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1D/6061双金属复合界面的相组成及热力学
双金属复合材料因具有强化基体、改善综合性能、扩大材料应用范围、满足恶劣条件下服役等独特优势,在船舶、石油化工、核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的比例越来越高,也受到越来越多材料研究人员的关注。目前,双金属复合材料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为成形工艺、复合界面、组织与性能
本文作者在研究固/液复合铸造AZ91D/6061双金属复合铸锭的界面组织时,重点研究了不同外熔体温度条件下复合界面原子扩散、相组成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1 实验
1.1 试验材料
双金属复合铸锭的内层和外层分别选择AZ91D镁合金、6061铝合金。另外,为了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将内层AZ91D镁合金的显微组织设计为半固态显微组织,其半固态坯料通过SIMA法制
1.2 研究方法
固/液复合工艺过程为:将经表面处理后的AZ91D镁合金半固态坯料固定于特制坩埚底部的中心处,然后分别将外熔体温度为740 ℃、780 ℃和820 ℃的6061铝合金熔体浇入坩埚中,并快速水冷,冷却水温度为25 ℃,凝固后制得界面组织特征为半固态显微组织/枝晶组织的AZ91D/6061双金属复合铸锭。
对复合铸锭横截面进行0.5%HF(体积分数)水溶液的浸蚀,并在DM6M莱卡金相显微镜上进行复合界面显微组织观察,并在JXA-8230电子探针上进行界面成分分析。热力学与动力学方面,主要利用Thermo-Calc软件结合相应原理对界面相组成进行分析计算,其中,主要通过Thermo-Calc的TC模块进行模拟,得出合金中各相吉布斯自由能等热力学参数;采用Scheil模型进行凝固过程中的模拟,凝固初始温度设为800 ℃,得出凝固过程中各相的析出情况,从而得出6061/AZ91D复合过程中的相生成次序等。
2 实验结果
2.1 复合界面的显微组织与成分分析
对外熔体温度为740 ℃、780 ℃和820 ℃制备的AZ91D/6061双金属复合铸锭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其结果如
图1 不同外熔体温度下AZ91D/6061双金属复合铸锭的界面显微组织
Fig. 1 Interfacial microstructures of AZ91D/6061 bimetallic composite ingo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 740 ℃; (b) 780 ℃; (c) 820 ℃
为了分析复合界面处 Ⅰ、Ⅱ、Ⅲ 区的相组成,采用XRD测定了740 ℃、780 ℃、820 ℃时AZ91D/6061复合界面处的成分,以820 ℃时的XRD谱和显微组织结果为例进行说明(见
图2 820 ℃时AZ91D/6061合金界面层的XRD谱及Ⅱ、Ⅲ 区的金相组织
Fig. 2 XRD pattern of interface layer of AZ91D/6061 alloy(a) and OM image of areas Ⅱ and Ⅲ(b) at 820 ℃
这是由于在外熔体6061铝合金的高温作用下,内层AZ91D镁合金半固态坯料的表层发生部分熔化,导致镁合金组织半枝晶
图3 AZ91D镁合金和6061铝合金中固相摩尔分数与温度的关系
Fig. 3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lid phase mole fraction and temperature in AZ91D and 6061 Al alloys: (a) AZ91D; (b) 6061 Al alloy
2.2 复合界面原子扩散与生成相的热力学分析
界面层的性质取决于生成相的类型、形态及厚度,对生成相的生长机制进行研究也是至关重要
利用Thermo-Calc软件进行热力学计算时,采用w(Mg):w(Al)为1:1的混合物,分别在300 ℃、380 ℃、400 ℃、480 ℃、500 ℃温度下进行单点平衡计算,得到不同温度下Al3Mg2和Al12Mg17两相生成所需的各元素化学势,后根据Gibbs函数关系式:,为反应中各组元摩尔数改变量,计算这两相的吉布斯自由能,得到不同温度下两相生成自由能对比关系,如
图4 Al3Mg2、Al12Mg17两相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Fig. 4 Gibbs free energy of phasesAl3Mg2 and Al12Mg17
由
2.3 复合界面原子扩散与生成相的动力学分析
不同时间内不同外熔体温度下对界面元素扩散具有不同的影响,对从合金侧到扩散层的元素扩散情况进行动力学分析,确定扩散层厚度、生长指数、以及扩散常量,有利于揭示界面结合机制。AZ91D/6061双金属复合铸锭界面合金相主要为Al3Mg2和Al12Mg17,对这两种合金相在不同外熔体温度下得到的界面扩散层进行动力学分析,可得到两相析出规律及界面扩散层形成机制。
界面层与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都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界面层厚度生成相的显微结构都会有很大的不
(1) |
(2) |
式中:为温度T对应下的界面相的生成厚度;t为反应时间;KT为生长速率常数;n为扩散层生长指数。当n=0.5时,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相的生成厚度随时间温度变化为抛物线型,适用于高温条件;当n=0.25时,为晶界扩散,生长速率快,不适用于高温条件;当n=1时,呈线性变化,界面间相的变化由界面反应控制。
本文中外熔体温度为740~820 ℃,属于单相生长动力学范畴,故选择n=0.5,扩散反应层的生长主要由晶格扩散控制,原子主要沿着晶格进行生长。
借助温度和生成相宽度的函数模型,进行界面层中基体相Al3Mg2和Al12Mg17的动力学计算,即生长速率常数KT与温度T的关系等式Arrhenius方程:
(3) |
式中:K0为扩散常量;Q为表面活化能;R为摩尔气体常数(8.314 J/(K·mol)),对
(4) |
(5) |
可见,和1/T呈线性函数关系,但这种关系只适用于扩散条件下的生长。结合复合铸锭在不同温度下保温5 s后所得数据,与计算结果相比,可得到Al3Mg2相、Al12Mg17相的宽度随时间变化散点图及拟合曲线,如
图5 Al3Mg2相与Al12Mg17相的宽度随时间变化关系
Fig. 5 Relationship between width of Al3Mg2 phase(a) and Al12Mg17 phase(b) with time
由
另外,根据图6中三条曲线的截距,可得到对应的扩散通量,分别为0.047926 m/
(6) |
(7) |
3 分析与讨论
随着高温的6061铝合金熔体与AZ91D镁合金半固态坯料的接触,坯料表面温度急剧升高并发生表层熔化,熔化的镁合金熔体与铝合金熔体相互对流,并发生反应生成新相,此时界面发生熔融反应;而两种合金接触后,界面处各原子在热激发的情况下,快速向低浓度区域进行扩散,扩散达到平衡或停止并生成新相,此时界面发生扩散反应。如果外熔体温度越高,界面发生熔融反应与扩散反应的程度越激烈,甚至可使半固态坯料发生整体重熔、组织枝晶化,无法达到设计所要求的“半固态显微组织/枝晶组织”分布特征。
基于上述两种界面反应,作为铝合金、镁合金的基体元素Al、Mg原子,含量最高,最容易在界面处生成单相的Al3Mg2或Al12Mg17。当两种合金熔合时,界面处靠近镁合金一侧的熔体,富含Mg原子,Mg与Al的摩尔比很容易达到17:12,则优先生成Al12Mg17相;界面处靠近铝合金一侧的熔体,富含Al原子,由于Mg原子扩散到此处的通量有限,无法使Mg、Al的摩尔比达到17:12,因此在高温度梯度条件下,只能生成Al3Mg2相。
结合显微组织分析以及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计算可知,生成Al12Mg17的自由能均小于Al3Mg2,与MURRA
4 结论
1) 利用固/液复合技术制备出具有半固态显微组织/枝晶组织分布特征的AZ91D/6061双金属复合铸锭,其界面层微观组织由外到内可分为三个区域:Ⅰ 区Al3Mg2相、Ⅱ 区Al12Mg17相、Ⅲ 区δ-Mg+Al12Mg17共晶相。
2) 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计算可知,界面处生成Al12Mg17相平均宽度Xmean的表面活化能为Q1=40.833 kJ/mol,生产Al3Mg2相平均宽度XI的表面活化能Q=272.57 kJ/mol; Al12Mg17相的生成自由能低于Al3Mg2相,故Al12Mg17相优先于Al3Mg2相生成。
3) 固/液复合镁合金半固态坯料与铝合金熔体的界面结合机制为熔融反应协同扩散反应的共同作用。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