨粒恒切深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法向压力及磨粒角度对亚表层损伤影响程度较大,随着法向压力的增加、磨粒角度的减小,其亚表面损伤程度逐渐增大。
(3)多颗磨粒刻划表面及亚表面损伤程度相对单颗磨粒刻划都大幅度降低,且亚表面破碎层深度不超过10 μm,最小达2.32 μm,这将为砂带磨削RB-SiC提供指导。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